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一世父子相继,薪火相传,不仅为德意志王权复兴做出了巨大努力,也为哈布斯堡家族大大拓展了生存空间。尤其是到了公元14世纪后期,由于旧瑞士联邦(Old Swiss Confederacy)的崛起,哈布斯堡家族丧失了原有属地,最终确立了以奥地利为中心的核心疆域。这样的变迁,则更加凸显了当年鲁道夫一世父子为整个家族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而且,从地缘角度上来看,奥地利这块土地也确实是价值连城。

我们知道,就整个东欧而言,由于喀尔巴阡山脉的存在,将整个的地缘板块分割为南北两个部分。西喀尔巴阡山以北,是一望无际的波德平原,当时这块地区寒冷而潮湿,多沼泽与森林,其生存状态以及可以承载的人口保有量,都和今天无法相比;而如果往南看的话,我们知道,这里有一个“多瑙河走廊”。多瑙河走廊,严格意义上算是整个欧亚大草原的最西端。多瑙河走廊多为四季分明的干草原地貌,因此这里长期以来就是历朝历代的游牧民族最喜欢的地区。

多瑙河走廊的最东端,就在多瑙河入海口附近,这里同时也是当年罗马帝国的东部疆界——麦西亚边墙的所在地。

如果我们往多瑙河走廊的最西端看,最西端基本上算是被群山环绕的一个大盆地。盆地向西,穿越斯洛文尼亚的狭窄通道,可以到达意大利的波河平原;如果要想直接进入亚德里亚海,则必须要翻过迪纳拉山脉。目光向北移动,当我们沿着多瑙河一路溯源而上,就会发现一段被波希米亚山地与西喀尔巴阡山夹在中间的山间谷地。

这个地方,堪称连通波德平原与多瑙河走廊的咽喉要道。

想当初蒙古入寇,大军分三路出击,北路走波德平原,中路翻越喀尔巴阡山,南路走多瑙河走廊。北路完成任务之后再南下,就必然会经过这块咽喉要道。

这个地区,曾经有一个国家出现,叫作“大摩拉维亚”。后来大摩拉维亚不复存在,这块地区也就再没有诞生过特别强大的政权,反而是成了“欧版三国演义”的“天下之中”,成了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马扎尔人三族角力的焦点地区。这块地区北边,如今还叫“摩拉维亚”,而这块地区的南边,则被叫作“维也纳盆地”(Vienna Basin)。

我们从宏观上来看,维也纳盆地的位置实在是惊心动魄。

这块盆地,恰好卡在了欧洲两大山脉——西欧的阿尔卑斯山脉与东欧的喀尔巴阡山脉之间。而且,向南跨过多瑙河,就是匈牙利王国腹地潘诺尼亚草原与匈牙利草原;向北,就是那个十分迷你的“摩拉维亚平原”,过摩拉维亚平原出奥德河河口,就是波德平原了。

如此看来的话,我们之前所说的那个“欧版三国演义”,倒真不是盖的。如今这个摩拉维亚平原与维也纳盆地组成的咽喉要道,怎么看都像是中国版三国演义中的“天下之中”——荆州。

当时的荆州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江汉平原,一部分是北过襄阳之后的南阳盆地。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顺着长江流向,南北之间的争夺焦点,往往也有两个。东边就是南京,西边就是襄阳。拿下南京,就可以拿下南方的腹地江南;而如果突破了襄阳,就可以攻占江汉平原,进而沿长江东去,整个南方也就尽收眼底了。

所以,我们惊奇地发现,如此的地缘结构,倒是像极了东欧。

长江比作多瑙河的话,麦西亚边墙就是南京。西边的话,中国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恰好对应欧洲的维也纳盆地与摩拉维亚平原。进一步分析,在中国古代,襄阳的城市战略地位,就相当于欧洲维也纳盆地核心——维也纳。

事实上,在欧洲历史上,维也纳也的确起到了类似襄阳的作用。

前文所讲的蒙古人,在蒂萨河之战后,曾经短暂地控制了匈牙利,但当时的蒙古人往北,最远也就是到达了维也纳附近;多年之后,奥斯曼突厥人也曾经想越过维也纳盆地,一举拿下整个波德平原。但最终两次兵临维也纳,也没有能够前进半步。

有了维也纳盆地这块区域,哈布斯堡王朝等于是捡到了一块宝。从此之后,哈布斯堡王朝以维也纳为核心站稳了脚跟,从而矗立在欧洲长达六百多年。

不得不说,当年哈布斯堡先祖鲁道夫一世,眼光毒辣,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