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个世纪的思想与生产力的解放,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从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让19世纪的欧洲充满了各种矛盾与变数。

维也纳体系的确立,只是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一次回光返照,不满与焦虑带来的持续反应,就像火山口一样蠢蠢欲动。

站在当时欧洲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欧洲——首先源自古罗马时代的正统皇帝已经不存在了。早在公元1804年,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cis II),就自我矮化地将皇帝头衔变成了不伦不类的奥地利皇帝。而到了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更是被拿破仑强行解散。从此,连一个生活在幻境中的皇帝也不存在了,代之以偏居一隅的奥地利帝国(Austrian Empire)。

其次,国王的威信一去不复返。英国人早早就开了一个处死国王的先例,而到了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夫妇被送上了断头台,王室贵族们更是被革命群众当成了发泄愤怒的对象。

此外,法国大革命普及了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且对外输出了革命。欧洲各国的老百姓现在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皇帝,没有国王,甚至没有教士和贵族,大家齐心协力也可以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看上去还不错。

如此一来,19世纪的欧洲,民主民族主义思想悄悄蔓延开来。老百姓们的要求很简单,君主专制的国家要民主,君主专制又民族压迫的国家要民族。

维也纳体系,面临的挑战也纷至沓来。

首先是在公元1810年到公元1826年这十六年间,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殖民地独立的战火几乎燃烧到了所有西语拉丁美洲国家,波及的人口超过两千万,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统治被彻底摧毁。

在公元1823年,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美国,其总统门罗又适时地抛出了《门罗宣言》(Monroe Doctrine),企图将拉丁美洲变为自己后院,包藏祸心地将未来拉丁美洲的国家利益,全部纳入美国优先的政策中去。

欧洲人在海外的殖民地利益,受到了极大挑战。

欧洲内部也不消停。

这一次,还是法国人。

公元1830年,法国革命群众发动“七月革命”(July Revolution),再一次对王室进行夺权,推翻了复辟之后的波旁王朝。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在法国高高飘扬,建立了以奥尔良家族(House of Orl é ans,波旁王朝的旁支)为核心的法国君主立宪政体。因此,这一时期的法国,也被称为“奥尔良王朝”或者“七月王朝”(July Monarchy)。

在法国人榜样的力量带动之下,1830年,曾经被西班牙与奥地利作为谈判筹码争来抢去的尼德兰南部地区爆发革命。信仰天主教的南部尼德兰正式从荷兰分裂出去,一个独立的比利时(Belgium)出现在欧洲历史舞台。

随后,革命出现连锁反应。波兰人民、德意志人民、意大利人民,这些常年得不到民族独立地位的老百姓们,纷纷拿起刀枪,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乃至于民族地位。

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民主口号,东南欧奥地利帝国与奥斯曼帝国背后的民族主义思潮,社会主义乃至于无政府主义思潮,彻底影响了整个欧洲,最终引发了“欧洲1848 年革命”(Revolutions of 1848)。

革命开始于1848年的1月,爆发于波旁王朝治下的西西里岛。之后,革命迅速蔓延到了意大利、德意志、法国、东欧奥地利治下的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等国家。此外,革命声名远播,甚至影响到了英伦三岛、北欧,甚至于欧洲之外的拉丁美洲。

最终1848年的革命,在大多数国家被镇压。但革命造成了奥地利著名首相梅特涅的下台,为此后奥地利境内各路民族国家的形成打下基础。革命的怒火也让欧洲各国君主开始反思自己的体制,陆续开始民主化。与此同时,在民族主义大旗的感召之下,一盘散沙的德意志与意大利,开始考虑尽快实现统一,不管采取何种形式。

所有的革命之中,又只有法国的“二月革命”(French Revolution of 1848)再次取得成功。在革命洗礼之下成长起来的法国人民,发动起群众运动简直是驾轻就熟。

街头暴动与政治夺权灵活运用,天赋异禀的法国群众堪称优秀。

二月革命之后,奥尔良王朝被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French Second Republic)成立。只不过,当时的法国人民一激动,后来又选举出了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Charles-Louis Napol é on Bonaparte)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首任总统。四年之后,这位身上流动着拿破仑家族特立独行基因的共和国总统,将共和制重新改为帝制,创建了法兰西第二帝国(Second French Empire)。他本人后来也被称为拿破仑三世(Napoleon 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