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离开秦国后,此时已五十岁左右,他顺道回了趟赵国,想去老家看看,这么多年漂泊在外,一直没回去过。

回到家乡后,荀子受到赵孝成王的礼遇,他打算在邯郸住上一段时间。可是真不巧,没两年就爆发了规模宏大的长平之战,接着又是惨烈的邯郸保卫战。

几年间,荀子看见无数年轻人奔赴长平,有去无回。更看到无辜百姓在被围困的邯郸城中活活饿死。

人的生命在战争中轻如鸿毛,活着的人也并不幸运,他们遭受着苦难的煎熬。

作为一名思想家,残酷的现实让荀子一直在反思。

现实怎么了?

孔子期望的王道政治适合现实吗?

适合现实的政治究竟是什么?

经过一路的血与火的洗礼,荀子悟出了两个字:霸道!

现实是冷酷无情的,国家与百姓能存活这是第一位的。

孔子期望的王道政治遥不可及,它仅适合太平盛世。

只有霸道才符合战乱的世道,才能拯救百姓于水火,才能让国家不被侵扰。

“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统治者,树立礼义就可以称王于天下,树立信用就可以称霸天下,玩弄权术会死得很惨。

在荀子心中,王道是最高的政治理想,霸道是现实的政治追求,而为了国家利益玩弄权术欺骗他人,这是最不要脸的!

“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是荀子在乱世之中给君主开的一剂药方。

君王最好能实现王道,如果实现不了,实现霸道也是可以的。言下之意,王道政治太难实现了,能实现霸道就不错了。

其实荀子的这一思想也好理解,老师教育学生,都想追求素质教育,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的确,有的孩子多才多艺,琴棋书画都会。可是现实是文化课分数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一生,考试分数不行,连门槛都达不到,哪怕孩子素质再高也没有用。所以越往后,老师越看重学生的成绩,这也是对学生负责。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儒家里能正视现实的只有荀子。

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霸道极其排斥。他曾说过“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春秋五霸在上古的三位圣王大禹、商汤、周文王面前,就是罪人。)”

荀子却对霸主给予肯定,他说齐桓公虽然不正经,但是却把国家交给管仲管理,任用贤能,让国家强大,不被别人欺负。齐桓公是值得称道的。

霸道的思想,让儒家在治国方面有了一个可实施的目标。

荀子非常反感儒家里的一些人张嘴就是上古的尧舜禹,都死了上千年的人,见都没见过,鬼知道是真是假,就说要学习他,还美其名曰“法先王(效法古代贤明的君王)”。

荀子认为很多离现今很近的君王,他治理国家的经验是可以效法的,这就是“法后王”。

不断完善自己学说的荀子,逐渐成了儒家的另类。但在他眼里,其他人都是假冒伪劣,只有他才能扛起“儒家正宗”的招牌。

儒家的内战正式打响。

内战的激烈程度往往超过外战。

儒家开山老祖是孔子,他的老大地位无人撼动。于是第二把交椅的争夺就相当激烈。荀子认为自己应坐第二把交椅,与荀子竞争最激烈的孟子,则成为他炮轰的对象,甚至连子思也没能幸免。

要知道,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他的老师是曾参,他弟子的弟子是孟子。

没错,荀子是要打击思孟学派。在他眼里,这些人歪曲了孔子的思想。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这段话的意思如下:

你们这些自诩儒家弟子的人,天天喊着让人学习上古贤明的君王,你们见过他们长啥样吗?见过他们怎么治国理政吗?你们自以为才华横溢,博古通今,还搞出了五行学说,这玩意晦涩难懂,不合礼法,你们还说这是孔子的言论。对此学说,子思倡导、孟轲附和。天底下那些愚昧无知的儒生不知道其中的错误,也跟着学。以为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学说。子思、孟轲是儒家的大罪人。

打完了思孟学派,荀子继续扩大打击面,把孔子的三位著名弟子子张、子游、子夏通通骂作贱儒(下贱的儒者)。

讨论学术可以,人身攻击就过了。都说年少轻狂,可是荀子一辈子都很狂。这样的性格很容易得罪人。

离开赵国后,荀子回到了稷下学宫第三次当校长。干了没多久,有人在背后诋毁荀子,荀子被迫辞职,碰巧楚国令尹春申君在招人,荀子就去楚国当了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子也被罢了官。荀子哪里也不去了,他就在兰陵安家了。

荀子觉得自己一生不得志,自己从未受到君王的重用。其实在外人眼中,他已经很成功了,三次担任天下顶级学府稷下学宫的校长。相当于现在连续三次担任清华北大的校长。

只不过荀子患的是大儒的通病,都想把教师的事业编转成公务员编!不过,如果他当了大官,就没时间著书立说了。

官运不顺才是大儒成功的必备条件。晚年的荀子干起了老本行,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荀子和他弟子的文章,后来被编成《荀子》一书。

我们看电视剧里的霸道总裁,人帅多金,能力强性格霸道,很多姑娘被深深吸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荀子的霸道思想对于后世君王来说那可是真香啊,对内能让国家强盛,对外可以称王称霸。

充满魅力的霸道学者荀子身边围绕了众多粉丝,很多人慕名前来求学。

原本打算了却残生的荀子,竟收获了惊喜,他先后收了两个天资聪慧的徒弟。

第一个是楚国人李斯,第二个是韩国人韩非子。

荀子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了两个徒弟,希望他俩继承自己的衣钵。

可让荀子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家伙吃着自己的饭,却砸了自己的碗。韩非子脱了儒家思想,成为法家领袖。而李斯更狠,投靠了仇视儒家的秦国,并且在秦国越混越好,最后混到了相国。让荀子对人生产生了困惑。感觉自己被所有人抛弃的荀子,选择了绝食而亡。

其实这倒也不能怪韩非子与李斯,因为荀子极其看重儒家的礼,要想维护礼,让社会井然有序,就必须使用强而有力的刑罚来维护。所以荀子的礼一旦落地,必然是法家。

大儒的成功不是生前,而是死后。

死后的荀子无疑非常成功。晚清维新志士谭嗣同曾这样评价荀子:“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

为什么这么说呢?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当时的儒家风云人物正是董仲舒,在他眼里,荀子就是圣人一般的存在。荀子发展了孔子的“礼”,董仲舒在荀子的基础之上创立了“礼教”。

“礼教”刚开始是好的,告诉人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可是越往后发展,就慢慢变味了,成为封建君王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被沿用了两千多年。

讲到这里,如果你以为荀子在儒家里占了上风,那可就错了。

请问古代科举考试用书的四书五经里,有没有《荀子》这本书?

答案是没有。

有人不禁会问,荀子在《史记》里不是和孟子并列的大儒吗?怎么会没有他?

因为他的学说在宋朝后,被踩上一万脚,永世不得翻身。

我们先来看看四书五经。五经是《易》《诗》《书》《礼》《春秋》,这五本书是孔子修订的教材,任何儒家弟子都必须学。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里除了《论语》作者是孔子外,《大学》作者是曾参,《中庸》作者子思,《孟子》的作者孟子。

提出四书五经概念的人正是朱熹,朱熹又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大佬。程朱理学在当时已经成为学术江湖的武林至尊,朱熹更是武林盟主,他号令文坛,莫敢不从。

程朱理学是建立在孟子学说基础之上的,而荀子是孟子的死对头。你敢骂我的偶像,看我怎么封杀你。从那时起,《荀子》被划入不健康读物,打入冷宫。

这次的儒家内战,以仁派获胜告终。

荀子孟子二人死了上千年,但二人的战火却没有停息。无论他俩有什么恩怨情仇,都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放下学术讨论,人本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吗?

哪有那么绝对啊!

孔子、孟子、荀子,虽然经历过磨难,但是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当官教书养活自己,不用为吃穿发愁,不用像底层百姓那样辛苦劳作。

大儒都是以上帝视角俯看我们芸芸众生,而我们普通人在尘世中摸爬滚打,哪有什么非黑即白。

我们普通人既不是至善之人,也不是至恶之人,只是想在尘世中好好活着,绝大部分人的内心是朴实善良的。

保护好你珍贵的善良,也要学会应付社会中的恶。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荀子晚年,战国时代进入了倒计时,长平之战结束后,一个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有了一个儿子,没有人在意这个孩子的出生。但正是这个孩子,终结了战国时代,他就是秦始皇嬴政。

故事还要从嬴政老妈的前男友说起,他叫吕不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