第三部分 明天的城市——开创未来的前沿探索(1 / 1)

机遇和挑战向来并存,这一点在今天体现得尤为充分:对于世界各国而言,挑战来自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能源困境和环境危机,机会来自日益深化的全球化浪潮和技术革命。

中国也不例外,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的目标来看,国家战略围绕两个主题展开: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而这两个战略又集中体现在城市化进程上。每年高达1%的城市化率,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涌入城市,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资源消耗量也在不断提高,水资源瓶颈、能源瓶颈、土地瓶颈、交通困境……

对于广大中小城市来说,如何借城市化良机提升城市能级,融入全球化;对于大城市而言,一方面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另一方面还要未雨绸缪,当城市化脚步放缓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未来的城市到底应该怎样发展?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伴随着水电管网、交通设施的改善,城市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交通拥堵、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也给城市生活带来挑战。田园都市、广亩都市、精明增长等构想都是人们对理想城市做出的美好设计。纵观过去数千年尤其是过去一百年的城市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改善小环境的同时,将大环境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但是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的不只是技术。

2009年初,IBM提出“智慧的地球”计划,通过“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获取、汇聚并处理更多信息,从而实现更经济、更环保也更安全的智能化生活。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实现智慧地球的远景目标——转变个人、企业、组织、政府、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交互的方式,使其更加智慧(更加清晰、更有效率、响应更灵活更及时),这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对于中国来说,引入智能化概念,其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为过。但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需要考虑的东西不只是智能化的技术,还需要考虑空间战略、考虑产业战略、考虑在一个区域之中如何把握发展机会,考虑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竞争力。

信息技术是影响城市发展中的众多条件之一,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实现城市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让城市之间更少差别,在城市之间因地缘造成的差异缩小的同时也使得城市的同质化更为严重。在一个因全球化而日益趋同的大背景下,城市如何展现自己的特色?在这个问题上,成都探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创新是一个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动力,但是从一个想法到真正变成能够改变社会的商业力量,其中有漫长的道路。如何提高科技、创意的转化成功率,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在努力追求和探索的。中国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如高新区、孵化器的发展上并不落后,但是随着创新企业的成长,对孵化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孵化器如何突破自身局限,更好地为创新企业服务,为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强劲动力?

没有人会否认信息技术对世界的改变作用,而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光明前景中,到底谁能够抓住信息技术产业在中国飞速发展这个大的机会。乘上信息时代的列车,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一马当先,抢占优势?

这里列举的几个案例涉及到中国城市升级和转型的关键问题。全球金融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资源环境状况已经逼得我们不得不做出调整。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一次调整的良机,如何把握?在一些中国有后发优势的高科技领域和新兴领域包括网络、生态、新能源等方面,中国起步不算晚,而且有较好的发展环境,这些比较优势也好,天时地利也好如何和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变成切实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

这是一些还未完成的探索,也许并不完美,但我们从未怀疑它们对中国风起云涌的城市化进程所具有的意义,放到更大的背景下,中国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发展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