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是怎么从发达国家成了发展中国家的(1 / 1)

西方博弈往事 九边 2587 字 2个月前

阿根廷所在的地方叫“南锥体”,因为南美整体跟个大锥子似的,阿根廷就是那个锥子头。

美洲最好的土地其实是南美——英国人早期像西班牙一样寻求在美洲殖民,目光一直是集中在南美的,可惜英国人早期武力不行,惹不起西班牙人。后来在西班牙殖民南美一百年后,英国人放弃幻想,去西班牙人不愿意去的北美殖民了。

南美比北美资源丰富得多,而且环境也非常好,种什么长什么。在16世纪到19世纪的几百年中,南美在各个方面都胜过北美,但正是因为南美环境太好了,一直没有寻求走一条更加长久的路,所以在工业革命之后南美越混越落后,资源慢慢成了诅咒。

资源诅咒这事并不是只在南美发生,美国内部也发生过——美国的南部州也是走了跟南美一样种棉花、种烟草的套路,如果不出意外,南北美本是一家人,现在整个美洲又穷又乱。

后来清教徒去了马萨诸塞州,那里种地效果太差,活不下去,正好有鳕鱼,他们只好打鱼,打鱼就得造船,想造船打鱼就得有冶铁、砍树、挖矿、造模具、酿酒(以前航海要带着酒当水喝,如果直接带淡水,几天就臭了)等技能,慢慢开启了工业之路,后来又开始修运河、铺铁路,越来越猛。

和挖矿相比,工业之路是很痛苦的,来钱慢还不体面,但是时间长了收效惊人。首先,工业有自我繁殖的功能,工人们有了钱就可以买东西,商家就可以扩大再生产,继续雇佣更多的工人。其次,工人还可以升级,熟练技术工人钱多一些,扩大购买力什么的,工业继续升级。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工业对知识是有要求的,发展工业就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技术。所以,我们说,技术才是经济的第一发动机。

不过发展工业本身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是说谁都可以发展的,很多时候你就算发展了,你的东西也可能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循环不起来,也很难搞起来,更别说南美各个国家都有矿,根本不想去干那些脏活、累活。

阿根廷就是这样家里有矿的国家,国内除了矿主就是矿工,矿主富得流油,矿工穷得除了吃的什么都买不起,而且矿工很多时候就是奴隶,奴隶能有什么购买力?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去南美,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早期殖民史时期的庄园富丽堂皇,连石头都是从欧洲拉到南美的,庄园里的树也是从欧洲拉过去的,但除此之外,到处是贫民窟。

尽管南北美都是商业起家,但是越混差别越大。

阿根廷那块地以前是归印第安人所有的,不过印第安人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整个美洲大陆有几千个印第安部落分支,互相跟周围其他部落敌对,这就给了最早殖民美洲的西班牙可乘之机。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并不是自己拿刀一直砍,而是跟一些部落联盟,对付其他部落,加上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很快就把印第安人搞得七零八落。

随后在波托西发现了银矿,美洲贸易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这个银矿展开的。波托西银矿在山里,把银子运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港需要大量的骡子——美洲大陆上没有大牲口,只有羊驼。羊驼也能驮东西,但是比羊强不了多少。挖矿需要大量的工人,当时提炼银子需要水银,所以西班牙人从欧洲拉着一船一船的骡子、黑奴、水银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把这些物资送到波托西银矿,再把银子用骡子驮到港口,用船运回欧洲打仗。

后来西班牙发现在潘帕斯草原上放牧挺好,又开始大规模放牧,往往一个西班牙人承包下几千亩的牧场,让一堆奴隶和牧民给他养牛,然后卖回欧洲。从那时候起,西班牙就是高度外向型的国家,自己什么都不能生产,全部依赖进口;生产出来的东西自己又消费不了,全部运到海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西班牙在阿根廷的统治大概维持到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的出现对于整个欧洲和美洲的影响都是翻天覆地的——在欧洲,成打的王冠落地,西班牙在欧洲被拿破仑打得落花流水,国王都被法军给俘虏了。消息传来,殖民地一片哗然,殖民地上层开始纳闷,这么虚弱的一个宗主国,我们还有必要把一船一船的银子给它运回去吗?

法国击败西班牙后,还要给阿根廷派总督,阿根廷的离心力越来越大,终于在1810年,阿根廷爆发革命,随后独立建国了。

不过还顺便放出了一个大恶魔,也就是军头。之前尽管南美洲也乱,但是有西班牙和葡萄牙给管着。现在超级权威没了,大家都是权威,互相不服,所以就打了起来。这仗一打就没完没了,持续了几十年。

各种宗教领袖、政治头目,还有大大小小的地主民防,以及各种印第安部落都冒出来。这些部落经历了两三百年的战斗熏陶,已经非常能打,现在都起来了,有的想乘火打劫,有的想单纯拥兵自保,还有一部分是家乡毁于战乱,没地方去,只能到处流窜,慢慢地就变成游击队了,也没什么政治主张,有一天过一天。

那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说的就是这段时间以来南美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动乱、仇杀。故事的背景是哥伦比亚,不过同样适用于阿根廷,两者都是西班牙的后裔,都是拿破仑战争之后宣布独立的,然后开始没完没了的内乱。

也就在这段时间里,繁荣了两三百年的白银矿迅速衰竭,南美洲开始转向大家都熟悉的羊毛和畜牧类业务。模式还是那种挖矿模式,往往是一个农场主有上百万亩的农场,下边一堆人在给他放羊。等到薅了羊毛或者畜类被宰杀,就拉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装船送往欧洲,运回来各种工业品。上层富得流油,底层凑合着过,没有中层,社会极其不稳定。

南美洲有个特点,尽管大部分人日子不好过,但是地主和农场主家庭特别愿意让子女读书,还去欧洲留学。这些孩子从小就经历了一些让人非常匪夷所思的东西——战乱和贫穷。欧洲的富足、南美的分裂,丰富的生活题材很容易让他们文思泉涌,写出了一些伟大作品。欧美人看了之后觉得太魔幻了,作家说他写的是现实,这些作家的作品就被称作“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到了1880年,阿根廷进入一个新时期,因为仗终于打完了。罗加将军从欧美拿到了新式武器,一股脑儿灭掉了国内的各种武装势力,终于终结了战争。大家都踏实了,阿根廷也就稳定下来了。

稳定下来就得发展经济,怎么发展呢?当时英国正在鼓吹自由贸易,美国当时也在搞自由市场(美国的贸易保护是在南北战争前后开始的)。阿根廷人看了一圈,也没看到别的模式,于是也开始搞市场经济,具体套路并不复杂,阿根廷国内地主和寡头把整个国家的资源命脉,比如草原、矿山、耕地等资源型生产要素都把持住,剩下的让外资尽情地进来投资、修铁路、建工厂。阿根廷当时人力不足,所以敞开向全世界吸收移民。铁路和工厂大都是英国人修的,英国投资家在阿根廷获得了巨量财富。

纵横的铁路明显提升了效率,把更多的牛羊运到海外,赚取了大量的财富。英国那样的国家三分之一的肉类都是阿根廷供应的,地主和寡头们一个个变得富可敌国。

虽然财富总量急剧上升,但还是那个老问题,社会层次分明,最上层的地主寡头们拿走了阿根廷绝大部分财富,底层一直变化不大。那段时间阿根廷富豪在海外一掷千金,所以大家以为每一个阿根廷人都是富豪。然而阿根廷底层非常穷——一片繁荣的背景下,风险正在酝酿。

在“一战”时期,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已经看齐了美英等国家,但是人们收入差距很大,社会分裂非常严重。也就在这段时间,阿根廷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其实阿根廷当时国内是严重两极化的一种状态。这种两极化状态越演越烈。

“一战”开打后,尽管阿根廷没参战,但是一直给阿根廷供应火车头和其他各种工业器材的英国开始自顾不暇。当时英国和德国在法国打起来了,经常是一天要消耗百万枚炮弹,英国把整个国家都组织起来去生产军火了,老人、小孩、女人都上了生产线造炮弹。可供出口的物资必然是变少了,按照供求关系,那些物资也变贵了,随后在阿根廷引发了剧烈的通货膨胀,一下子各种矛盾都被引爆了。

当地的阿根廷人强烈要求政府不准再引进移民,因为移民抢工作,随后全国性的骚乱屡禁不止,比如1919年1月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了为期一周的冲突,之后暴徒掠夺了犹太聚集区,打死、打伤多人。大量的移民后代组织起来,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停止接受移民,政府弹压,又死了一大批。那几年阿根廷一直在混乱之中。

雪上加霜的是,“一战”刚结束,就迎来了1929年的“大萧条”。那次萧条的原因到现在也没弄清楚,或者说已经弄清楚了,但是经济学家们搞出来几百个原因,他们互相说服不了对方,达不成共识。

大萧条改变了整个世界。在美国,罗斯福把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呈送到国会去了,美国人惊呼“这是自由主义的终结”。

在阿根廷,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也终结了。以往一些别有用心的知识分子为了证明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促进了阿根廷变得富裕,然后把阿根廷掉进坑里说成是贝隆上校以军事政变上台后把阿根廷给搞乱了。其实阿根廷是从1930年开始军事政变乱的,此时贝隆还是个上尉连长,手底下不到50个人,根本没他什么事。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都树起高关税打贸易战,依靠出口的阿根廷遭到重创,大规模裁员,引发通货膨胀。原本剧烈的阶级对抗彻底白热化,人们生活越来越难。

当时阿根廷的老百姓跟各国一样,觉得当前问题的根源是政府无能,懒惰而腐败,解决不了问题。政局越来越不稳定,军队觉得自己义不容辞要站出来解决问题。1930年,也就是经济危机爆发一年后,军队推翻了总统。从这个时候起,阿根廷进入了军事政变的循环中,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也就彻底完蛋了。此时离贝隆上台还有十几年。

后来很多人批评阿根廷那段时间开始搞贸易保护,这个真不能怪阿根廷,因为全世界都在搞。当时的美国开了个坏头,最早搞贸易保护,甚至完全不从阿根廷进口肉类,以保护美国本国的农民。

一直倡导自由贸易的英国也大幅消减阿根廷的农作物进口,阿根廷为了保护本国农民也赶紧开始操作。从那时候起,阿根廷就开始讨厌英国和美国,觉得他们是伪君子,并且成了德国的好搭档。阿根廷军队都是德意志第三帝国装束,并且有样学样地像德国一样搞起了国防工业,生产武器来带动就业。很多人把保护政策归到了后来的贝隆上校身上,其实不太对,贝隆是个承上启下的人,他的政策都不是他自己发明的。

在阿根廷乱哄哄搞了十几年之后,贝隆上校看不下去了,沿袭了阿根廷军人的传统,又一次发动政变。这位将军带领军官团,推翻政府,随后在大选中当选总统。

贝隆当时做了几乎所有人都要求他做的一件事,也就是大规模所有制变革。为什么这么做呢?很好理解,铁路是很赚钱的,但是以前的利润都被资本家给赚走了,所有制变革之后就不以盈利为目的了,可以给工人多发点工资。而且有样学样地学习美国,搞物价管控。有人肯定要问了,贝隆不这么搞行吗?其实是不行的,阿根廷当时已经成了个火药桶,如果不按照民众的要求改革,接下来又是一场政变。当时的美国也一样,罗斯福要搞他的新政,国会不让,老百姓就要去烧国会。

但是阿根廷显然没有搞国有化的经验,所有制变革之后好处不明显,毛病全出来了。人浮于事、内部腐败等问题越来越明显,顾客为了让电话公司装一个电话,得等两年,而且电话经常串线。

所有制变革没能救得了阿根廷,阿根廷继续衰退,老百姓继续闹,军队继续参与,终于在1955年又一次发生政变,逼迫贝隆辞职。贝隆辞职后,政府开始朝着“去贝隆化”的方向猛踩油门,也就是贝隆干什么,新政府全给他拆除掉。

以往很多人说阿根廷的问题是贝隆导致的,这明显是为了理论的一致性对现实进行了修改,甚至有人说阿根廷经济衰退是从贝隆开始的,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了。我们刚才说了,贝隆上台不是衰退的原因,而是衰退的结果,人民要求变革把他给选上去了。在他之前,阿根廷已经衰退十几年了。如果某一个人就能毁掉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那市场经济这玩意儿也太脆弱了,这么脆弱的东西怎么能在这么残酷的世界上生存呢?

反正阿根廷从“一战”开始,一直到现在,基本上尝试了所有的经济模式。美国经济学家评价日本时说:“经济学理论都不够日本人用了。”对于阿根廷来说也一样,无论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都不够他们用了,基本上每隔一些年就政变一次,从1930年到1983年,阿根廷只有三任总统完成了任期,其他的都被推翻了。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具体操作经济的,也就是经济部长,平均每年换一次,偶尔一年换三次。阿根廷的经济政策乱成什么样大家可想而知。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政局乱到这种程度,阿根廷的经济能搞好就奇怪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政变、示威游行、通货膨胀、债务违约成了阿根廷的日常。

阿根廷的经济越来越差。后来阿根廷又出了一个问题:跨国集团借钱给阿根廷挖阿根廷的资源,资源挖完之后人家跑了,阿根廷还得继续还钱。大家肯定纳闷了,这不胡扯吗?阿根廷怎么这么笨?其实不是笨,它是在犯很多人或者国家容易犯的错,越没钱越容易干一些为了短期利益去伤害长期利益的事。干得越多,越缓不过来,越需要干更多的蠢事来弥补,逐步掉坑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