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宦官集团,地方藩镇也是李昂必须面对的难题。
宝历二年(826)四月,横海节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自封为横海留后。随后,李同捷给周边的节度使送了不少礼,希望他们能为李同捷美言几句,让李同捷做横海军节度使。此时,朝廷比较动**,谁都没心情处理横海军镇的问题。因此,李同捷虽然掌权,朝廷却没有承认他的地位。
李同捷很无奈,只好让弟弟李同志、李同巽前往长安,一方面让他们暂时做人质,一方面请求朝廷下诏,公开承认他的节度使地位。
有人可能很好奇,朝廷不是收回了藩镇节度使的任命权?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情况?事实上,李同捷的请求是有先例可循的。
唐敬宗李湛在世的时候,幽州节度使朱克融、其长子朱延龄被下属杀死,次子朱延嗣接管幽州大权,可没过多久,幽州兵马使李载义擅自造反,诛杀了朱延嗣,以及朱家三百多口人,随后李载义自立为幽州留后。
唐敬宗李湛可以强硬一波,可思来想去,最后忍了这口气。
河北的局势就是这样,只要别人开了头,我就能跟风。
不过,唐文宗和唐敬宗的性格不一样,李湛喜欢玩乐,不喜欢麻烦,可李昂有雄心壮志,有一腔抱负。至少在藩镇问题上,李昂想振一振君威。于是,李昂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天平节度使乌重胤调任横海节度使,李同捷调任兖海做节度使。
客观地说,李昂的办法很不错。李同捷可以做节度使,朝廷继续拥有地方藩镇的人事任命权,皆大欢喜的局面。然而,李同捷不干了,幽州出了乱子,朝廷可以不管,为啥到了横海,朝廷就要治理?
李同捷表示,不想去山东。
中庸之道不可行,李昂就只剩下两个选择:开战或者妥协。
对于不到20岁的年轻皇帝来说,这绝对是最艰难的选择,向左可能是短暂的和平,他的“太平盛世”;向右可能是战争泥潭,焦头烂额的帝王生涯。大明宫内,李昂独自一人,经历了无数个难熬的夜晚,最后直觉告诉他,为了帝王的尊严,为了大唐的基业,他必须强硬起来。
接下来,李昂下达诏书:削掉李同捷的所有官职和爵位,让天平节度使乌重胤、武宁节度使王智兴、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义成节度使李听、平卢节度使康志睦、义武节度使张播共同讨伐李同捷。
横海军镇的地盘本来就小,也很少经历战争,军队缺乏历练,李昂安排七位大将教训李同捷,胜算确实很大。不过,在对付李同捷的问题上,七位节度使的态度各不相同,这也为平叛增加了不少风险。
比如武宁节度使王智兴,不仅亲率三万大军开赴战场,而且自备了五个月的军粮。至于是真心为朝廷打仗,还是想趁机浑水摸鱼,谁也不清楚。
比如卢龙节度使李载义,身为小弟,却阴谋弄死了老板,还把朱家满门都灭了。朝廷不追究他的责任,李载义自然要感恩戴德,好好表现一番。当时,李同捷派人前去结盟,李载义直接将使者五花大绑,送到了长安。
比如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和李同捷的父亲李全略是亲家,开打之前,史宪诚暗地里给李同捷送钱送粮,大有做幕后主使的意思。同时,史宪诚摸不清朝廷对魏博军镇的看法,于是派使者到长安打探消息。
据史料记载,大佬裴度明确支持魏博军镇,这让史宪诚找到了安全感。宰相韦处厚则提出了质疑,他表示,口头的忠诚没什么用,如果魏博军镇愿意用实际行动证明,朝廷就选择相信史宪诚。恩威并施之下,史宪诚最终决定切断和李同捷的联系,坚定决心,帮助朝廷攻打李同捷。
公开支持李同捷的,似乎只有成德军镇的王廷凑。
李昂没有安排王廷凑平叛,说明李昂不相信王廷凑的忠诚。后来,王廷凑给朝廷上了几次奏折,希望李昂能对李同捷网开一面,可都惨遭拒绝。被李昂猜忌的感觉让王庭凑很不好,思来想去,王廷凑决定和李同捷并肩作战。
就这样,单线作战变成双线作战,对手还是老牌劲旅成德军。最悲剧的是,战争的主动权不在李昂手里,而在藩镇节度使的手里。结果便是,战争从太和元年(827)的冬天开始,一直持续到太和三年(829)四月。直到最后,李同捷弹尽粮绝,投降之后被朝廷使者杀害,战争才宣告结束。
为了打赢这一战,李昂不惜缩减自己的开支用度,并大肆征调江淮的钱粮税赋,真可谓背水一战。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李昂痛哭流涕,他似乎在自己的身上看到了唐宪宗李纯的影子,那个神一般存在的帝王。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漂杵,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这一场战役,横海直接被扫平,王庭凑大受挫折,卢龙节度使李载义、武宁节度使王智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忠诚,其他人都是大大的可靠。为了整治地方藩镇,李昂决定再烧一把大火。太和三年(829)六月,李昂趁热打铁,下了一道诏令:命魏博节度使史宪诚转任河中节度使,命义成节度使李听兼任魏博节度使;同时,将魏博下辖的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三地另设一道,朝廷另行委派节度使。
朝廷刚刚打了胜仗,史宪诚不敢不从。不过,临行之前,史宪诚决定搬空魏博的府库,继续去河中做个逍遥的富翁节度使。谁料想,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让魏博将士群情激愤。太和三年(829)六月二十六日,魏博将士劝谏无果,最终发动兵变,杀死史宪诚,拥立魏博兵马使何进滔做了留后。
就在此时,义成节度使李听抵达魏州,准备接管魏博。然而,交涉无果后,何进滔携雷霆之势,直接攻杀李听。由于毫无准备,李听仓促应战,士兵死伤过半,其余的人全部溃逃,辎重和粮草全部落入何进滔之手。
什么叫风云突变。
什么叫功败垂成。
摆在李昂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妥协或者再战。再战,谁会是下一个出来闹事的藩镇?难道,李昂要把有限的青春投入无限循环的藩镇叛乱中吗?
李昂没这个勇气。
太和三年(829)八月,李昂下诏,封何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同时,相州、卫州、澶州继续隶属魏博军镇。如此操作,预示着打了两年的削藩战争变得毫无价值,预示着朝廷的威严彻底崩塌,预示着李昂的雄心壮志烟消云散。
最后,李昂只能凝望着河北方向,发出了无声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