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1 / 1)

前面提到,尧在位时曾发生非常严重的水患,到处波涛汹涌,房屋被摧毁,田地被淹没,人们只能像鸟兽一样躲藏到山洞里或树上,勉强挖些草根、树皮果腹。可怜的人们即使不死于寒冷、饥饿,也难逃恶禽猛兽的爪牙。

眼见面黄肌瘦的难民大批大批地死去,满朝文武却束手无策。为了尽快解除水患,虽然明知鲧不可靠,尧还是勉为其难接受百官的推荐,派他负责治水的任务。结果鲧用错了方法,白白浪费了九年的时间和精力,不但没有取得丝毫成效,反使灾情更加惨重,以致自己被处以极刑。

虽然鲧被处死,终究于事无补,洪水依然到处肆虐,直到舜继位,水患一直困扰着全国上下,于是舜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由于有了鲧的前车之鉴,百官这回再也不敢乱出主意,个个成了没嘴的葫芦,谁也不敢说话。

舜明白群臣的顾忌,温言安慰众人:“关于鲧这件事,朕并没有怪罪大家的意思,各位尽管放心。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治平水患。”

群臣闻言虽然松了口气,但仍不敢掉以轻心,会商了好一阵子,这才鼓起勇气,推派一位元老向舜进言。

“臣等确实想到了一个极佳的人选,不过……”老臣说到一半,却支吾不敢再说下去。

“既然已有人选,那就快推荐上来,为何吞吞吐吐,不肯直言?”

老臣见舜不太高兴地催促,连忙回答:“是,是。臣等所说的极佳人选,就是……就是……鲧的儿子——禹。”

“啊!是他?”舜略感意外。

“是。”另一位大臣上前解释,“禹虽是鲧的儿子,但性情和他父亲大不相同。”

“而且禹在水土、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比他父亲聪明能干多了。”另一名大臣接着说。

“话虽不错,只是……”舜迟疑着,似乎心中另有顾虑。

“陛下,现在朝中只有司空禹可以担起这个重任。”

“可是他父亲……”舜看了看禹,又摇摇头。

“陛下,禹确实是可用之材,希望陛下不要因为他父亲的过失而迁怒于他,无端损失一位栋梁。”

“朕岂是鼠腹鸡肠的人?禹的父亲因治水失败而死,朕是担心不知他是否还愿意协助朕。再者,万一此番又失败,朕如何忍心令他父子二人遭受同样的命运?”

禹听了,趋前跪禀道:“陛下放心,臣明白先父是罪有应得,绝无怨恨之心,恳请陛下让臣继续先父未完成的任务。”

“很好。”舜非常赏识禹的勇气与决心,立刻下旨任命他为治水工程的总指挥官。

禹当下叩头谢恩,谦卑地说:“臣一定谨慎从事,早日完成使命,绝不辜负陛下的期望。不过,治水并不是一蹴(cù)可几的事,光靠臣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绝对无法成功,因此恳请陛下再派两人来协助臣。”

“朕知道这项工作非常艰巨,当然不能只偏劳你一个人。你希望找谁帮忙,尽管说吧,朕一定答应你。”

“益和后稷的才识远胜过臣,做事又勤快认真,臣想请这两人助我一臂之力。”

舜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禹的请求,派益和后稷随同禹一起治水。

“三位,治平水患的重责大任就此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齐心协力,别让朕和天下万民失望。”

“遵旨!”禹、益、后稷三人满怀信心地齐声回答。

禹、益、后稷立刻马不停蹄地到全国各地巡视灾情,仔细研究各地方的地势、土质、河道及住屋、田地、林木的分布情形,并且虚心地向当地居民请教,征询他们的意见。

不料,居民们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对禹一行人颇不友善。

原来,人们虽然畏惧无情的洪水,但为了拯救家园,仍振作精神,奋力治水,谁知堤防却一次又一次溃决,不仅众人的辛劳付诸东流,而且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灾难。

渐渐地,人们对治水工程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认为这些工程如同不定时的炸弹,不知何时又要溃决,害他们天天提心吊胆。

禹知道了这个情形,每到一处地方,便向居民宣导治水防洪的重要性,劝说众人一起努力。

“各位乡亲,治水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后代,难道你们愿意让你们的儿子、孙子、曾孙子,也和我们现在一样,过着朝不保夕、痛苦不堪的日子?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努力不懈,我有信心,可以将洪水问题彻底解决,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摆脱水患的威胁,不再担惊受怕!”

终于,大家被禹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纷纷加入治水的行列。禹更是身先士卒,哪儿进度慢了,他就在那里帮忙;哪项工作危险,他总是抢着去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十三年过去了,禹每天穿梭于各工地间,冒着狂风暴雨,顶着夏雨冬雪,从来不肯歇息一会儿。甚至有几次碰巧经过自己家门口,他也忙得没空进去探望妻儿。

总算皇天不负苦心人,禹从父亲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一改往日“筑堤挡水”的老方法,采用“掘渠疏导”的方式,顺着地势高低挖沟造河,疏通水道,不仅让洪水有宣泄的出路,畅通无阻地直流入海,而且有助于农田灌溉、民生取用。从此,人们不但生命、财产得到保障,生活也比以前更便利、舒适。

禹虽然花了十三年的时间,可是他终于成功了,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大功劳啊!不仅天下百姓对禹感激莫名,尊称他为“大禹”(伟大的禹),朝中大臣们对禹的才干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连舜也对禹又敬又爱,决心送他一份厚重的赏赐——在祭天大典中当众宣布把帝位传给禹,并赐姓姒氏,封为夏伯。

舜死后,禹接掌了政权,定国号为“夏”,继续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到了晚年,他也想学尧、舜择贤禅让的事迹,把帝位传给皋陶。谁知他还没正式向百官提出荐举,皋陶就过世了,于是他又选定益做他的继承人。

禹在位十年就突然过世了,益只好接管朝政。等到三年丧期服满,益又把政权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跑到箕山去隐居。

启虽然善良忠厚,也算是位英明的好君主,但不如尧、舜、禹那般大公无私——他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的儿子又传给他自己的儿子,从此帝位便由父子相承,形成“家天下”的传统。

夏传到十四世,由桀继位。桀是个荒**无道、残暴不仁的昏君,各地诸侯相继叛变,最后由商地的汤领导众人举兵讨伐,终于推翻了暴政,夏朝自此覆亡;汤得到天下,开始了新的朝代——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