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地区驻扎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这么多人每天的吃喝开销,就是天文数字!

秦国毕竟是超级大国,财大气粗,家里有关中、蜀地、江汉、汉中、河东众多产粮基地。而赵国的产粮基地也就有邯郸附近的华北平原。

更要命的是,赵孝成王的爷爷赵武灵王,搞的胡服骑射是项军事改革,虽然军队战斗力爆表,但GDP并未有所提高。

在战国,农业就是实体经济,商业就是虚拟经济。只有搞好实体经济,国家底子才牢,打仗才有资本。所以秦国商鞅变法,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重农抑商。

赵国没有重农抑商这一说,大量的百姓觉得种田太辛苦,来钱慢,所以很多人从事利润极高的商业,想通过商业贸易来换取粮食。

问题来了,打起仗来,前线需要大量的粮食供给,不重视农业的赵人,虽然有钱,但是不能当粮食吃啊。一旦战事旷日持久,赵国必然陷入缺粮境地。

长平之战持续到第二年,赵国粮食储备告急。再没有食物,赵国上下就要变成乞丐出去逃荒了。

为了口吃的,赵国不得不低下头乞求齐国借粮。

此时的齐国国君是刚刚继位六年的齐王建,齐王建是齐国末代国君。他知道齐国重建不易,之前的覆灭就是因为过多地参与国际争端。因此齐王建的对外方针,就是不结盟、不参与合纵、连横,躲在家里过自己的小日子。

面对前来化缘的赵国使者,齐王建并不想施舍。唯一明事理的大臣周子立马劝谏:“必须答应赵国借粮的请求,如果秦灭了赵,齐国就失去了屏障。下一个遭殃的就是我们齐国。”

年轻的齐王建觉得周子说得很遥远,齐国与秦国相距甚远,一个在最西边,一个在最东边。中间还隔着赵、魏、韩、楚国,秦国再怎么殴打诸侯国,也轮不到齐国。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齐王建选择了逃避。

“齐国之前被灭国,好不容易重建起来,我不想重蹈覆辙。不要再议了。”

齐王建的短视,让他三十八年后,亲眼见证了齐国的灭亡。

赵国使者问了一圈儿周围诸侯,都没有人肯借粮食。在他们眼中,秦国是天下老大,赵国是天下老二,老大与老二死磕。最好的结果,双方都躺在**重伤不治。

最差的结果,经过一番殊死较量,老二快被老大打死,到时候大家一起救老二。那时老二已经奄奄一息,老大被大家群殴得元气大伤。

无论哪种结果,决不能便宜老大老二,没了老大老二,自己才有野蛮生长的空间。

就在赵国君臣感叹世态炎凉的时候,秦国君臣的日子也不好过。

秦国数十万大军云集长平,虽然自己是个大地主,但是粮食也有吃光的一天。更要命的是,自己在与赵国死磕的同时,万一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给自己来一个致命的背刺怎么办。

秦昭襄王想了想,如果诸侯都去救赵国,那就撤军回国。

战争是对意志的考验,秦赵双方都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就看谁最先泄气。

借不到粮食的赵国,赵孝成王瞅着全国百姓过上了节衣缩食的生活,着急上火的他,举行了廷议。

赵孝成王:“我们是继续打下去,还是……”

大臣楼昌:“再打下去,没等秦军攻破长平,我们赵国会因缺粮,自己先瓦解。赶紧与秦国和谈才是唯一出路!”

大臣虞卿:“不能和谈,如果我们主动找秦国和谈。那么秦国就知道我们赵国撑不住了,他们一定更加坚定破赵的信心。不如我派使者带上金银财宝前往其他诸侯国,造成赵国与诸侯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的架势。到那时,秦国畏惧诸侯联盟,一定会退兵的。”

赵孝成王听了虞卿的建议后,哼了一声。

“我们赵国找诸侯借粮,没一个肯借的。现在还要厚着脸皮,请他们共同抗秦,别做梦了。派使者去秦国议和吧。”

赵国的使者到达秦国后,受到秦王与范雎的隆重接待,好酒好肉地伺候着。秦国向全天下发布新闻,秦、赵不打了。

诸侯一看,原来赵国是玩自己呀,得了上党这块大肥肉,还哭着喊着要借粮,现在又不打了,诸侯们坚定不救援赵国的决心。而秦国对于和谈的事,能拖则拖。

到了公元前260年,在长平硬扛了三年的赵国,已经快撑不住了。

要么战死,要么饿死。

赵孝成王终于意识到免费送来的上党,是一个送命题。

只有两个必死的选项。

无比焦虑、失眠多梦的赵孝成王只能向廉颇乞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