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罃继位的第二年,魏国重新振作了起来。国内局势稳定后,魏惠王率领大军找韩赵两国报仇。韩赵两国面对主动上门找麻烦的魏军,毫无招架之力。

魏军先在马陵(今河南省新郑东南)击败了韩军,然后调转枪头向北方的赵国进攻,在怀地(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击败赵军。

赵、韩被魏罃打老实后,魏国的枕边之患暂时清除了,接着魏罃干了一件改变魏国历史的重大决策——迁都。

魏国首都一直在安邑,这是老魏家从春秋开始的老巢。而魏罃要选择的新都则是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大梁作为魏罃的新家,即将被他打造成全天下最雄伟壮丽的城市。

如果说天下十分美,那么九分在大梁。

讲到这里有人不禁会问,魏罃好端端地为什么要搬家啊?

迁都就像现在的搬家一样,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选择离开熟悉的地方,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大都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这人有钱了,要改善居住条件,换个好地段,换个好房子,家里居住面积更大,采光更好。

第二种,比较惨。如果这个人不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那么他搬家,很有可能是为了躲避灾祸。比如他破产了,为了躲避债主堵门,把房子换到了郊区;或者是有个令他极其讨厌的邻居,为了眼不见心不烦,换房子走人。

后世很多人认为魏罃将魏国首都从安邑迁到大梁,是第二个原因,魏罃是为了躲避灾祸。

躲谁?

那自然是西边凶悍的秦人。

根据史学大牛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魏惠王三十一年,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意思是,魏惠王在位的第三十一年,秦国重任商鞅,国土扩张到黄河边,齐国与赵国又趁火打劫,攻打魏国。由于安邑靠近秦国,随时有被攻下的危险,魏国将都城迁到大梁。

司马迁作为“史圣”,按理说,他说的话一定最权威。可是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司马迁说得未必对。

在司马迁死后三百多年的西晋时期,出土了一本颠覆古代史学界的重量级书籍——《竹书纪年》!它是一本史学奇书,让信奉儒家思想的古人看了直呼辣眼睛。

《竹书纪年》是魏襄王(魏惠王的儿子)墓里的陪葬,是魏国官方修订的史书,记载了从上古黄帝到战国魏襄王时期的历史。由于作者是处在战国时代的魏国史官,对魏国历史的记载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毕竟魏国是史官上班拿工资的地方,要是记载错了,别说能否混得下去,搞不好被国君一刀砍了。

魏国的史官记载,“周显王四年,夏四月甲寅,魏徙邦于大梁。”周显王(当时的周天子)四年即公元前365年,相当于魏惠王在位第六年。

魏惠王在位第六年,魏国已经从混乱重创中走了出来,李悝变法给魏国留下了殷实的家底。只要魏国自己不瞎折腾,国家稳定,GDP就能快速增长。

有了钱就可以成为氪金玩家,魏国很快就能恢复成天下第一强国。魏国沃野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有着这么雄厚的启动资本,魏罃要干一番大事。

怎么去投资呢?魏罃开始了市场调研。

诸侯国就像一个公司,需要不断抢占市场,才有活下去的可能,否则就有被别人吃掉的危险。而土地与百姓则是诸侯国抢夺的核心。哪里的土地最富庶,哪里的人口最密集,就是它们向外扩张的方向。

魏惠王首先看了看魏国周边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赵、韩、秦三国把各自的首都全部向东移,目标很明显就是要抢夺中原这块大肥肉。

这三位诸侯不惜斥巨资,拖家带口的也要朝中原方向搬家。在它们眼中,抢到就是赚到,谁不向中原发展,谁就是大傻瓜。

越是资本流向的地方,就越有投资价值,魏惠王也深知此道。于是他决定学秦、赵、韩三国把自己的首都向东移,把位于中原核心区的大梁定位为魏国的新首都!所以魏惠王迁都至大梁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便于创业发展。

作为改善居住条件的新家,房子一定要新、要大、要采光好、要出门方便。大梁城位于中原腹地,后来也是宋代的首都,济水、丹水、鸿沟、睢水在这里交汇,物产丰富,交通便利。

可是大梁城除了位置好以外,没其他优点,房子太老太旧。这些房子是旧房改造,还是拆了重建?

魏惠王:“拆了给我重建,反正不差钱!”

拆好拆,可是怎么重新规划建设呢?

规划建设一块新地,需要召集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又要画设计图,又要做个沙盘,麻烦的不得了。

就在负责营造新都的官员们争吵、修改规划方案时,魏惠王来了,他说:“大家都别吵了。我给你们一张规划图,你们照着建就行了!”

当所有人看到国君给出的图纸,倒吸了一口凉气,大家心里都蹦出了一句话:

“国君你这是要逆天啊!”

摆在众人面前的规划图是“天子之都”。说直白点,魏罃把周天子居住的洛邑规划图直接拿了过来。

“你们按照这张图纸,并将里面的尺寸放大,建造魏国的新都城。我的新都一定要比周天子的洛邑更大更豪华,我要打造一座宏伟的天子之都!”

虽说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天下礼崩乐坏,很多诸侯国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可是在等级制度上,大家还是尊重周天子的,见到周天子就跪拜,想当诸侯也得跑趟洛邑找周天子盖个章。西周早期,辅国功臣周公旦,制定了“周礼”,这像是天子对全天下的一套管理制度,目的是告诉每个人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周礼”对天子的都城大小尺寸有着详细的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天子十二门。”意思是,天子的都城是个正方形,每个边长九里,相当于4.5公里,面积是22.5平方公里,每条边有三个门,总计十二个门。

据现在的考古发现,魏罃造的大梁城边长6.4公里,总面积为37平方公里。魏罃的确建了一座超过天子规格的都城。

造完都城后,还要修建宫殿与台阁,不然去哪上班与游玩?魏罃命人造了丹宫、公宫、范台、京台、晖台、灵台等。

路过大梁的人,无不被大梁的壮丽所折服。

公元前365年,经过数年的营造,魏罃带着一家老小正式入住新建好的天子之都。

魏惠王住在恢宏的大梁城里,觉得自己就是天下最伟大的君王,更是无冕的天子,全天下都要臣服在自己的脚下。

看似魏惠王迁都无限风光的背后,却埋下了一颗惊天巨雷。

从战国时期,魏国首都安邑靠近秦国,魏国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一直把家门口的秦国踩在脚下。而现在,魏国把首都从安邑迁到了大梁,魏国把自己的脚从秦国身上挪开,向东去踩中原诸侯去了。

踩在自己身上几十年的脚被挪走后,秦国猛地站了起来。就在魏惠王搬家期间,秦献公向魏国发动了一场石门之战,六万魏军为秦军歼灭。

秦国不仅打了一场大胜仗,一扫数十年的阴霾,周天子也派人向秦献公表示祝贺。

周天子给秦献公点赞,等于肯定了秦献公替天行道、打了一场正义战争的做法,认为魏国活该被打。周天子对魏国极其不满,大梁紧挨着洛邑,你魏罃把都城造得比我家还大,你是什么意思!

魏惠王被周天子的点赞行为气得半死,却又无可奈何。虽然自己可以在魏国让所有臣民把自己尊奉成天子,但这仅仅是对周天子拙劣的模仿。

大梁城的建成,让魏罃与周天子结下了梁子,更让秦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崛起机会。

魏惠王并没有察觉到即将到来的危机,毕竟家大业大,死了六万人,魏国并未伤筋动骨,马上还能征召更多的士兵,魏国仍是全天下的NO.1。

盛世之下隐藏的危机,始终得不到人们的重视,直到灾难爆发的那一刻起,才悔之晚矣。

一个人的离去,让魏惠王好不容易建立的盛世再次崩塌。

我们先来谈谈离去的人,他就是中学历史书上,被反复划重点,考了无数次的商鞅!

此时他还不叫商鞅,而叫公孙鞅。商鞅是他在秦国飞黄腾达后,有了自己的封地“商”后,才叫商鞅的。现在的公孙鞅,还在魏国忍受职场的瓶颈期,死活升不上去,心灰意冷的他准备挪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