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道家思想在楚国是主流文化,从上到下都对其推崇备至。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一百多年前周王室的一场内乱说起。王子朝是庶长子,本没有资格继承天子之位。可是王子朝善于笼络人心,在洛邑人气极高,受到百官拥护,其中就有当史官的老子。

公元前520年,王子朝在众人的帮助下,干掉了在位的周悼王,自立为天子。就在王子朝与其党羽开派对狂欢的时候,天下第一超级大国晋国坐不住了!

晋国:“周天子家里出了乱子,有人篡位得了天子,这还得了,也不问我同意不同意!周天子姓姬,晋君也姓姬,咱俩是一家人,他家的事就是我自家的事。这事我管定了!”

于是晋国出动大军,三下五除二就把王子朝赶跑了,另立了合法继承人。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和他的党羽带着周王室的典籍流亡到了楚国,老子也随王子朝来到了楚国。

人和典籍都在,老子就在楚国扎根,接着做学问,传播道家思想。

一直被中原文化视为蛮夷的楚国,一接触老子的道家思想,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

老子去世百年之后,庄子作为道家新时代的领军人物,如果到了楚国,一定会刮起一场新的学术风潮。

楚威王派了两位大夫,驾着马车从郢都出发,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旅行,跑了六百多公里,终于到达睢阳城下。

两位大夫多方打听,找到了庄子家,一看是贫民窟。问了邻居,邻居说,庄周如果不在家,可能去濮水边上钓鱼了。

于是两位大夫驾着车来到濮水边,好不容易找到了正在钓鱼的庄子。

两位大夫顾不得旅途劳顿,直奔主题地说:“大王想请先生去楚国,把国家大事都交给您来办,您以后就是楚国的二把手!”

高官厚禄主动送到面前来,凡人都会欣喜若狂。

可庄子依旧拿着鱼竿,都没正眼看过楚国大夫一眼,又开始说寓言故事了: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活了三千多岁。神龟死的时候,楚国用锦缎把它包裹好,供奉在楚国太庙里。可是如果问这只神龟的话,它是愿意自己的尸骸被供奉在庙堂上,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楚国大夫:“那当然是拖着尾巴爬行自在呀!”

庄子:“你们俩回去吧,我宁愿拖着尾巴在烂泥里,自由自在地生活。”

两位楚国大夫连庄子的正脸都没有看到,只能打道回府。

庄子没去楚国从政,对于楚国来说是件天大的损失吗?

其实反而是幸免于难。

到了庄子所处的时代,老子的学说竟然演化成了治国的“黄老之学”。楚威王邀请庄子来楚国是场美丽的误会,他以为庄子从事的是“黄老之学”的研究。

老子作为道家的祖师爷,他的代表作《老子》(又称《道德经》)只有五千字,里面谈天说地,有人生、宇宙、医学、社会等。

然而一本道家的入门读物,却被搞政治的人发现里面竟暗藏着教导君王的“南面之术”!古代君王在朝堂上的坐向和现在的商品房一样,坐北朝南,由于君王面朝南,因而他的治国韬略被称为“南面之术”。

老子死后,他的学说被一群政治家升级改造,为了增强该学说的品牌影响力,把大IP黄帝与老子捆绑在一起,升级成了黄老学说。由于该思想学说实用性强,宣传力度大,从战国时期一直影响到汉朝。

黄老之学往小了说,可以延年益寿;往大了说,可以富国强兵。在治国方面,黄老思想主张君主少折腾,不要干扰老百姓的生活,他们自己会努力地种地养活自己,老百姓富足了,国家也就富足了。同时,也主张用权术来管理国家。当时,把黄老之学活学活用得最好的就是韩国的申不害。

庄子与黄老之学虽然都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但是彼此目的不同。

黄老之学是为了富国强兵,是为国!庄子的思想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是为己!

让庄子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自己死后,自己的思想能成为道家里与黄老之学抗衡的老庄之学,乃至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思想。

单纯的楚威王以为庄子追寻的是黄老之学,其实庄子学道是为了自己,哪有闲工夫管你楚国。

如果庄子真到了楚国去做官,按照他的脾气,估计得先把楚国君臣都挖苦讽刺一遍,搞不好楚威王能把他的头给砍了。

庄子虽不是楚国人,可是他的思想文体却与楚人高度相似,潇洒飘逸,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错过一次位极人臣的机会,庄子却连眼皮都不抬一下,接着沉浸在自己宏大的思想世界里。他知道人活在世间有太多的困苦与无奈,他也知道如何去应付。

可在庄子看来,与其把精力用在应付尘世间琐碎的事情,还不如去追求自己的精神自由。

然而,肉体还在人世间的庄子真的自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