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之死(1 / 1)

自从赵武灵王在北方修建赵长城,以应对凶悍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一手打造的胡服骑射骑兵军团就一直驻扎在长城沿线。由于承担着巨大的防务压力,这支骑兵军团一直镇守长城,保卫华夏文明。

随着赵武灵王的离去,为了更好地进行防御,驻守在长城沿线的骑兵军团不断增加附属兵种,如车兵、步兵、弓弩手。此时的它已经变成汇集多兵种的复合军团,我们称它为长城军团。

统领这支长城军团的将领叫李牧,他驻扎在雁门郡。长城的北面则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骑兵。

作为前线总司令,李牧权力很大,可以设置官吏,征收当地赋税用作军费。作为骑兵出生的他,教授官兵骑射,每天杀牛给官兵吃,经常下基层视察前线烽火台。这样的将领,深受官兵们喜爱。

对经常来骚扰的匈奴骑兵,李牧并不主动攻击。他让守军用烽火报警,立刻收拢将士固守堡垒。匈奴骑兵也拿龟缩在堡垒后的赵军没有办法,几年下来,赵国百姓没有遭到任何损伤。

老是躲起来,给人感觉很胆小。赵国大臣开始向赵王弹劾李牧。正所谓众口铄金,人言可畏,李牧很快就被罢官。

李牧前脚刚走,匈奴骑兵就来进犯赵国边境。赵军主动出击,多次失利,损失惨重,边境附近的赵国百姓深受其害。

赵王决定请李牧出山,李牧说,“出山可以,但是国君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赵王:“什么条件都可以。”

李牧:“我在前方指挥,后方不得干预!”

赵王:“好的,没问题。”

李牧来到雁门郡后,还是不主动出击,决定把匈奴骑兵放进来。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主动出击,反而要把匈奴人放进来呢?

这就不得不提匈奴骑兵的打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意思是,战局对自己有利,则进攻;如果对自己不利,则撤退;如果打不过,就撤走,他们并不因此感到羞耻。

如果赵军主动出击,未必能擒住匈奴主力,大多是徒劳无获。还不如把敌人放进来,打一场伏击战。

李牧所在的雁门郡有险峻的雁门山,一旦匈奴骑兵进入雁门山就得走山谷,哪怕再强的骑兵一旦进入山谷,都无法展开机动作战。

为了全歼匈奴骑兵,李牧调集了骑兵一万三千名,战车一千三百乘,步兵五万人,弓弩兵十万人!注意,弓弩手十万人,这是要把匈奴兵射成马蜂窝啊!

为了引诱匈奴骑兵,李牧故意放大量的牲畜在边境,匈奴骑兵一看有大肥肉送到嘴边,哪有不抢的道理。赵国部队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撤走了。

匈奴骑兵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众多的牲畜,立刻呼朋唤友,于是匈奴主力闻风而来。他们发现自己在抢的时候,竟然没有赵军阻挠,于是放开胆子,迈开步子,十万匈奴骑兵越过赵长城,深入雁门山。

匈奴大军抱着打劫致富的目的来到赵国腹地,可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都上了死亡黑名单。

无论你之前骑术多高超,多么灵活机动,只要进入山谷,连掉个头都费劲。

当十万匈奴大军进入雁门山后,李牧下令收起包围圈的口袋,弓弩兵站在山头朝山谷里射箭,以致无数匈奴骑兵成了活靶子,没死且负隅顽抗的被步兵拉下马来砍死。侥幸冲出包围圈的匈奴骑兵,等待他们的则是赵国战车与骑兵!

就这样十万匈奴骑兵被李牧全歼,匈奴被吓破胆了。自己本来人就不多,再和李牧对打,恐怕就要种族灭绝了。从此,匈奴十年不敢骚扰赵国边境。

秦国第二次攻赵势如破竹,远在赵长城的李牧立刻抽调长城兵团回师救援邯郸。

正在向邯郸方向前进的桓齮原本以为拿下邯郸指日可待,没想到当秦军走到肥下时,与李牧的南下长城兵团遭遇,一场大战爆发!

这支雄踞赵国北方的长城兵团曾是秦昭襄王惧怕的对象,无论长平之战还是邯郸之战,这支部队始终没有南下。因为此次赵国已经无兵可用,也没有外国援军,生死全靠长城兵团!

长城军团的将士可是天天与魔鬼般的匈奴骑兵过招,战斗力逆天的他们打得匈奴不敢南下,这支劲旅即将告诉秦军,谁才是战国最强兵团!

让桓齮万万没想到的是,虎狼般的秦军与赵国长城军团一交手,就立刻败下阵来,被打得溃不成军。桓齮收拢完败军之后,原本以为逃出生天了,没想到很快长城军团就如幽灵一般出现在自己眼前,已无战斗意志的秦军,惨遭赵军屠戮。

挽救赵国一命的李牧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赵王迁封李牧为“武安君”。武安君可以说是战国最晦气的称号,苏秦是武安君,白起是武安君,谁用谁倒霉,没一个好死的。

此次秦国大败,让秦王政彻底震惊了,没想到战无不胜的秦军会遭受如此惨败。嬴政自己也做出深刻反省,第一次大战胜利是南北两路夹攻赵国,而这一次自己只出动了南路大军。

一次不行,那就两次,两次不行,那就三次,反正我体胖腰圆!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发动第三次攻赵之战。桓齮依然是主帅,而他的内心无比痛苦,之前李牧的出现让他患上了恐赵症。

老天还是眷顾桓齮的!

李牧上次与桓齮交手后,打退了秦军,就立刻率军赶回赵长城驻守,毕竟北方有可怕的匈奴人!

此次桓齮发挥还是不错的,顺利地拿下了武城、平阳、宜安。

就在桓齮超常发挥的时候,韩非子正好来到秦国。他鼓吹秦国主攻赵国,李斯向秦王政揭露韩非子是间谍,故意让秦国避开韩国而去进攻赵国。

年轻的嬴政觉得越是敌人期望的,就越不能做,否则就便宜了敌人,韩非子越是希望秦国攻赵,秦国越是不能攻。于是秦国暂缓攻赵。

后来韩非子死了,秦王政转念一想,攻打赵国的决策还是对的。

公元前232年,秦国南北两路大军,第四次攻赵。

赵王迁要跪下了,“这还有完没完啊!怎么又来了啊!李牧,长城兵团火速给我南下。”

李牧作为赵国的救星,再次大发神威,一举攻破秦国北路军,接着直扑秦国南路军。桓齮一看克星李牧来了,自己跟他打就是送人头,直接当了逃兵,潜逃去了燕国。

两次挽救赵国于水火的李牧,被世人奉为战神!

虽然秦国灭赵四次失利,可是作为超级大国的秦国,这点损失对它来说算不上什么。反倒是赵国被打得快支撑不住了,死伤数十万将士,就靠北方长城兵团续命。

公元前231年,韩王安看见旁边的赵国被打得几近休克,自己随时也有亡国的危险。为了保命,看来只能送土地了。

韩王安向秦国献出南阳的土地。秦王政命令内史腾以接受南阳为幌子,顺手灭了韩国。韩王安原本以为秦军是来接受土地的,没想到竟是来灭国的,毫无招架之力的韩国一瞬间被秦国一屁股坐死了。

作为灭赵绊脚石的韩国,现在没有了,东方六国已灭一国,秦王政可以放手进攻赵国了。

公元前229年,老天爷不断加害行将就木的赵国,这一年赵国发生了大地震、干旱、饥荒。连连的战争加上一连串的天灾,不用秦国打,赵国自己都要崩盘了。

秦王政见到天赐良机,第五次出兵赵国,依旧是南北两路打法。李牧的北方长城兵团再次南下,解救赵国。

这一次李牧的对手是王翦,王翦与李牧同为战国晚期四大名将。

可是王翦的打法偏保守,与廉颇很像,在不处于绝对优势前,绝不主动攻击敌人,通过消耗战,来耗死敌人,反正秦国不差钱!

王翦仗着秦国强大的国力与李牧搞起了对峙,这一对峙就是一年。此时的赵国已经无法支撑战争的长期消耗,赵王迁希望李牧速战速决。可是无论赵王迁怎么催,李牧就是不听,因为王翦始终龟缩不出,贸然冲向秦军壁垒,无异于送死。

“李牧啊,也许在你打败秦军之前,赵国就先崩盘了!”

赵王迁动起了临阵换将的念头。这一幕和长平之战赵孝成王换将的场景是多么的相似啊!

据史书记载,秦国收买赵王迁身边的宠臣郭开,郭开造谣李牧谋反,赵王迁便杀害了李牧。如果靠造谣就能换一员大将,全天下诸侯都别打仗了,都去造谣吧。

如果仔细思考,赵王迁杀李牧的背后其实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第一是赵国已不是当年能在长平与秦国对耗三年的赵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赵国已无法支持李牧与秦军对耗的打法,这无疑是在不停地放血。

第二是李牧触怒了赵王迁的逆鳞。

赵王迁要求李牧交出兵权等待发落,李牧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拒绝交出。这一点就让赵王迁动了杀意。

当年长平之战,也是大敌当前,赵孝成王让廉颇交出兵权,廉颇立刻交出。李牧你拒绝交出兵权,难道想谋反?毕竟赵武灵王被困死在沙丘宫里的惨案对每一个赵王都有前车之鉴的警示作用。

李牧被处死,王翦立刻向赵国长城兵团发出凌厉攻势。李牧是长城兵团的灵魂,他死了,兵团的魂也就没了。从未失败过的赵国长城兵团彻底被打垮。

赵国虽是北方大国,可是架不住被秦国巨人连续用屁股坐五次啊,最后终于被坐死了。

即使李牧不死,也难以挽救赵国灭亡的命运,死了也算是保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公元前228年,邯郸城陷,赵国灭亡,赵王迁被俘。赵国公子嘉率领残存势力逃亡代郡,自称代王。数年后被秦国灭掉。

李牧死,赵国灭。

李牧是一个性格耿直的职业军人,他眼里只有国家的安危。他并没有败在战场上,而是败在了赵国远不及秦国的国力上。

战国后期有四大名将,“起、翦、颇、牧”。

如果要给这四个人做个排序,李牧能排第二。白起作为杀神,歼敌一百多万的战绩,无人能敌。廉颇长平之战始终不与秦军正面交锋,而秦军主帅王翦不敢与李牧正面交锋,只等李牧被杀后,才攻破赵军。作为敢全歼秦军大兵团的李牧绝对排得上战国后期四大名将第二名。

秦军攻入邯郸后,秦王政没有忘记复仇的事。邯郸保卫战时,很多赵人想杀掉嬴政和他母亲。现在是秦王的嬴政,下令把那些曾经欺负自己的赵人全部处死。

作为北方强国的赵国,已经被秦国所灭,此时的秦国在北方毫无对手了,燕、魏、齐在秦国面前都是垃圾。然而为了保命,实力最弱的燕国,干了一件疯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