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虽是被人看不起的商人出身,却有一颗想当文化人的心。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个学派经过几百年的激烈厮杀,思想都已发展成熟。

就在吕不韦想著书的时候,隔壁韩国有位著名的才子正在对法家思想进行系统整理,他就是荀子的高徒——韩非子。他开始编写先秦法家集大成之作,后世称之为《韩非子》!

吕不韦心想,咱作为秦国相国,也不能落后呀!

著书这事本身就很累,领导又很忙,没时间写怎么办?不要紧,让手下人写,自己挂个名字。

领导让下面人写书,也是分情况的,有的领导是甩手掌柜;有的领导则设好主题思想,搭好内容框架,剩下的就交给手下写了。

吕不韦想着一定要编写一本最好的书,书里不光有法家,还要有诸子百家,还要邀请全天下最好的学者来编写。

于是轰轰烈烈的编书运动开始了,吕不韦一共召集了三千多人,给予了优厚待遇。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编写的文集。而之前诸子百家的书,很多都是作者死后弟子自发整理的书籍。

吕不韦:“为了显示我们是有计划地编写,每个章节文章数量都要整整齐齐的。”

经过编者多年的奋战,无数个通宵熬夜,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隆重面世。

《吕氏春秋》里面主要分三个单元,分别是“十二纪”“八览”“六论”。

“十二纪”依次是“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八览”依次是“有始览”“孝行览”“慎大览”“先识览”“审分览”“审应览”“离俗览”“恃君览”。

“六论”依次是“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

这本书糅合了先秦诸子多家思想的精华,非常像一本百科全书。

吕不韦不光想编一本传世之作,更想编一部君王教科书。

里面的“十二纪”是帝王行政日历,告诉君王每一季具体要做什么。

春季,万物萌发的时候,君王要让人与自然健康成长,少动用刑罚。

夏季,万物繁荣成长的时候,君王要选拔合适的人才。

秋季,植物衰败,有肃杀之气,可以打仗,征讨敌人。

冬季,要存储保藏,统计国家可耕种的土地数量。

最搞笑的是,吕不韦居然提出了“义兵”的口号。过去秦人打仗,砍人头是算军功的。秦军一到战场,就像嗜血的虎狼一样。这给东方人民留下了恐怖的印象。

咱们秦国以后是要统一天下的,怎么能让被统治的东方人民觉得我们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呢?

我们要重新包装一下自己,彻底改变形象。我们秦人打仗的宗旨,是攻不义伐无道,铲除暴君救万民于水火呀!在新征服的地区,我们不干扰当地百姓的生活,归还战俘,帮助当地重建。

总而言之,我们秦军是正义之师。

大家试想一下,战场上秦军一边割下敌人的首级算自己的军功,一边对敌人说,我们是来拯救你们于水火的,有人会信吗?

秦军说自己是义军,没人会信。

《吕氏春秋》写好后,吕不韦决定搞一场隆重的新书发布会。

他把《吕氏春秋》全文挂在咸阳城门,上面悬挂一千金,谁要是能挑出书里的毛病,哪怕改一个字,这一千金就给他了。一字千金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可是没人去改,谁都知道这是吕不韦为自己新书宣传造势的手段,你要是上去改,不就是驳了相国的面子吗?

的确《吕氏春秋》每部分内容整整齐齐的,各篇长短差不多,语言文字也属上乘。

那么《吕氏春秋》真的完美无缺吗?

吕不韦是这本书的策划,却没有认真校对里面的内容。如果他读完后,一定会把主编拉过来砍了。

有的文章读完后,会发现在后面的章节里有它的下半部。比如“应同”与“召类”,“务大”与“谕大”,“去尤”与“去宥(yòu)”,就是将一篇文章上下割成两篇,放在不同位置。

吕不韦:“主编,你告诉我,一篇文章为啥拆成两篇,难道你想凑字数吗?”

主编:“领导啊,我没办法啊。你是处女座还是有强迫症啊。每个章节文章都要数量一样。十二季里,每一季里面有五篇文章。八览里,每一览里有八篇文章。六论里,每一论里有六篇文章。所以我不是凑数字,我是凑篇数啊!”

吕不韦:……

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吕不韦要把这本书给嬴政看。

嬴政是一个不愿意被约束的人,他作为君王,只有他开创规则,没有人敢给他制定规则。他看到《吕氏春秋》后,一定在想:

“书里面有儒、道、法、墨、阴阳这么多家,这是一个大杂烩啊!治国理政总得选一个吧,仲父你是让我做单选题,还是多选题啊?每个月我还得按照“十二纪”做该做的事,简直神经病啊!”

性格沉稳阴鸷的嬴政,只相信强而有力的手段才能统一天下。《吕氏春秋》只是嬴政书柜里的藏书,而真正的枕边书则是韩国韩非子写的书。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吕氏春秋》就是一本杂家之术,不过这本书也起到了资料收集的作用,一些诸子百家失传的文章,也被它收录了进去。

然而就在吕不韦向全国人民发布自己的著作时,秦国政局开始出现剧烈的变化,原本平静的政治格局掀起波澜,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席卷咸阳。吕不韦的好日子即将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