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人显然是被耍了。

为普鲁士人火中取栗,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但,只是名义上很爽。荷尔斯泰因跟奥地利之间远隔关山,怎么去有效治理呢?况且石勒苏益格跟普鲁士之间恰好又隔着一个荷尔斯泰因,普鲁士人有着和奥地利人一样的管理难题。

地理上的犬牙交错,这只是俾斯麦为接下来战事埋下的一次伏笔。

普鲁士和奥地利,因为两地行政的问题出现不少摩擦。况且,积累了几百年的关于德意志王国话语权的问题让双方的积怨总爆发。此外,还有新教与天主教的那点心结。

普奥战争(Austro-Prussian War),又是一触即发。

德意志内讧,邦内小国纷纷站队,有些话语权比较重的则出来调停,如萨克森、巴伐利亚等等。但这场龙争虎斗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在俾斯麦看来,是绝对需要在德意志内部一战而定江山的。

这事,是统一非常关键的一步。

外部来讲,首先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普鲁士置身事外反倒落了个白璧无瑕。奥地利先保持中立,后又不顾江湖道义地在喀尔巴阡山陈兵八万,随后又趁乱占领多瑙河下游的两个公国。

实话讲,欧洲列强没一个好东西,但能够在同一次战争中玩得如此拙劣,而且还是得罪了最喜欢记仇的沙皇俄国,这事并不是那么好玩的,所以,沙皇俄国是支持俾斯麦的,况且俾斯麦还在波兰问题上一边倒地讨好俄国人;再看法国,法国也不用多说了,因为拿破仑三世这位顾盼自雄的皇帝,在第二次意大利战争期间曾经支持撒丁王国驱赶意大利北部的奥地利,这件事已经让两家结仇了。况且,俾斯麦还暗示拿破仑三世卢森堡可以随时拿去,而威尼斯的归属,未来也未可知;最难办的还是英国,英国人不愿意普鲁士人一家独大,但是又觉得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的争端,总体来说算是德意志民族的家事。如果二虎相争有一伤,从而分裂整个德意志民族以及大德意志的统一计划的话,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倒是意大利,就不用多犹豫了,只有拿下了奥地利人手中的威尼斯,整个意大利北部才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意大利同普鲁士结盟,随时准备出兵。

其实,列强们根本就没有来得及细想,战争就已经爆发了。

接着,列强们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做出外交反应或反制,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因为整场战争,只打了七个星期,可谓兵贵神速。所以,普奥战争也被称为是“七周战争”(Seven Weeks' War)。当然,后来的统一德意志,又把这场战争称之为德意志战争。

战后,奥地利彻底被开除出德意志邦联,邦联也随之而被解散。随后在德意志邦联的身后,信奉天主教的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与卢森堡相继独立。意大利人在南线战场,虽然一直在被奥地利人按在地上胖揍,但却跟着普鲁士人捡了一个战胜国的帽子,获得了威尼斯。

奥地利和普鲁士,欧洲两大强国的国势彻底发生逆转。

奥地利战败,奥地利本国的匈牙利人势力也捡到了枪,马扎尔贵族们趁机对奥地利政府施压,要求获取更高的政治权利,于是在1867年2月,奥地利帝国变成了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贵族共同掌管权的“二元帝国”——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 Empire)。

1867年4月,普鲁士主导之下,北德意志邦联(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成立。

特别值得一提得是,普鲁士人没有要求奥地利割地赔款。

奥地利的所有一切照旧,失去的只是德意志地区的传统共主地位。

俾斯麦的外交战略中,并不想为自己树立一个德意志同族的敌人。这事,得不偿失。而且如今已经解决了德意志内部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稳定欧洲霸主之位了。

俾斯麦相信,只有更加强烈的民族精神,才能让德意志的民族情绪得到抒发。

外交专家,需要一场立国之战。

立国之战,最合适的靶子,莫过于法国。

历次欧战,尤其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人和德意志人结下的梁子多了。

更不用说,法国当时的皇帝拿破仑三世,还是一个情绪化的领导人。

拿破仑三世在重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过程中,还算是步步为营,只是法国被英国定位成了唯一有志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国家。而在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中的拙劣表现,让拿破仑三世里外不是人,奥地利看他不顺眼,新生的意大利也觉得法国不爽。关键是法国人信奉传统的天主教,无论是遥远的耶路撒冷还是意大利的教皇国,拿破仑三世都认为法国人才是最正统的卫道士。在他任期内的克里米亚战争,就是因为圣地保护权而起。而到了意大利统一战争时期,拿破仑三世更是不遗余力地保护教皇国的独立存在。

所以,在普法战争爆发的战前,英国人支持普鲁士东镇俄罗斯,西平法兰西,对于普鲁士的持续崛起乐观其成。前提是,不要损害英国人的海洋利益;而奥地利则对法国人没有任何好感,况且北德意志邦联已经形成,普鲁士的利益就是北德意志邦联的利益,奥地利可再也不想去触这个霉头了;而对于当时的俄国来讲,它在波兰问题需要普鲁士的支持,并且俾斯麦长期以来的媚俄政策,也十足地麻痹了俄国人。

山雨欲来的时刻,拿破仑三世自乱阵脚,他在一次外交照会中提出,鉴于普奥战争期间,法国人保持了中立,普鲁士王国应该把德意志人的巴伐利亚与黑森-达姆施塔特(Hesse-Darmstadt)在莱茵河西岸的领土交给法国人。

俾斯麦的判断是,让德意志人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机会来了。

因此,俾斯麦向巴伐利亚他们公布了这次外交照会。

原本没有加入北德意志邦联的南部信奉天主教的德意志邦国,噤若寒蝉。

普鲁士和法国最终的翻脸,源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当时在1868年,私生活混乱不堪的西班牙波旁王朝女王伊莎贝拉二世(Isabel II de Borbón)被革命派拉下了马。此后,这位顶着伊莎贝拉名头的女王逃亡法国,受到了拿破仑三世的庇护。然而就在同时,西班牙政府却在讨论让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成员继承西班牙王位的可能性。对于拿破仑三世来讲,他绝对不希望自己的东边和南边同时出现两个霍亨索伦王朝。

于是,法国人与普鲁士人的争吵也开始了。

外交辞令太过平和,不足以激起双方的求战欲,于是在一次的外交回函中。俾斯麦篡改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I)对拿破仑三世的回电,语气上的加强让拿破仑三世怒不可遏,最终导致了法国人率先向普鲁士宣战。‘

这封回电,被后世称为“埃姆斯密电”(Ems telegram)。

埃姆斯密电事件之后,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爆发。

普法战争对于普鲁士人来说,又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速胜。

关键不在于法国人太弱,因为法国再弱,其国土也可以支撑打一打战略纵深。

真正的问题是,在普法战争的“色当会战”(Battle of Sedan)中,拿破仑三世率领十几万法军投降了。

皇帝投降,这仗显然就没法打了。

于是,普法战争从7月19日到9月1日,仅仅六周时间,法国皇帝就没了。此时的意大利王国,在确认拿破仑三世被俘的消息属实之后,果断采取行动,兼并了失去庇护的教皇国。

或许缺少勇气,但不缺少运气的意大利王国,就这样真正实现了全境统一。

三天之后,法国发生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结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French Third Republic)上台执政。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组织之下,普法战争继续。

但共和国也没有什么好办法,9月4日新政府挂牌成立,仅仅到了9月19日,普鲁士人就团团包围了首都巴黎。普鲁士人想象中的围城打援也没有怎么实现,法国军队不是丢盔弃甲就是整建制投降,就这么死乞白赖地撑到了1871年1月,月底共和国签订了投降协议。

此时此刻,法国投降的对象,已经不是普鲁士王国。

因为,就在不久之前的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贵族以及高级军事将领齐聚法国凡尔赛宫。就在这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帝国诞生了。

从时间上看,德意志帝国的诞生,恰好伴随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