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有内忧,也有外患,最严重的外患莫过于吐蕃。

泾源兵乱,长安城被朱泚占领,李适成为无家可归的皇帝,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平乱,李适想起了老祖宗用过的办法,借助异邦势力。不过,李适的眼光太彪悍,他想把大唐的死敌吐蕃培养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彼时,吐蕃的最高首领是首席宰相尚结赞。李适为了获得他的支持,毫不犹豫地开出了天价条件:如果吐蕃帮助他击溃朱泚的叛军,夺回长安,便将安西、北庭两府之地划拨给吐蕃。大家都知道,李唐王朝为了控制安西、北庭,花费了无数的金钱,战死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可李适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大唐帝国最重要的西北通道,拱手送给了死敌吐蕃。

可是,尚结赞不想买李适的账,面对朱泚的黄金白银,尚结赞选择第一时间退军,打算坐山观虎斗。随后,李晟大举反攻,拿下长安,而吐蕃军队在后面摇旗呐喊,竟然还主动派人索要安西、北庭两府。更诡异的是,李适觉得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安西、北庭的实际控制,再加上无力供给边境的军费,于是想召回两镇节度使郭昕、李元忠,彻底将两府让给吐蕃。

李适很讨厌麻烦,他觉得安西、北庭就是他的麻烦。不过,以李泌为首的朝臣拼死力谏,认为如果放弃两府,将士们必定会对朝廷心生怨恨,到时候关中恐怕会永无宁日。在这样的威胁下,李适终于打消了这个疯狂的念头。

客观地说,李适的想法不无道理。安西、北庭,沿途的泾州、凤翔等军事重镇都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军府的主将戗杀朝廷节度使,不服朝廷统治,兴风作浪。也就是说,不把内乱治理好,如果吐蕃真的大举进攻,内外勾结之下,李适恐怕会再次出逃。

当时,李适封李晟为西平郡王、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泾原节度使、北庭行营兵马副元帅,让他去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在凤翔府,李晟秘密调查了前任凤翔节度使张镒被杀一案,处死了十余个幕后黑手。至于下一站,自然是赶赴泾州,处理前任泾州节度使冯河清被杀一案。

时任泾州节度使叫田希鉴,他非常怀疑李晟的意图,可李晟的解释就是,泾州靠近吐蕃,如果吐蕃军队打来,只靠泾州是无法抵御的,他想过来协防,不过要看田希鉴的意思。言外之意,田希鉴允许李晟进入泾州,那就问心无愧,如果敢阻挠,那就是公然宣布造反。事实证明,田希鉴没有造反的胆量。

泾州城中,李晟设下鸿门宴,邀请田希鉴和他的部将前来赴宴,酒到半酣之时,李晟拿出了一个花名册,清点了三十多人的姓名,随后将他们全部诛杀,这才稳定住泾州的局势。

至于吐蕃政权,唐朝高层的态度很明确,能不打就不打,尽量保持边境的和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晟以钱财开道,甚至自掏腰包,奖赏那些重新依附朝廷的骑墙派。不仅如此,李晟还扶持了一位名叫浪息壤的异族酋长,将他封为王爵,每次吐蕃使者前来的时候,李晟便让他穿着华丽的锦袍,束着闪闪发光的金腰带,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以此表明,只要和平,大家都有好日子过。

问题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李晟常年和外族打交道,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为了安抚李适的情绪,他愿意拿出和平的姿态,可是为了朝廷大局,李晟内心坚毅,随时准备用武力降服吐蕃。这就是传说中的左手在前,拿着胡萝卜,右手在后,拿着狼牙大棒!

贞元二年(786)八月,吐蕃大军入侵泾州、陇右,一路势如破竹,直接将大军开赴汧城(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境内)。彼时,李晟让大将王佖带着三千名将士埋伏在城中,并嘱咐他们放过前军,等中军到来之后,再迎头痛击。

据史料记载,尚结赞这次比较大意,中了李晟的圈套。最遗憾的是,由于军中将士都不认识尚结赞,以至于让他在官军眼皮子底下逃了出去。逃出生天的尚结赞对部下说道:“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当以计去之。”

所谓的计谋,就是屡试不爽的离间计。

过了几天,尚结赞率军来到凤翔,他并未攻城,而是在城下喊了几句:“李令公召我前来,为何又不出城犒劳我?”就在当晚,吐蕃退军而去。

论专业度,这是很不走心的反间计。悲剧的是,总有一些朝臣眼红李晟的成就,想在背后使绊子扳倒李晟。因此,尚结赞的几句话,正好给李晟埋了颗定时炸弹。

贞元二年(786)十月七日,李晟命王佖率领五千步骑偷袭吐蕃攻占的城池摧沙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北),在此遇到两万吐蕃大军。一番恶战下来,官军杀死敌将七人,成功夺回城池,逼迫尚结赞撤军到合水县(今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

李晟兵锋所到之处,吐蕃节节败退,官军形势一片大好。可就在此时,朝廷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而矛头却都指向了李晟。

政敌一:尚书左仆射张延赏。

这位老兄是开元宰相张嘉贞的儿子,出身名门,胸中有点丘壑。历史上“钱可通神”的典故,就是出自他手。据史料记载,张延赏担任度支使的时候,听说有个案子是冤假错案,觉得十分惋惜,于是召集有关部门训斥道:“这宗案子拖得太久,而且还有冤屈,十天之内必须解决。”

第二天早上,张延赏到府衙上班,发现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道: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出身名门,又岂能为金钱所动,他大怒之下,让部下加快进度,赶紧查清楚案件背后的猫腻。

第三天早上,张延赏的桌案上又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道:出钱五万贯。张延赏更加气愤,责令部下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并且结案。

第四天早上,张延赏满怀期望,想看看对方是不是知难而退,可桌案上又多了一张便笺,上面写着: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决定改变主意,不再过问这宗案子,后来部下询问其故,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是可以通神的。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不过,说起张延赏和李晟的恩怨,还要追溯到吐蕃入侵剑南。

当时,张延赏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李晟率领神策军到剑南出差,刚好遇到一位姓高的官妓,李晟有权有势,女子貌美情深,一夜春情之后,两人便在剑南过起了如胶似漆的生活。后来,李晟要回朝,便带着高氏一起上路,可张延赏不干了,他认为高氏是官府的财产,李晟不能私自带走。

如果是一般的官员,巴结李晟还来不及,可张延赏就是一根筋。因为这么一件小事,李晟和张延赏结了仇怨。后来,在韩滉的推荐下,张延赏入朝为官,本来是内定为新科宰相,可李适只给了他尚书左仆射的头衔。回家之后,张延赏派人打听,这才知道李晟给皇帝进言,说张延赏没有宰相之才。

政敌二:工部侍郎张彧。

论关系,李晟的女儿嫁给了张彧,李晟是他的老丈人,本应该和睦相处。然而,李晟还有个女儿,后来嫁给了自己的幕僚崔枢,出嫁的时候,李晟陪嫁了不少嫁妆,婚礼办得轰轰烈烈。张彧想不通了,同为女婿,为何要区别对待,难道是看不起他,故意让他没面子?张彧气愤之下,竟然投靠了张延赏。

政敌三:行军司马郑云逵。

这位老兄是李晟的参谋长,因为失去李晟的信任,投靠了张延赏。

政敌四:马燧。

李晟和马燧没有私人恩怨,可在对吐蕃的国策上,马燧是主和派,李晟是主战派,这种政见上的矛盾,最终也变成了互相倾轧的理由。

不可否认,李晟确实得罪了这几位大神,所以当吐蕃宰相尚结赞在凤翔城外施展离间计后,这帮人闻风而动,轮番在李适的跟前给他上眼药水。李适不相信李晟会和吐蕃人勾结,可这些年来,李晟在军中的威望无与伦比,已经触及到李适的心理接受底线。在此之前,李适想让李晟在京城养老,可李晟坚持要去西北防御吐蕃,这已经让敏感多疑的李适非常不舒服。

功高震主,历来就是弱势皇帝最敏感的四个字。

幸运的是,李晟察觉到了朝廷的歪风邪气。这一次,他没有继续固执己见,而是派使者前往长安,表明自己要削发为僧,交出兵权的态度。接下来,李晟又亲自回朝,向李适表明心迹,还说自己有腿疾,不再适合统兵打仗。

只能说,李晟的态度没问题,可说话的方式让李适非常尴尬。这样的表白,给朝臣的感觉就是张延赏等人说李晟的坏话,李适便信以为真,李适毫无主见,而且是猜忌、亏待功臣的皇帝,这谁能忍?于是乎,李适私下找到宰相韩滉,让韩滉从中牵线搭桥,让二人冰释前嫌,彻底解决矛盾。

韩滉是李晟的好朋友,又是张延赏的顶头上司,说话颇有分量。在他的协调下,张延赏前往李晟府中道歉,三人轮流摆下宴席,宾主尽兴而归。由于关系逐渐缓和,韩滉便开出了条件,让李晟保奏张延赏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晟则继续带兵作战,二人互不干涉。

贞元三年(787)正月,张延赏如愿以偿。

遗憾的是,张延赏骨子里就没有杯酒释前嫌,一笑泯恩仇的基因。等张延赏做了宰相,便暴露了阴险狡诈的本质。当时,李晟觉得大家都是兄弟,于是想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张延赏的闺女,可是却惨遭拒绝。直到此时,李晟才明白,张延赏还是想对他动手,这才没让自己女儿蹚这趟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