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表明,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其实相差无几,但学习力大相径庭。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可控因素。
时常会收到一些私信这样说:“老师,我觉得自己每天学习都很努力,课后经常留下来完成作业,也经常刷很多的题,但学习成绩还是提不上去。想到这里就好想放弃学习,因为太有挫败感了。”其实这是很典型的学习方法用错了的缘故。在学习方法没有掌握好的前提下,无论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上面,都可能是事倍功半的。想要自己的回报与努力成正比,就必须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因为提升效率不在于将所有的精力都耗在上面,而在于懂得应该如何为此付出努力。
还有一种原因更戳人心,就是用学习勤奋这件事情来换取自己的心安理得,其实这是典型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古语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砍柴之前,必须把刀磨得足够锋利,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许多研究表明,学渣与学霸之间最大的鸿沟,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掌握学习能力,其实就是要熟练地掌握如何学习的思维模型,也就是高效学习的方法。
那如何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呢?我一般会使用下面这两种模型,并结合手账一起使用,确实提升了我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也减轻了对于学习新知识的恐惧。
1.利用学习金字塔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金字塔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于1946年首先提出的。他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是完全不同的”。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听讲”,也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在大脑中留下的学习内容大概只有5%;第二种是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是用“视听”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通过“示范”的方式学习,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是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是在“实践”中学习,留存率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顶端的学习方式,也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为了验证这个金字塔的真实性,我亲自做过一次实验,以学习《哈利·波特》的英文原著为例,分别用了上述讲到的7种方式来实践,每次在学习两个星期后就记录一下吸收的效果。
第一种是直接听英文软件上的人朗读原著中的一段内容,大概算了算有多少个单词,过了两个星期以后,能够复述出来的内容真的只接近于5%;而阅读大概能够记住原著的10%;用视听的方式,能够记住内容的20%;看电影能够记住内容的30%;主动与身边的《哈利·波特》爱好者参与讨论,大概能够记住50%的内容;实践的部分我就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实验,结果能够记住大概70%的内容;如果我想要把这一段原著讲解给身边的人听,在两星期之后,我基本上都能够记住里面所有的单词。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4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参与式学习或主动学习。这也分别是不同的“输入式”和“输出式”的学习模式。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学习模式。
小时候家人逼我们学习,我们一直学不好,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没有很想学,一直是“要我学”的学习模式。所以大多数时候只是在被动地吸收一些知识,死记硬背的效果当然不会太好。出来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在工作上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很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各种不同的技能。这个时候是需要有目的性地吸收知识的,于是就自动地转变成了“我要学”的学习模式,会主动去搜索更多想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主动学习是知学—好学—乐学的过程,不仅可以更轻松、更快乐,而且主动学习五分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学习一小时的效果。
对于这两种学习方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主动学习就好像在追蝴蝶一样,即使在跑的过程中有些累,但还是会感到非常开心,只是因为我自己喜欢;被动学习就如同被人鞭策追赶,不得不跑。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状态切换自己的学习模式,调整到最好。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除了记录以外,还在于行动上的转变。教是最好的学习,在教的过程中,或许会碰到一些自己还不知道如何表达的知识,这个部分可能就是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如果发现自己能够很顺利、流畅地表达出来,那基本上就表明自己已经掌握得非常好了。
我在平时的学习中是这样做的:我会把学到的知识和身边的人分享,或者写成文章发表在社交媒体上。最好加上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看法和后期的实践,进行改良或者再创造,之后再分享出去,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自己的成长。
2.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坚持实践— 尝试突破
在学习中,我最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学习中找到正确的方法,以便于提升效率和学习质量?”每个人在每个时间段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在早上学习头脑最为清醒,有的人在晚上听课最高效;有的人喜欢在咖啡馆里学习,有的人则是关起门在书房里学习才有效果。根据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察,我发现在学习和工作上常常碰壁的人,往往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非常喜欢看传记,我能够在书中看到这些伟人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且我会把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学习方式做一个小小的对比。比如村上春树、谢里曼和歌德之间的学习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同样的学习路径,那就是“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坚持实践—尝试突破”,这是保持高效学习的成长路径。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一共有三个关键词,就是when,where,how。在寻找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自己在哪个时间段、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加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① 了解自己在哪个时间段最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这需要我们花费较长一段时间用手账去记录每日Routine,这样才能够清楚地分析出自己在哪个时间段进行学习或者工作状态是最好、最高效的。一定要多挖掘自己情绪高涨的时间段,然后在这个时间段长期坚持将某件事做下去。
经过我的时间轴记录,我了解到自己是适合在午后和晚间工作的。下午3点到晚上10点是我的精神相对比较亢奋的时候,所以学习、工作和运动的效率都很高,学习起来也非常高效。
在我们刚刚开始养成学习习惯时,切勿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这样容易在一开始就因受挫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但也不能将目标的难度降得太低,这会使自己在舒适圈里打转,一直无法进步。因此,对于目标的设定范围,最好适当地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是只要努努力、踮起脚尖就能够做到的。设立好目标后,一定要保证自己能够在一天的某一个时段当中,远离会对自己产生干扰的电子设备,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学习。
② 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学习环境。
我很喜欢的作家斯蒂芬·金,他在写作时会要求自己“不完成目标,绝不离开书房半步”。这位作家每天都在紧闭的书房中奋笔疾书完成2000字的写作。这给了我非常大的信心和启发。伟大的作家尚且如此,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更要像他一样,狠狠地关上门,下定决心去做某件事情。我们往往做不成某件事,就是输在了对自己“不够狠”。
斯蒂芬·金喜欢的写作环境是在书房中一边听摇滚音乐一边写作,而我发现自己喜欢在带点轻音乐和轻微人声的咖啡厅写东西。在那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想象和创作的天堂,既不枯燥又有人气,同时也隔绝了与外界的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提前了解自身的喜好,来寻找不同的环境,进而帮助自己强化学习意识。
③ 找到能够帮助自己迅速集中注意力的装置。
“注意力装置”其实就是我很喜欢的“仪式感”,比如每个人在睡前都会有不同的习惯,有的人喜欢看10分钟书之后再睡,有的人喜欢在睡前听音乐,有的人喜欢在睡前冥想,这都是“入睡前的仪式感”,也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寻找最舒适的方式。
学习也是如此,我们也需要找到能够帮助自己开启注意力的仪式感。我很喜欢在学习前把手机和电脑的网络关掉,打开Forest App,设置专注60分钟的时间,选择一些轻音乐,戴上耳机,做好这些我就会很快进入状态。这对于我来说,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大脑发出“我现在需要专注了”这样一个信号,争取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目标。
设定好了屏蔽干扰的时间,我会在自己的手账本上做好“开始学习”的记号,不给自己安排其他的事情。如果有特殊情况,我会告诉周围的人,在这段时间内暂时不回复信息等等。
制订行动计划进行实践,并尝试突破
加缪说:“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行动力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分水岭。为此,我开始学习伟大的现代经营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推崇的“行动计划”,只有行动才能够带来好的变化。所以我也开始给自己制订属于我个人的“行动计划”,分别有三步:
① 确定目标;
② 决定期限;
③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简单地说,每做一件事情之前,先制定好目标与期限,严格落实到每一步计划,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德鲁克先生在95岁高龄时,也是根据这样看似简单的三步,读完莎士比亚的全集,学习了中国美术等。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让他在业界被称为“知识巨匠”。不得不说,他对我影响深远,我的人生就是由一个个“行动计划”堆叠起来的。通过这样的行动,到达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但在行动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有失败的时候。因此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一次不行试两次,就像运动一样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在一次“力竭”后迎接下一次“力竭”,慢慢突破自己。
我们的学习态度,也不断地反应着我们的生活态度;拓宽事业、丰富人生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学习新东西和进行反思。
3.超强学习法——费曼学习法
如果在独自寻找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仍旧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合适的方式,那可以尝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人的学习方式,实践一段时间,看看是否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根据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我们可以知道最高效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教授给他人,这个方式其实与物理学家费曼提倡的“费曼学习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费曼认为:“要是不能把一个科学概念讲得让一个大学新生也能听懂,那就说明你自己对这个概念也是一知半解的。”其实“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就是“知识输出”,也是我个人在学习一些新领域知识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一共分为4个步骤。
① Concept ——理解概念。
找一张白纸,将你想学习的概念、内容、主题等写下来,并尽可能地去熟悉这个概念。
② Teach ——模拟教学学习法。
你要模拟自己是一位老师,面对完全不懂这个领域的人,用自己的话尽可能具体且形象地将知识讲述出来。在讲述的时候,或许会有一些地方是你自己都理不清头绪的,一定要在白纸上将这个“无法完整表达的知识点”记录下来,这个就是你现阶段较薄弱的地方。
③ Review ——回顾。
模拟教学结束后,打开在白纸上记录下来的“薄弱知识点”,重新梳理、学习、巩固,直到抛开书本也能够将其讲解清楚。在模拟教学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去联系生活中较具体的场景,来帮助他人进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就做到了活学活用,这才是知识对我们最大的价值。
④ Simplify——简化。
把上述“薄弱知识点”在本子上重新进行梳理和理解,用尽可能简化的方式重新表达。如果能够简化到一听就懂,那你基本上就能够非常牢固地掌握这个知识点了。
“费曼学习法”是一种十分高效且能够让人深入学习的技能。
我们可以将这个超强的学习方法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上。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优化自己的学习和表达方式,并且尝试做出突破。比如说,你在学会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原本只敢讲给一个人听,那么以后就要尝试突破这个舒适区,讲给两个人听,再往后可以举办一个五人读书会,大家互相分享彼此学习到的知识点。再后来或许就能够面对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讲述,在提高自己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逐渐提升学习力。
我个人从比较害怕当众演讲,到现在能够成为一名手账讲师,不管是在表达能力上还是在知识点的获取上,都有赖于这个方法带给我的帮助。
4.保持两种学习心态,更有效地提高 学习能力
在长时间的自主学习中,我意识到保持两种学习心态,对我的学习力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第一种是对知识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好奇心其实就是学习的引擎。学习力比较强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能够点燃自己**的东西,比如爱好、技能、工作等。
第二种是不管学习什么,都要有能接受自己是个“差生”的心态。想要取得好的学习结果,是非常需要耐心的。我们要摆正及克服自己在一个新的领域会变成一个“差生”的心态,不要害怕丢脸,不要怕被人取笑,调整好心态,才能够进入后期的学习。
我时常会用这两个思维模型来帮助自己提高学习的能力。清楚地理解后进行实践,逐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这样慢慢跨越了学渣和学霸之间的那一道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