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他能言善道,常代表齐国出使各国,由于他每次都能不负所托,圆满完成使命,所以颇受当时的君主齐威王的重用。
不过,这时候的齐国却因齐威王沉迷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而国势日渐衰弱,遭到诸侯的侵略。
所谓忠言逆耳,齐威王左右的臣子,根本没有人敢向齐威王进谏,淳于髡觉得不能再坐视不管了,于是前往觐见齐威王。
淳于髡以隐喻的方式告诉齐威王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只大鸟,整天栖息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来,不飞也不叫,大王可知道是什么原因?”齐威王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淳于髡的意思是指他,就说:“这只大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齐威王召见齐国各县的县长,奖励好的,严惩坏的,并调集民兵抵抗外侮。诸侯看到齐国的振兴,非常惊恐,纷纷把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齐国,并且不敢再有进犯的念头。
到了齐威王八年时,楚国又举兵来犯,齐王便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赵国出兵相救。
齐王给了他黄金百斤、车马十辆,当作送给赵国的礼物。淳于髡一看,不禁大笑起来。
“先生是嫌礼物太少吗?”齐王问。
淳于髡答道:“臣怎么敢嫌少呢?”
“既然不嫌少,刚才为什么笑呢?”齐威王又问。
淳于髡于是又讲了一个故事,说:“今天我从城外回来时,看见路旁有位农民,拿着一只猪蹄和一盅酒,祈求上苍让他的农田能有好收成,米粮多得可以堆满家里。我看他所拿的祭品那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却那么多,所以觉得可笑。”
齐威王听了,当然明白了淳于髡的意思。他心想,淳于髡说得很有道理,只凭这么点薄礼,赵国出兵救援的意愿势必不高。
所以,齐威王将礼物增加为黄金千镒、白璧十对、车马一百辆,让淳于髡风光十足地带去给赵王。
赵王收到这批贵重的礼物后,非常高兴,加上淳于髡一流的口才,自然被说动出兵。
于是赵王派遣十万精兵、千辆战车,援助齐国抵抗楚军。楚国听到这个消息后,明白情势对自己不利,当夜就撤兵回去了,齐国也免除了一场战乱。
齐威王获知楚国退兵,高兴极了,为了奖赏淳于髡的大功,便在后宫摆设了丰盛的酒宴,召请淳于髡前来喝酒。
酒过三巡之后,齐威王问淳于髡:“先生的酒量如何?要喝多少酒才会醉呢?”
淳于髡语带玄机地说:“臣喝一斗酒会醉,喝一石(等于十斗)酒也会醉。”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奇怪,便问:“先生既然喝一斗酒就醉了,又怎么能够再喝酒呢?能把道理说给朕听听吗?”
淳于髡喝了一口酒,解释说:“如果是大王赐酒给臣喝,执法的官吏站在旁边,记事的御史站在后面,那么臣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因为我心中害怕喝酒过量而被弹劾。
“如果是臣的父母请客人喝酒,我又会顾及长幼之序而有所拘束,大概两斗酒就醉了。
“如果跟久未谋面的朋友喝酒,由于彼此有许多话要聊,心情很愉快,在这样的情况下,臣可能喝下五六斗酒才会醉。
“如果乡里的邻居们有什么聚会,大家无拘无束地在一起吃喝玩乐,即使玩各种饮酒的游戏,也不会被禁止或受到处罚,那么,臣大概可以喝下八斗酒。
“到了晚上,部分客人已经离去,男女同席而坐,桌上杯盘狼藉,主人把客人送走,只留下我。我解开衣领,闻着酒香,心里无比舒畅、快乐,这时候我可以喝上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太多容易出乱子,快乐到极点,往往感到悲伤,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一切的事情都不可过分,过分了就要衰败。”
淳于髡这一番话,其实是在讽谏齐威王,希望他改掉终夜笙歌的习惯。齐威王听了之后,说:“先生说得很好!”有如大梦初醒一般,从此不再整夜饮酒作乐了。
在淳于髡之后一百多年,楚国也出现了一位口才很好的人——优孟,他经常以说笑的方式来讽谏楚庄王。
楚庄王有一匹爱马,他对爱马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不但让它穿上华丽的衣服,把它养在富丽堂皇的房屋下,还准备了一张大床给它睡觉。这匹马吃的不是一般草料,而是珍贵的干果。没想到这样做的结果反而害了它,这匹马后来因为吃得太好、长得太胖而死了。
楚庄王非常伤心,他命令大臣们好好替爱马办丧事,并且打算用大夫之礼来埋葬它。
大臣们都认为不应该这样做,因此纷纷谏阻。楚庄王不但不听,还下令:“有谁敢再谏阻的,一律处死!”
优孟听说这件事后,便去觐见楚庄王。他走进殿门后,便仰起脸大哭起来。楚庄王觉得很奇怪,问优孟:“你为什么哭呢?”
优孟回答:“这是大王最珍爱的一匹马,只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未免太不够隆重了。依臣之见,应该改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才对。”
“那应该怎么做呢?”楚庄王信以为真地问。
优孟讽刺地说:“首先请大王用雕刻的玉石为它做一具棺材,再派士兵帮它挖墓穴,最后还要替它盖一间庙,用太牢为祭品。这样诸侯听到这件事后,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贵重马!”
楚庄王听完,知道自己错了,便问:“寡人犯的错竟已到这种地步了吗?该如何改进呢?”
优孟这才提出了真正的见解:“臣以为最好用六畜之礼来埋葬它,用炉灶为椁(guǒ)(棺外的套棺),铜锅为棺,再加上最好的作料,将它烹煮为佳肴,埋葬在人们的肚子里。”
楚庄王听取了优孟的意见,命人把爱马交给了膳食官。
楚国的宰相孙叔敖,喜欢结交贤德之士,他知道优孟是一位守正不阿的贤人,所以待他非常友善。
后来,孙叔敖生了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嘱咐儿子说:“我虽然官居宰相,但一生廉洁,没有什么财产可以留给你。我死后,你可能会过着穷苦的日子,到时候你就去见优孟,告诉他,你是孙叔敖的儿子,他会帮助你的。”结果孙叔敖的儿子在他死后几年,果真生活贫困,只能靠砍柴为生。因此他遵照父亲的嘱咐,去请优孟帮忙。
优孟见到老友的儿子如此落拓,非常难过,决心帮助他。于是他做了一些孙叔敖生前常穿的衣帽,穿戴起来,并且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常和孙叔敖的儿子相处。过了一年多,他已模仿得惟妙惟肖,连楚庄王左右的人也认不出来。
有一天,楚庄王设宴请客,优孟便扮成孙叔敖的模样赴宴。
楚庄王看到他,吓了一跳,以为孙叔敖复活了,于是很高兴地请他再回朝廷做宰相。优孟说:“请大王让臣先回去和妻子商量商量,三天后再做决定。”
三天以后,优孟又去见楚庄王。楚庄王问他说:“你的妻子怎么说呢?”
优孟答道:“妻子劝臣不要做宰相,因为太不值得了。当年孙叔敖忠贞廉洁,尽心尽力地辅佐大王,使大王得以称霸天下,但他死后,朝廷并没有救助他的家庭,他的儿子穷得没有立锥之地,只能靠每天砍柴来维持生活。”
楚庄王听了恍然大悟,谢过优孟,并召见孙叔敖的儿子,封赐寝丘四百户的采邑给他。
在优孟之后两百多年,秦国出现优旃这个人物。
优旃是位优伶,个子矮小,但他和齐国的淳于髡、楚国的优孟一样,能言善道,并且常在说笑中隐含大道理,启示人心。
有一天,秦始皇在宫中设酒席宴客,不巧下起雨来,手持盾牌站在殿前台阶下的卫兵们衣服都淋湿了,冷得直打哆嗦。
优旃看了十分不忍,就问他们:“你们想休息吗?”
卫兵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非常希望休息!”
优旃于是说:“那待会儿我呼唤你们的时候,你们要高声答应。”
不久,宾客们向秦始皇敬酒,呼万岁。这时优旃走到殿前,大喊:“殿前侍卫!”
卫兵们齐声回答:“在!”
优旃便对卫兵们说:“你们都长得比我高大,可是有什么好处?可怜在雨中站立;我虽然矮小,却很幸运地可以在屋里休息!”说完哈哈大笑地看着秦始皇。
秦始皇听出优旃这番话的弦外之音,于是吩咐侍卫们轮班休息。
又有一次,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议,想把苑囿(yuàn??yòu)(古时帝王及诸侯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扩大,往东到函谷关,往西到雍和陈仓。优旃知道后,便对秦始皇说:“好极了!陛下的决定真是英明!苑囿扩大后,可以在里面多养些飞禽走兽。万一敌人从东边攻来,只要让麋鹿用角去抵抗就绰绰有余了。”
秦始皇听了,明白优旃的言外之意,于是便打消了扩大苑囿的念头。
到了秦二世时,二世又想把整座咸阳城上漆。优旃就讽谏说:“漆城虽然是劳民伤财的措施,不过上漆的确很好!敌人来了也爬不上去,因为太滑了。只不过很难造一间大房子遮盖整座城,好让油漆阴干。”二世听懂了优旃的意思,便取消漆城的计划。
常识补给站——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是齐国的宰相,身高八尺多,是一位相貌英俊的美男子。
有一次,他问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起来,哪一个英俊?”
妻子回答:“徐公怎能跟你比呢!”邹忌不太相信,又去问妾和来访的客人,他们的回答都一样。
后来邹忌上朝时便对齐威王说:“臣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英俊,而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人有所求于臣,所以他们都说臣比徐公英俊。如今齐国的土地有千里,宫中后妃都爱王,而朝廷群臣都怕王,国内之人都对王有所求,所以王的被蒙蔽已到极点了!”
齐威王很有同感,于是下令:“凡是提出谏言者,一律有赏。”命令才下,群臣果然都争相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