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意大利战争,出现了瑞士人的身影。瑞士人,是以雇佣兵的形象登上历史舞台的。

跟我们今天看到的繁荣富庶、国泰民安的瑞士截然不同,当年的瑞士,只是位于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大政治板块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个地区最大的价值就是交通,穿越阿尔卑斯山到达德国、法国、意大利的交通要道,就位于瑞士境内。舍此之外,这个地方几乎一无是处。即便是翻开中世纪之前的历史,这块地方也是乏善可陈,充其量算是强大政权的边缘地带。

当年的日耳曼诸部中的阿勒曼尼人曾经在此定居,并且因为民风彪悍,作战勇敢,还给今天的德国人在西语、葡语等语种赢得了“阿勒曼尼”的名号。当年的阿勒曼尼人,就是今天瑞士境内德语区中的主要组成人群。那么当年也曾光顾于此的勃艮第人,就是今天瑞士境内法语区的人种来源。此外,后来的意大利语区也部分合并到了今天的现代瑞士,于是瑞士就有了三语通行的情况。其实对于这样地区,我们通常称之为三不管。

在历史上,瑞士这块地方因为太过贫瘠,所以不可避免地摊上了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口碑。这块地方的人没有非常明显的政权组织,但是比较松散的部落又个个好勇斗狠。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三不管才是这个地区最好的存在模式。只是当地人也需要生存,生存就逼着当地人绞尽脑汁想各种生存技能。没有办法,瑞士人只能用自己的一股子狠劲,一把子力气来讨生活了。

于是,瑞士雇佣兵(Swiss mercenaries)就应运而生。

相对于其他地方的雇佣兵,瑞士的雇佣兵更加像是政府搭台雇佣兵唱戏的有组织的企业模式。这种特点类似于今天的菲律宾菲佣,也就是说以政府名义组织雇佣兵,然后再批量输出到欧洲各国,挣完外汇之后再反向输入给瑞士,以保证瑞士这个地方能够持续地存活下去。菲律宾的菲佣靠英文以及家政扬名天下,而瑞士雇佣兵则是以杀法骁勇、不怕牺牲,而成为来往于欧洲各国的一张名片。

瑞士雇佣兵所扬名天下的活广告,就是瑞士长矛兵(Swiss pikemen)。

因为天生身形高大,因此瑞士人非常喜欢用标枪(spear)、长矛(pike)、大戟(halberd)之类的长兵器作战。特别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欧洲古代大戟跟中国古代的戟完全是两码事,欧洲人的戟更像是长柄大斧。

在这几种兵器之中,瑞士人最为称手的还是长矛。瑞士人的长矛单独作战并没有太大威力,最为关键的点是,瑞士人复活了当年的马其顿方阵,利用古代马其顿方阵的一些作战特点,用集团作战的方式冲垮敌人的队形。当然,在此基础上,瑞士人也会顺势而为地用到现代化的火绳枪,或者手枪等保护自己的侧翼。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瑞士长矛已经成了瑞士雇佣兵的标志性作战武器,正如英格兰长弓之于英格兰人一样。而恰好是这两种兵器,长矛与长弓,成了当时欧洲中世纪普遍装备的重甲骑兵的克星。当然,瑞士长矛与英格兰长弓,也成为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前,冷兵器在欧洲战场上最后的辉煌。比如我们前文讲到的匈牙利黑军,其作战序列中就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瑞士长矛兵。

瑞士的半军事化属性以及特产“菲佣式”雇佣军的传统,最终让瑞士这个本来并不存在的一个政权,在欧洲中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突然带着一股不羁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

当然我们还知道,哈布斯堡家族的老家,正是瑞士一带。

瑞士的崛起,必然伴随哈布斯堡家族的打压。

自从公元1291年开始,瑞士人就开始对抗哈布斯堡家族。而在意大利战争第二阶段开打得同时,旧瑞士联邦与哈布斯堡家族展开大战,这场旨在争夺瑞士地区霸权的战争,被称为“士瓦本战争”(Swabian War)。

士瓦本战争的结果是勇敢无畏的瑞士人取得了难得的自治,哈布斯堡王朝仅仅是在形式上还保留着对瑞士地区的宗主权。

尚武的瑞士人,最终让貌似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无处下嘴。

这也是命中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