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的时候,我们背过一篇课文,是汉代贾谊写的《过秦论》,文章读起来恢宏大气,让人仿佛置身于秦统一天下的壮丽时代中。
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这句话说直白一点,就是秦国六代君王给秦始皇留下了丰厚的家底,秦始皇在此基础之上统一了六国。
其实秦王政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很少有什么惊艳世人的战役,穿插、迂回、分割、包围、突袭这些战术很少能看见,远不如白起打的那几场漂亮的歼灭战。此时的秦国不光在战役上不显眼,在战略上也存在问题。
统一战争前期,秦国在是先灭韩还是先灭赵之间摇摆不定。统一战争后期,秦灭楚时,抠门的秦王政只给二十万人,还错用将领,结果二十万人惨遭团灭,最后出动六十万人才摆平。
反观秦昭襄王,他屠宰东方诸侯是有先后顺序的,先是征讨韩魏的伊阙之战,接着是伐楚的拔郢之战,最后是狠击赵国的长平之战。
一旦秦昭襄王确定暴击对象,可以什么都不顾,直接一把梭。
长平之战决战时刻,秦昭襄王孤注一掷,征调河内十五岁以上男子去前线,每人爵位升一级。要知道在秦国十六周岁才傅籍(上户口),才有服兵役的义务。
所以整个秦国灭六国的战争,给人的感觉就是战略太模糊,方法不对路。
只能怪嬴政一生太顺了,22岁就把所有政敌全部铲除,国家权力汇集到自己一人手中,使他有种迷之自信。
周边诸侯都被太爷爷秦昭襄王打成高位截瘫,就等着自己收拾残局。所以豪横的秦国灭六国时,也不需要技战术,它的打法就是“一屁股坐死你”。秦国如同满肚肥肠的五百斤的大胖子,东方诸侯就像骨瘦如柴的几十斤的小瘦子,直接一屁股坐死你。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在位第十年,嬴政刚罢免吕不韦,就着手统一战争。
这一年李斯对秦王政说了一句十分重要的话:“先取韩以恐他国。”这句话一直缠绕在嬴政心头。
韩国就堵在秦国的大门口,首都新郑如同天下之咽喉。秦惠文王时期,张仪就主张东出中原,一定要拿下韩国。
嬴政也想用最低的成本拿下濒临灭亡的韩国,他于是派李斯游说韩王安,让他来秦国进行友好访问。韩王安也不傻,知道秦国是著名的诈骗集团,去了就会被绑票。
骗不行,那就来硬的。
问题来了,韩国已经被秦国打成七雄中国土面积最小的,秦灭韩如同掐死一只蚂蚁。虽然东方诸侯都是散装的,但是它们也是有底线的,决不能让其中一国灭亡。因为死一个少一个,下一个说不定就轮到自己了。灭韩国容易,却会招来多国援助。
既然灭最弱的会招来救兵,那就先打大国。打大国时,其他小国不会来救,因为你实力比我强,连你都扛不住了,我救有啥用?
秦国看来看去,还能跟自己对打的就剩赵国、楚国了。赵国首都邯郸位于中原,只要攻下邯郸,秦国将在中原无敌手。而楚国首都现在是寿春,远离秦国,对秦国统一战争不构成威胁。
先灭赵国,后灭楚国,其他小国顺手灭了就行。
按照这个思路,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嬴政24岁,秦国正式对赵国宣战,统一战争拉开大幕。
令嬴政自己都没想到的是,灭赵战争竟然持续了九年,历经五次大战,两次惨败。最后因为赵国临阵换将、国力不支,秦国才获得胜利。
第一次秦攻赵战争,秦国占了一个大便宜。正好赵国攻打燕国,赵军主力全在燕国境内。秦国兵分南北两路,南路由桓齮(yǐ)率领,攻占安阳、邺城。北路由王翦率领,攻占阙与,两路大军攻占赵国九座城池。
此时赵悼襄王突然病死,赵王迁继位。就在赵国生死存亡之际,魏国无意中帮了赵国一把。
魏国主动找秦国当大哥,希望大哥和自己一起攻打楚国,掠夺来的土地,哥俩一起分。年轻的秦王政缺乏经验,经常想一出是一出,缺乏定力。觉得与魏国一起干掉楚国,可以省不少事,于是秦王政派人与魏国进行磋商。可是最后不了了之,耽误了整整一年,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发动第二次攻赵战争。
桓齮率领秦军在平阳大战赵军,斩首十万!
赵王迁彻底崩溃了,自从长平之战后,赵国已不再是可与秦国正面硬刚的北方雄狮,全国精壮将士早已全部埋入长平黄土。被桓齮歼灭的十万赵军,已是赵国砸锅卖铁、掘地三尺拼凑出来的军队。
眼看秦军即将进逼邯郸时,赵王迁决定动用撒手锏。
它就是赵武灵王一手打造的王牌军团,统领这支军团的战神即将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