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时的欧洲列强来讲,有两个问题是它们必须要尽快制定规则的。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外,另一个是对内。对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一定要体现在列强对世界的瓜分之中;对内,奥斯曼帝国比之几十年前更加羸弱不堪,如何来切分这个“西亚病夫”,又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切分奥斯曼帝国的问题上,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有自己的一本账,唯独沙皇俄国表现最积极。一来,为抢夺黑海的出海口,将克里米亚战争中未竟的事业进行完毕;二来,巴尔干半岛地区的诸多民族很多都是南部斯拉夫民族,广义上跟俄罗斯人都算斯拉夫人。而且从宗教上看这些民族包括已经独立的希腊都信仰东正教,以东正教领袖自居的俄国人觉得责无旁贷,要吞并也是俄国人来吞并,轮不到别人插手;此外呢,长期以来沙皇俄国还自视为东罗马帝国的事业接班人,因此收复故土尤其是夺回东罗马首都伊斯坦布尔(新罗马),就成了历代沙皇的至高理想。

正因为如此,一直想在黑海和巴尔干地区有所作为的俄国人,就一定和奥匈帝国会产生利益冲突。如此一来也就重新回到了老问题,德国人从中间如何调节奥俄之间的关系?一旦擦枪走火,德国人到底队站哪边?

关键是,俾斯麦的外交策略还有一条“拉英”。

首先来讲,英国人在巴尔干也有利益,独立不久的希腊,一直在英国人和俄国人之间左右摇摆,英国人控制希腊的一个理由,就是为了保护近东的商路。比如埃及(1)、叙利亚等等。此外,英国人在中亚已经到达了伊朗、阿富汗一带,同俄国人已经真刀真枪地对峙上了。如果俾斯麦默认俄国人对巴尔干的掌控,德国又如何才能保证英国人的利益呢?

换个角度看,德国人本身最急迫的是到海外抢夺殖民地,而对巴尔干问题不太感兴趣。但对更加偏向于争夺陆地利益的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来讲,即将倒塌的奥斯曼土耳其是两者谁也不想错过的好饭局,尤其是俄国。那么英法虽然更多地在开拓海外殖民地,但他们同样想保证自己在近东的基本通商权益,并且希望继续捍卫英法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战果。

就在这种纠结之中,出事了。

1875年,由于天灾人祸,奥斯曼帝国下辖的波黑地区(Bosnia and Herzegovina)其中的黑塞哥维纳爆发起义(Herzegovina uprising)。起义很快从波黑蔓延到了奥斯曼帝国名义统治下的黑山(Montenegro)。这场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向东,当时的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两个公国已经合并,并以共同的“罗马尼亚”(Romania)的名义宣布独立。在兄弟国家们的感召之下,历史上一直有英雄主义情怀的保加利亚也奋起反抗。

一时之间,巴尔干地区兵荒马乱。

巴尔干人民一出手,奥、英、俄等列强们坐不住了。本来东方问题就像是一道大餐,一群垂涎三尺的食客们还没有大快朵颐,怎么跑过来一群叫花子居然抢先动了筷子。列强们越想越觉得心里不是味儿,怎么轮也轮不到你们这帮泥腿子坐天下吧?

于是,列强们纷纷根据自己的利益加入战团。

沙皇俄国更是不甘人后。

1877年,沙皇俄国以保护基督教,支持斯拉夫人民的正义行动为口号,正式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再次掀起俄土战争。巴尔干诸小强国当然也抓住了救命稻草,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包括保加利亚武装势力,纷纷站在沙皇俄国一边,向奥斯曼土耳其宣战。

战争的结果当然没有悬念,西亚病夫输了个一塌糊涂。

1878年,沙皇俄国同奥斯曼土耳其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Treaty of San Stefano)。然而,俄国人的吃相又一次表现得极其难看,引发了以奥地利、英国为首的列强们的集体不满。

奥地利,英国想制衡俄国,但是俾斯麦的外交战却构思得更加宏大,俾斯麦想用全欧洲的力量制衡英、法、俄。于是在俾斯麦的斡旋之下,英国、奥匈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意大利王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等国代表齐聚柏林,重新就俄土战争的结果进行磋商。列强们一起跑过来维持欧洲秩序,俄国人只能是吃了个哑巴亏,列强重新签订了《柏林条约》(Treaty of Berlin 1878)。

《柏林条约》是一个十分奇怪的和约。

这并不是一次因为列强战争而促成的条约,而是一次旨在防止列强战争而谈成的条约,这在欧洲历史上堪称前所未有的一幕。巴尔干虽然距离英国千里遥远,但英国人却对俄国人的起势表现出了十足的警惕,在这次会议上,英国代表第一次突破了国际和谈使用法语交流的惯例,全程态度强硬地使用英语阐述观点。

《柏林条约》讨论的问题,主要围绕新生的巴尔干诸小强国家前途命运。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主谈的各方列强,居然都是巴尔干之外的国家。虽然同为欧洲人,但大国就像对待殖民地国家一样,随意地用切割地图的方式对小国们的版图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划分。

只不过,即便如此,小国们依然从夹缝中得到了自己的利益。

《柏林条约》承认了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的独立,三者后来分别在1881年、1882年、1910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保加利亚虽然依然属于奥斯曼帝国,但获得自治地位;只不过俄罗斯想把保加利亚当成保护国,并且希望建立一个包括马其顿在内的“大保加利亚”的计划破产;最早起义的波黑依然没有获得独立,它在名义上依然属于土耳其,但却由奥匈帝国代为占领和管理。

受到伤害最大的是沙皇俄国,他们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俄国人并没有拿到想要的东西,只是象征性地得到了一些军事实际占领区,且突破了克里米亚战争中对俄国人在黑海的一些限制。

在俄国人看起来,外交专家俾斯麦,实际上拉了一次十分明显的偏架。

如此一来,战前所达成的“三皇同盟”,名存实亡。

转而,列强们开始进入两两秘密结盟的暗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