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守纪律讲规矩,要持续纠正“四风”_三、正确理解坚持与深化的辩证关系(1 / 1)

三、正确理解坚持与深化的辩证关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也因此,有人就担心,“八项规定”执行起来会不会是一阵风,反对“四风”时间一长会不会流于形式,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类似的教训,在以往的实践中并不少见。要打消这些疑虑,巩固和发展好来之不易的成效,我们就必须深刻理解坚持与深化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焕发出抓作风、改作风、转作风的恒久自觉和持久动力。要正确地认识到纠正“四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能指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一下子很容易成为一阵子,一阵子容易、一辈子难。

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和阶段成效,密切了党群关系、赢得了党心民心。然而,纠正“四风”工作还不平衡,基础还不稳固。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虽然在面上有所好转,但防止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习难改,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现象仍然突出。

坚持才能长久。人民群众对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寄予厚望,必须认认真真抓,持之以恒抓,咬牙做下去。否则,一旦反弹,就是半途而废,对我们党来说是输不起的事。中央明确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把监督“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创新执纪监督方式,加大监管查处力度,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对顶风违

纪者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姑息。出实招、动真格、见成效,才能提高执纪监督的实效性、震慑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把“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作风建设得到长久坚持、持续改进。

深化才能变化。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牵涉到习惯、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越往前行,碰到的困难就会越大;越往深抓,遇到的问题就会越多。无论是克服积重难返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是消除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沉疴顽疾,都需要我们在抓好日常监管的同时,向更深的层次去着眼、去发展,特别是要靠常态化的教育来消除滋生“四风”的思想和文化根源,靠制度机制的完善来堵塞滋生“四风”的漏洞,靠改革的办法去铲除滋生“四风”的土壤和条件。如此,转作风的各项要求才能真正坚持下去,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才能彻底根除。

有些领导干部说,现在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事都“不想”了。其实,目前阶段仅仅是“不敢”,远没有做到“不能”,更没有达到“不想”。在高压态势下,“四风”问题更加隐蔽,穿上隐身衣、进入青纱帐。有的领导干部坐公交、打出租去参加宴请,有的躲进“培训中心”、私人会所大吃大喝,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行为仍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冷静清醒,要看到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行为与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距离。要继续加大正风肃纪力度,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措施治理作风问题,形成有力震慑,彻底打消一些人的观望侥幸之心。要杜绝

这类现象,确保改进作风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领导干部带头。俗话说得好,“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政机关转变作风,首先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从自身查起、从自身改起,深刻剖析自身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作风建设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求别人做到的领导干部要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干部坚决不做。在公务活动中带头拒绝排场,崇尚简朴务实;带头转文风、改会风,讲短话、说真话,敢作为、勇担当。只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带动其他干部自觉转变作风,让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二是执法监督动真格。转变作风是不是动真格,群众心里自有分寸。如果转作风不动真格,不痛不痒,流于形式,就会失去公信力。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党员干部不仅要把转作风挂在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对那些敢于以身试纪,顶风违纪的行为,要坚持予以打击惩处。只有情意真,内容真,动真格,才会被群众认可,从而真正实现转作风的目的。

三是长效机制建设常抓不懈。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转作风一时见效易、长期坚持难。要在常态化、长效化上下功夫,经常抓、抓经常,始终绷紧转作风这根弦;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规范整治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言行,使转作风的“软”要求变成“硬”约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作风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