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所拜的老师,是子思的学生。所以孟轲所学的是儒学正宗呀!孟轲也称自己为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己崇拜某位大师却不能师从大师的自称)。
要知道,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他的老师又是孔子的高徒曾子。曾子、子思师徒二人,不光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还将其发扬光大。曾子写了一本《大学》、子思写了一本《中庸》,再加上孔子弟子编纂的《论语》。传说中儒家经典的四书,已经有了三本。在未来,孟轲会续上第四本《孟子》。
学成之后的孟轲开始了收徒讲学的生涯。孔子招学生是有教无类,乞丐来了也收,而孟子的招生条件却异常苛刻。
认为自己地位高贵的,认为自己贤能的,认为自己岁数大的,认为自己有功劳的,认为自己有交情的,对不起,这五类人不要到我这里来求学,我不会收的。
就是这样狂妄的招生标准,竟然挡不住人们报名求学的热情。
由于名气大,孟轲也被邹国的国君邹穆公看中了,请孟轲出来做官。
邹穆公是一个勤勉节俭的国君,深受老百姓爱戴。邹国在他的治理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最厉害的是,在兼并成风的战国时代,邹国一个巴掌大的小国,受到大国国君的尊重,从未遭到战火的荼毒。
孟轲与邹穆公也算性情相投,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也许孟轲会在邹国平平稳稳地干一辈子公务员。然而一场恶性边境冲突,彻底改变了孟轲的一生。
邹国的边境官员与鲁国发生冲突,官员及其手下三十多人惨遭团灭。人死了就算了,周围的邹国百姓看热闹不嫌事大,对躺在地上的邹国官员无动于衷,顺便还吐槽了一番:“死得真好!”
邹穆公不淡定了,把这些吃瓜群众抓了起来。如何处置这些人,邹穆公专门请孟轲前来。
孟轲看着正在气头上的国君,他没有顺着国君,而是教训起来。
“这些百姓之所以无动于衷,是因为边境灾荒凶年,老百姓流离失所。而您的仓库里堆满了粮食,本应该开仓救济百姓,而下面的官吏却没有将国内的实际情况告知于您。曾子曾说过:‘你如何对待他人,他人就如何对待你。’国君不要怪罪百姓,他们只是报复了鱼肉百姓的官员。只要您施行仁政,百姓自然会亲近官吏。”
邹穆公听完后,觉得有道理,就放了百姓。
可是孟轲感觉邹国实在太小了,不适合自己传播儒家的仁爱思想,他需要更大的舞台来施展自己的盖世才华。
如果说孟轲四十岁以前的人生是顺风顺水,那么四十岁之后的孟轲将为自己的理想而战。
然而,不惑之年的孟轲,却被现实打击得困惑无比。
此时的齐国处于齐威王统治之下,百姓富庶,文化昌明。靠家近,出行又方便,齐国成为孟轲实现人生抱负的首选地。
让孟轲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一走,竟开始了一场堪比孔子周游列国的生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孟轲像无数找工作的人一样,碰壁了。
心高气傲的孟轲以为到了齐都临淄后,齐王会放下身段主动来找他咨询国事,就像自己在原先的邹国一样。
齐王听说邹国的大名人孟轲来了,想请孟轲到王宫里来聊一聊。
换作一般人,赶紧梳洗打扮一番,准备去见国家领导人。而孟轲见到齐王派来的使者后,直接就拒绝了。这谱就摆大了!
弟子万章急了,忙问老师:“老师,您不去见齐王是什么意思啊!”
孟轲严肃地回答道:“在城里的叫市井之臣,在郊野的叫草莽之臣,都被称为庶人。庶人没有经过官方授予的职位,是没有资格去见齐王的。”
原来孟轲不去的原因,是想要一个官职,然后名正言顺地去见国君,毕竟孟轲在邹国是有公务员编制的,不能到了齐国就成为没有身份的人。
万章觉得孟轲有点过了,毕竟他们一群人初来乍到总要看一下人家脸色行事。
万章:“庶人,国君安排他服役,他就得去服役。现在国君想见老师,老师又不去,这是为什么?”
孟轲:“去服役,合乎义。见国君不合乎义。而且,国君要见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万章:“因为老师您见闻广,人很贤明。”
孟轲嗤之以鼻:“天子都不召见老师我,何况诸侯呢?”
万章:“孔子听说国君召见他,他不等马车准备好就前去,难道孔子不对吗?”
孟轲:“孔子是有官职在身,国君是以职务来召见他!而我什么身份都没有。”
万章无语了。
齐威王好歹也是一代英主,看到孟轲如此摆谱,不见也罢。孟轲也就被晾在了一边。
孟轲是一位恃才傲物的人,即使他后来历经无数次挫折,也依然秉性不改。
有才的人只愿意与自己一样的人玩,孟轲在临淄无所事事的时候,交到了一位挚友,他就是之前章节里的主人公——行走的炸药包匡章。
此时的匡章只是名普通百姓,还未指挥千军万马,可他的名字却被全国知晓,确切地说是臭名远扬。
匡章的父母不和,父亲把母亲杀死埋在马厩下。面对这场家庭血案,匡章恨死了父亲,拒绝与他来往。
可是在当时的人眼中,父母不论是对是错,对孩子都有养育之恩,孩子都应该孝顺父母。比如舜有一个黑心的父亲,几次联合后妈和弟弟想要害死舜,可是舜依旧对父亲很孝顺。
然而在孟轲看来,这是道德绑架。
很多人问孟轲,你怎么和匡章来往,不怕败坏你的名声啊!
孟轲为好友匡章辩护:
“不孝有五种:四肢懒惰,不去工作,在家啃老;赌博酗酒,不赡养父母;喜爱财物,偏爱妻子;放纵自己的私欲,败坏家族的名声;逞强好胜,连累父母。而匡章不在五种不孝里!”
齐威王虽然不待见孟轲,并不表示不关注。他注意到了和孟轲一起玩耍的匡章,于是把匡章请了过来,担任将领。后来匡章在齐宣王时期,成为令天下畏惧的悍将。
齐威王看着孟轲在临淄城内瞎转悠,也不是个事儿,毕竟人家在邹国是个牛人。
既然孟轲觉得自己牛,那么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一遛就知道了。
于是齐威王给孟轲开了一封介绍信,让手下人交到孟轲手里。孟轲按照介绍信的地址,来到了传说中藏龙卧虎的稷下学宫。
当孟轲带着介绍信前往的那一刻起,他的思想开始脱胎换骨,迎来质的飞跃。
战国时,读书人最喜爱的是三个职业:公务员、军官、教师。其他职业在他们眼中就是不务正业。
孟轲在齐国没有官职,自己一介书生不会带兵打仗,去稷下学宫当教师,也是不错的选择。
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而这些群星都无法抗拒稷下学宫的引力。
稷下学宫是齐国公办学校,由于学校位于临淄的稷门附近而得名,历时一百五十多年,是全天下的学术中心,聚集诸子百家的精英人才,最高峰时师生人数达到数千人,堪称中国古代的“综合性大学”。
在稷下学宫教书的老师被称为“稷下先生”,稷下先生待遇参照政府官员,如果你学术水平高超,甚至可以给你与上大夫差不多的丰厚待遇,还分配豪宅。这些稷下先生可以直面齐王,对国家建设献言献策。
稷下学宫里面有无数学术大牛,他们开班教学,宣扬自己学派的思想,天天都是百家讲坛。各学派为了一较高下,隔三岔五举行辩论大赛,如果辩论输了,不用学宫开除,输的人自动卷铺盖走人了。
孟轲来到稷下学宫后,见到的第一个大咖就是齐国学术泰斗——淳于髡。
淳于髡原本是赘婿,也就是倒插门女婿,这样的人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可是淳于髡毫不介意,他凭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成为稷下学宫里资历最老的。孟轲见到淳于髡之后,也得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淳于髡:“听说你很有学问,想在稷下学宫立足,必须要过我这一关。”
孟轲:“请问,怎么过?”
淳于髡:“辩论!”
孟轲:“辩论?”
淳于髡:“过几天,稷下学宫会举行期会,届时你与我辩论。”
孟轲隐隐约约感觉到淳于髡绝不是泛泛之辈,自己面临的挑战将是前所未有的。辩得好,自己将占据一定的江湖地位;辩不好,自己就会颜面尽失滚蛋走人。
隔了几天后,稷下学宫举行了期会,期会是让稷下先生演讲辩论的大型真人秀。
孟轲与淳于髡登场,会场周边满坑满谷地坐满了人。
淳于髡率先提问:“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吗?”
孟轲:“是礼。”
淳于髡:“那嫂嫂落入水中,要伸手救援吗?”
孟轲:“嫂嫂落入水中不去救援,这是豺狼的行为。男女之间不亲手传递东西,这是礼。嫂嫂落入水中去救援,这是变通。”
淳于髡:“现在天下诸侯纷争,如同落入水中。先生不去救援,这是为什么呢?”
孟轲:“救天下需要‘道’,嫂嫂落入水中需要用手,难道我要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这场精彩的辩论,可以看出淳于髡先是让孟轲承认男女授受不亲是儒家的礼,然后再用嫂嫂落水这一特殊情况来攻击儒家的礼。孟轲却用在特殊情况下人要学会变通来化解淳于髡的攻击。
接着淳于髡将辩论焦点上升到政治高度,现在天下大乱,孟轲为何不去凭借自己盖世才华平定天下呢?
孟轲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政治解决方案,那就是“道”。孟轲眼中的“道”不是老子玄而又玄的“道”,而是“先王之道”,简称“王道”!统治者如果学习尧舜那些贤明的古代先王,对老百姓施行仁政,那么天下自然太平。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决定让孟轲进入稷下学宫上班。然而孟轲进入稷下学宫后,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