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理上来讲,参与大迁徙的日耳曼人,只是日耳曼人中的一部分。留在原驻地没有参与大迁徙的那部分,我们一般称之为“斯堪的纳维亚人”(Scandinavian)。斯堪的纳维亚人当时分布在今天的挪威、瑞典、丹麦这几个国家,他们显然也属于日耳曼人中的一部,在语言上属于日耳曼语系的北支。
比斯堪的纳维亚人这个名字更加响亮,这群人在历史上又被称为“维京人”(Viking)。不过如果把斯堪的纳维亚人统称为“维京人”,又有点冤枉他们了。因为,给当时的欧洲列国留下深刻印象的维京人,基本上是以海盗的面目出现的,因此才有了“维京海盗”这个说法。而事实上,虽然维京这个单词的词源众说纷纭,但到了中世纪及以后的古英语中,维京就已经成了海盗的代名词,与此同时还包括了杀戮、掠夺等引申义。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流窜作案、打家劫舍的这部分北欧人,可以被称为“维京人”;留在老家安分守己、遵纪守法的这部分,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人”或者简称“北日耳曼人”则更加公允一些。
相对于早年就已经迁徙到欧洲各地,并最终加入了民族大迁徙的东日耳曼人与西日耳曼人来讲,北日耳曼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上古日耳曼民族的原貌,包括语言、风俗、宗教等。
一直到今天,北日耳曼人比之其他欧洲国家更有特色的文化,就是“北欧神话”(Norse mythology)。
北欧神话如今在世界上的地位,名气远不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一直到了最近几十年,靠着《圣斗士星矢》《指环王》等影视作品,那些已经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北欧创世神话,才被一点一点地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
北欧神话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消失,主要是因为北欧神话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出现以后又恰好赶上了基督教的空前传播与统治地位的发展奠定。因此北欧神话被基督教当作异端邪说,统统予以了封禁,至少是不会有任何正向而积极的推广。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年那些曾经信仰北欧创世神话的日耳曼兄弟部落,虽说早早进入了欧洲文明地带,然而却争先恐后地把北欧神话当作贫穷落后的象征弃之如敝屣了。
确切来讲,北欧神话只是上古日耳曼神话中的一支。上古日耳曼神话的其他分支,比如英格兰系日耳曼神话、大陆系日耳曼神话,在日耳曼人大迁徙之后,尤其是日耳曼人成建制地皈依基督教之后,就慢慢地被人消灭和淡忘了。反而因为北欧神话出现较晚,斯堪的纳维亚人又相对较晚地接受了基督教,在这种情况下,北欧神话才能够从中世纪基督教一手遮天的局面下顽强生存了下来。而发展到了今天,英国德国这些国家,反倒要从北欧神话中寻找自己先祖文化上的蛛丝马迹了。
如今我们能够比较全面了解北欧神话的典籍,主要来自冰岛的史诗《埃达》(Edda)。《埃达》分成两本著作,一本被称为诗歌《埃达》(Poetic Edda,老埃达),另外一本被称为散文《埃达》(Prose Edda,新埃达)。《埃达》相当于北欧神话中的《神谱》,它系统地描述了北欧神话谱系与诸神故事。当然,埃达这个单词的本意已经不可考,甚至包括诗歌《埃达》和散文《埃达》本身,都是突然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然而,如果把北欧神话当作一部艺术品来看的话,它不失为一个宏大完整的创意或构思。
《埃达》之外,故事集《萨迦》(Sagas)与日耳曼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The Song of the Nibelungs),也都保留了许多北欧神话的成分。
自成一派的北欧神话,跟世界其他区域或时代的创世神话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因此,不管对这个北欧神话熟悉与否,甚至是这个北欧神话真假与否,我们都有必要了解一下,一些关于北欧神话的基本要素。
北欧神话是一个典型的多神崇拜系统,主要的神祇,也有十二个。
北欧神话中的众神之神,叫作奥丁(God Odin),他的地位类似于希腊神话中的天王宙斯。以奥丁神和奥丁的家庭成员为主,形成了一个北欧神族,这个神族是宇宙万事万物的主宰。
除了奥丁神族之外,还有以雷神托尔(Thunder-God Thor)为代表的暴力类大神,类似罗马神话中那个地位极高的战神玛尔斯。雷神托尔手中的上古神器被称为“雷神之锤”(Hammer Mj?lnir),这个特殊的作战兵器,被后人推崇备至。和雷神相类似的,还有独臂战神提尔(Ancient God Tyr)等大神。雷神托尔,实际上相当于上古日耳曼人中的下层人民象征,而奥丁神则是日耳曼部落贵族的象征。因此,在很多时候,雷神托尔反而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要高于奥丁,这也是北欧神话的鲜明特征之一。
诸神中的第三类温和派代表,比如丰饶之神弗雷(God Freyr)。弗雷和他的妹妹弗蕾娅(Cloak-Clad Goddess Freya),通常被认为和生育、爱情、**等联系在一起。
所有这些大神,就构成了当年北欧先民的最基本的信仰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英文中一周七天的几个单词,和北欧诸神存在对应关系。比如Sunday(星期天)词源是太阳,Monday(星期一)的词源是月亮,Tuesday(星期二)的词源就是战神提尔,Wednesday(星期三)的词源就是奥丁神,Thursday(星期四)对应雷神索尔,Friday(星期五)对应生殖之神弗蕾娅。不仅是英语,德语也是如此对应。
所以,英国、德国这些早期已经被基督化的日耳曼人后裔,也能从自己的语言体系中找到北欧神话的只鳞片爪。
除了上述的诸神之外,北欧神话中还有巨人(J?tunn)、精灵(Elves)、侏儒(Dwarf)三大体系,这些元素构成了北欧的神话世界。四大体系之中,只有巨人和诸神可以称为神,而精灵和侏儒则只能被称为半神,尤其是像精灵族则还需要被诸神中的弗雷来进行统一管理。
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创世神话相比,北欧神话并没有格外别出心裁的地方。尤其是世界上第一个创世神伊米尔(Ymir),他死后身体幻化成世间万物的桥段,无论怎么看都像是我们盘古开天的日耳曼版。
不过,北欧神话和其他创世神话比起来,确实有其风格迥异的一面。比如除了创世,北欧人还在创世神话结局中添加了末世神话,也被称为“诸神的黄昏”(Ragnar?k,Twilight of the Gods)。
换言之,在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心目中,诸神并非不死之身,也并非能够永远拥有超自然的力量掌控全局。诸神也有生老病死,必要的时候也必须做出牺牲。而所有的这一切,如果是以换取未来希望为目的,则都是值得的。
我们不得不说,诸神黄昏的最后一战这种情节设置,恰恰跟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民族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而这种民族性格的形成,则又跟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在北欧那种严苛的气候条件下,古代人没有暖气,没有空调,没有电热毯,每一次严冬的来临,对于日耳曼部落的老弱病残孕来说,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严冬过后的初春,都相当于一次生命的重生。
不仅如此,北欧地区已经接近北极圈,所谓的极光和圣诞老人的传说,多来自后世我们作为旅行者的一些美好寄托。实际上,对于在当地生活的居民来讲,所有的浪漫感受都敌不过漫长冬日的乏味。北极圈的冬天,俨然已经出现了极夜现象,即便不是极夜,也要面对每天日照时间只有几个小时的窘境。古代人没有电灯路灯,没有今天随手可见的酒吧、快餐店,他们只能在这漫漫长夜之中用烛火或者篝火来为自己的生活添加一些亮色。
我们如果彻底地换位思考,站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欧先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话,冽冽寒冬与漫漫长夜带给北欧人的,除了无边无际的身体痛苦与心理折磨之外,也带给了他们战天斗地的生存意志和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
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是北欧人所仰仗的精神财富之一。
也正因为这一点,北欧人的历史上,才诞生了一个赫赫有名的维京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