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行走学术江湖的时间比孟子晚,千万别以为荀子就是师承孟子,他俩在学术上可是死对头。如果让荀子孟子见面,绝对会互相掐死对方。
有趣的是,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竟然把孟子与荀子合在一起写,写了“孟子荀卿列传”,如果荀子在天有灵,一定从土里爬出来找司马迁算账。在荀子眼中,儒家除了孔子,只有他最厉害,竟然把他和死对头孟子列在一起,这是对他的侮辱。
咱们就来认识认识这位大儒。
荀子名况字卿,有人称他为荀卿。由于先秦时“荀”字与“孙”字相通,所以也被人称为“孙卿”。
荀子是赵国人,他十五岁的时候,决定离开老家前往全天下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学习。十五岁的少年求知若渴,孔子就曾说自己“吾十五而志与学”。
当时的齐国处在齐湣王统治时期,国力昌盛、思想自由,离被多国暴捶而亡国还有一段时日。
稷下学宫包含了不同学派,就像现在的综合性大学里面有不同院系一样。荀子拜入了儒家。
被儒家录取后,就要开始学习儒家基础课程,第一门就是《诗》。
相对于儒家其他经书,《诗》简直就是入门书籍,比较好背,朗朗上口,谱个曲还能唱出来。
更重要的是,《诗》可是儒家开山老祖孔子修订过的教材,一个儒家弟子不会背诗,那简直就是欺师灭祖啊。
开始学习儒家经典的荀子,立刻就展现出学霸的特质,把《诗》背得滚瓜烂熟,而且特别喜欢。
若干年以后,成为大儒的荀子写下一篇著名的文章《劝学》。如果把《劝学》换个通俗点的名字,可以叫作《超级学霸高效学习大法》,里面不仅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还传授了学霸的学习秘籍,更是学渣提高成绩的葵花宝典。
在《劝学》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学始乎诵经”,意思是学习应该从诵读《诗》开始。
荀子虽然喜欢读《诗》,但是从不迷信权威,他是批判加继承。他在《劝学》文章中,接着写下一句话“《诗》《书》故而不切(《诗》《书》这两本书是古时候的书籍,不符合实际需求)”。令荀子没想到的是,他后来的两位弟子,对这两本书的态度比老师更激进。
荀子认真学习,成绩优异,后来被官方看中,安排荀子留校任教,担任稷下先生。这一教书不得了,荀子的课堂是座无虚席,人气极高。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稷下学宫更是一所学术江湖,想在这里立足,必须不停地与其他学派辩论。当年孟子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就是因为他曾在稷下学宫与众多学派舌战,提升了自己的学术水平。
儒家的几位大咖各有各的不同。孔子很随和,只要不像少正卯那样触犯他的底线,他不会送你上西天。孟子清高,他看不上的人不愿多啰唆。荀子很狂,逮谁骂谁。
年轻的荀子之所以狂妄不羁,是因为他的学术功底实在太强了。他的目标不是辩倒一家,而是辩倒所有学派。于是他在稷下学宫设下擂台,与众多学派开始车轮战,最终均独占鳌头,做到了辩倒稷下学宫无敌手。
荀子:“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荀子自己总结出了对方的弱点。
比如“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墨子的学派只看重实用性,却不注重文辞上的修饰。惠施的学派只想辩倒对方,却脱离实际。庄子的学派只看重自然的力量,却忽略了人的力量。)”
荀子虽然逮谁骂谁,但是他能博采众长,对于对手的优点与精华,他也全方位吸收。
对荀子影响最深的就是法家。他看到四处纷争的战国乱世,儒家的王道思想很难实现,要想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儒家礼制世界的理想,必须依靠刑罚。
其次墨家每次开课,荀子也会跑过去旁听,因为战国诸子百家里墨家的思想逻辑性强,极其善于辩论。荀子高超的辩论技巧,无疑是受墨家影响的。
最有趣的是,荀子还从道家汲取营养,创造了自己的天人观。荀子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看到天有自己的运转规律,不会因为有尧这样的明君或者有桀这样的昏君出现而影响天的运行。虽然天的运行不受人控制,但是人可以把天的运行规律来为我所用,正所谓“制天命而用之”。
担任稷下先生的荀子通过自己的奋斗,最终成了稷下学宫的扛把子学者。师生都对他无比佩服。
到了三十多岁,明星教师荀子被提拔为稷下学宫的“祭酒”!
稷下学宫是天下学术中心,更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祭酒”的身份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更是学术领袖的称号。所以荀子为什么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因为人家在年轻的时候,就坐到了学术江湖武林盟主的位子。
作为稷下学宫的校长,自己有向国君谏言的责任。荀子发现齐湣王吞并宋国后,齐国处在危难之中,各个诸侯国虎视眈眈,想群起而攻之。于是他向相国谏言,相国却当耳旁风。
感觉到齐国即将亡国的荀子,辞去了祭酒的职位,离开了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