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西杨村,一个村民打井时发现了真人大小的陶俑。
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重现天日!
虽然兵马俑埋在土里两千多年,是陶土做的,但是仍掩盖不住它们身上散发出的豪气,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壕”!
很多宅男,包括笔者第一次参观兵马俑时,看到栩栩如生的兵马俑,第一个反应——手办。秦始皇到死,内心依然是个少年呀!
手办是人形模型,比如男孩小时候孩子手里玩的奥特曼、变形金刚。现在很多手办极其逼真,高度还原,便宜的几千元,贵的上万都有。秦始皇的兵马俑就是人形模型里的至尊典范,兵马俑都是真人大小,手里的武器都是货真价实,高度还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威武雄师。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曾经横扫亚欧的亚历山大大帝早已死了一百年,他建立的庞大帝国在他死后土崩瓦解。而神圣的古罗马正被迦太基的战神汉尼拔一顿狂虐。
无论从武器装备,还是军阵排列,秦帝国军团在当时可以说是蓝星最强,无人能敌。
兵马俑坑总计四个,除了第四个是空的,其余三个坑,共有陶俑七千五百件、战车一百三十多乘、陶马六百多匹。
我们先来看看秦军的武器装备,兵马俑手里拿的都是实战兵器。春秋战国战乱频发,最不缺的就是武器。而武器的好坏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生死,战争的成败。
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反杜林论》恩格斯
出土的武器有戈、矛、铍(pí)、殳(shū)、戟、剑、弯刀、弓弩。很多武器除了木质部分腐烂以外,金属部分闪亮如新,刃口异常锋利,拿起来直接当杀人武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如果看过湖北省博物馆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后,再看兵马俑坑出土的剑,你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剑好长啊!
青铜剑如果铸造过长容易折断,所以我们看到先秦很多的青铜剑比较短,比如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而兵马俑坑里出土的剑,它的长度达到逆天的95厘米。
兵器格斗中,有一句至理名言“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
两人在使用武器格斗时,一方手拿短兵器还没够到对方时,就被对方用长兵器戳死了。
有的人会说,不就是剑吗?长度接近一米有什么稀奇的,我家老爷子晨练的功夫剑是铁做的,也差不多这么长。
谁都知道铁剑要比青铜剑好,不光硬度高,而且可以造的长度长。而兵马俑所处的可是两千多年的先秦时代。当时铁质农具普及,并不意味着制造军用钢铁技术的成熟。对使用性能要求越高,金属的制造工艺就越复杂。比如航母用的特种钢就需要专门研发,绝不是我们的常用钢材所能胜任的。
先秦时的制铁工艺是块炼法,可以小规模生产铁质兵器,燕国、楚国也有铁质兵器的装备,但是无法大规模生产。
虽然对方装备铁质兵器少,但是秦昭襄王充满忧虑。他曾经说:“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楚国铁质兵器质量杠杠的,兵器锋利,用的人深谋远虑,就他们对秦国图谋不轨。)”
铁质兵器在当时来说,无疑可以算得上高精尖武器。
武器是走高精尖路线还是走低成本大批量生产路线,这对于任何决策者都是一个要死脑细胞的难题。
举个例子,二战时期,德国造出了堪称武器里的艺术品虎式坦克,完美展示了什么叫暴力美学。苏联造出了外观丑陋、做工粗糙,但是皮实耐用、价格低廉的T34坦克。
虎式坦克只要一出现就让人闻风丧胆,可是一辆虎式坦克的造价却是T34的数倍。虽然一辆T34无法单挑虎式坦克,但是好虎架不住群狼。虎式往往被T34坦克潮活活淹死。
秦灭六国,打的都是全民战争,要让敌人淹死在秦军的汪洋大海之中。一打仗都是双方几十万人的对砍,要考虑大规模装备、大批量生产,战争中的武器损耗要及时填补。秦国必然选择制造工艺成熟的青铜兵器,并且将工艺发展得登峰造极。
可别以为秦国的青铜剑是粗制滥造的,它可是代表了秦国武器工艺的巅峰。青铜剑的剑脊与剑刃是分开铸造,青铜是铜锡合金,两种金属比例不同,金属性能也不同。剑脊要防断裂,韧性就要好,含锡量只需要百分之十。剑刃要锋利,含锡量百分之二十。
更可怕的是,兵马俑的青铜剑两千多年依然不腐,可以轻易地划破十几层纸。有的剑历经千年早已成为破铜烂铁,而兵马俑的青铜剑经过“铬盐氧化处理工艺”,它表面含有一层铬的氧化层。这种技术直到1937年,德国人才掌握。
讲完了剑,我们来说说戈。当你看到兵马俑的戈后,你会发现它们的外观尺寸,惊人的相似。刃口锋利,一看就是经过精湛的工艺打磨。
如果有点机械专业的常识,就会判断,这是工业流水线成批量生产的。要知道那可是两千多年前啊!
更厉害的是,为了确保武器质量,戈上面刻有相关人员名字。
有一把戈在戈头内刻有“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zhé),丞义,工成。”意思是,秦王政五年,相国吕不韦主管武器制造,兵工厂厂长詟,车间主任义,工人成。
一旦武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立刻追根溯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戈本来是长杆兵器,然而在兵马俑坑里还发现了一根接近7米的长矛,光是矛柄就是6.3米长。横扫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大帝所率的马其顿军团,所用的长矛也是6—7米。
挥舞这超级大长矛的士兵,一旦进行战斗编组,就像一只浑身带刺的刺猬,让敌人无从下手。
秦军不光近战无敌,远射也是一流。兵马俑坑里弩的痕迹有一百三十余处,铜弩机一百五十八件。里面铜弩机的零件可以相互替换,实现了工业生产中,标准化、模块化的需求。
弩是古时候的大杀器,飞得远、破甲性能强。如果没有火枪的出现,弩可以用到地球毁灭那一天。
不光秦军重视弩,而且兵马俑坑里出土的箭镞,让现在军事专家见了也感到毛骨悚然。秦军的箭镞几乎都是三棱锥形!
很多人可能对三棱锥的杀伤力有点印象,过去解放军数十年装备一款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刺刀——三棱刺!
三棱刺三面开刃,一旦刺入人体,伤口大,难以止血,立刻毙命。即使不死,也是重伤。在“文革”乃至八十年代,很多流氓拿着外形酷似三棱刺的三棱刮刀作案。三棱刮刀虽然是机械厂钳工用的工具,可是在街头械斗中,展现了恐怖的杀伤力,中者非死即伤,成为当时警察收缴的作案工具。
秦军的三棱箭镞就是为了追求最强的杀伤力,更厉害的是,三棱箭镞的流线型轮廓与步枪子弹弹头轮廓高度相似。步枪子弹弹头的流线型设计是为了减少风阻,让子弹飞得更远一些。而当时是两千多年前,还没有空气动力学,秦人就已经做出了超越时代的流线型。
有的武器看外观狠炸天,可是用起来却是一坨屎。秦国制造武器的理念就是好使、耐用、量大。
武器是用来攻的,我们来讲讲秦军的防。
可能在一些人印象中,战场上的秦军是赤膊上阵,什么防护也不穿,拼了命杀敌,就像《第一滴血》里的兰博。
其实秦军也是很重视防护的,铠甲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皮甲为主,甲片较大,这是士兵穿的。另一类是皮甲上镶缀金属甲片,金属甲片尺寸较小,这是将军穿的。
特殊作战兵种的铠甲也不一样。骑兵为了运动方便,只穿了类似于背心的铠甲,没有护肩。驷马战车上的驭手,是重点保护对象,如果他死了,这车就变成无人驾驶,搞不好就车毁人亡。所以我们看到驷马战车上的驭手的铠甲是最复杂的,它身着的铠甲从上身一直遮盖到下身,整个胳膊有护甲保护,脖子位置有保护脖子的盆领。
如何区分秦军军衔的高低呢?
不光看他们身着铠甲的精细程度,还要看他头上戴的冠。
将军头戴鹖(hé)冠,鹖是一种喜欢斗殴的鸟,要么自己打死对方,要么被对方打死,否则不会停止打架。鹖冠前半部分如方形板状,后半部分分为两支扭曲旋转成双卷的雉尾形。
一般武官和士兵戴着长板状冠,骑兵带着小巧的皮弁(皮帽子),有的士兵戴着尖顶小帽。
更有趣的是,秦军的发型放在现代也是引领时尚潮流。秦军将士先把头发编成几股辫子,然后盘于头上。有圆形发髻,也有复杂的扁发髻。现在的女生想盘成这样的发髻,还真得花一番功夫。
看到兵马俑的脑袋上又有冠又有好看的发髻,这给人一个错觉,虎狼之师的秦国上战场是不戴头盔的,因为头盔会阻碍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行动不便。
这个想法其实很荒唐,人的脑袋占身体的比例与其他动物相比,是非常大的。在别的动物眼中,人无疑是大头怪物。你如果仔细观察两三岁的小朋友,他们打架没有技巧,只会拿手打对方小朋友的头,在他们潜意识中,对方的头是一个硕大的目标,是优先攻击的对象。
同样,不戴头盔上战场,一个硕大的脑袋**在盔甲之外,分明是告诉敌人,快来朝我头上砍。
直到1998年,在秦始皇陵园区附近出土了石制铠甲。石头造的盔甲,是陪葬品冥器,但是它高度还原了秦军盔甲。其中有石制兜鍪(móu),也就是石制头盔。它是由数十枚甲片制作而成,脑袋被严密地包裹,只露出两只眼睛。
所以我们知道兵马俑将士应该是以接受检阅的形式进行穿戴,并没有全副武装。
我们再来看看兵马俑的军阵。
最雄伟的是一号坑,里面虽然有战车,但是步兵比例高达97%,是一个典型的步兵军阵。
一号坑的军阵只是临战队形,并没有完全展开,它排列得极其紧密,一旦与敌人接触,军阵开始散开。
军阵里有前锋、本阵、左翼、右翼、后卫,搭配严丝合缝。无论朝哪个面都可以迎接敌人。
二号坑里面有车、骑、步、弩四个军种,其中车兵与骑兵数量最多,一看就是一个机动部队。这四个军种没有混编,而是分成独立单元。统帅可以根据敌情,随机进行战斗编组。
三号坑规模较小,作为统帅指挥的军幕。
当时的秦帝国军团可以说是蓝星上的最强军团,无人能敌。
但是,如此强悍的军团,也无法挽救帝国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