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十四年(779)五月,37岁的李适继位,史称唐德宗。

李适接手的,并非满目疮痍的江山。地方节度使虽然拥兵自大,可李豫凭着藩镇节度使互相牵制的策略,尚能维持平衡状态。钱财方面,国库还算充实,收入也是源源不断。唯一的遗憾就是,朝中没有靠谱的重臣。在群龙无首的局势下,最容易滋生群臣结党,互殴互斗,争权夺利的现象。

继位之后,李适带着小弟们给父皇李豫守孝。这也是李适第一次亮相,为了给大家留下好印象,李适表现得谨小慎微。比如,与韩王李洄一起用膳的时候,命人撤掉荤菜,只吃马苋菜,吩咐御厨不加任何调味品,以示对父皇的尊重。

按理说,李豫去世,最伤心的应该是李适,可在文武大臣中,有一个人表现得太过抢眼,这位老兄就是宰相常衮。当时,朝臣每天都会前往停放李豫棺椁的宫殿默哀,大家为了营造一种哀伤的气氛,或多或少都会假装哭一下,真正动情的,也会真的流出眼泪。

看看常衮,不仅痛哭流涕,还不顾身份地在地上打滚,如丧考妣一般。常衮如此表现,就是想给新皇帝留个好印象,继续坐稳宰相的宝座。在场的人都明白常衮的心思,碍于大局,大家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天,某位大臣上前搀扶常衮。就在常衮准备起身的时候,中书舍人崔祐甫嘲讽地说道:“臣子在君主的灵堂哭泣,怎么还有让人扶持的礼节?”

前面说过,崔祐甫和常衮是政敌,所以话中带刺,想趁机羞辱。常衮听闻此言,当即从地上跳起来,想找崔祐甫干架,多亏群臣劝架,此事才作罢。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没过几天,李适给群臣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商议为李豫服丧的时间问题。谁料想,两个人再一次爆发了冲突。

常衮道,按照礼法,君王去世,臣子应该服丧三年。汉文帝时期,规定为三十六天,太宗皇帝去世后,遗诏说最多三十六天,唐高宗和武后去世,也是沿用汉制三十六天。唐玄宗、唐肃宗去世的时候,改为二十七天,当时遗诏虽曰:“天下吏人三日释服”,群臣实际上服丧二十七日,所以我们最少也要服丧二十七日。

常衮说完之后,本以为大家会认同他的提议。可崔祐甫非常不服气,他公然反对道:“遗诏上说的吏,不仅是天下的老百姓,基层的官员,还包括我们这帮朝臣。按照遗诏所说,皇帝需要服丧二十七日,你我只需三日即可。”

接下来,两位书呆子使出毕生所学,将礼仪、道德、人情全都搬了出来,争得面红耳赤,颜面扫地。事后,常衮找到李适,状告崔祐甫带头轻议国典,想要违反祖制,提议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李适明白,常衮想遵从旧制,可崔祐甫认为大臣没必要做表面文章,两个人说得都有道理,他不好偏向任何一方。李适委婉地说道:“爱卿说的事,朕都知道了,不过因为这件事情把崔祐甫贬官,不是很妥当,容朕再想想吧!”

常衮很不理解,自己明明是讨好皇帝,可李适居然没和自己站在一起,真是热脸贴了冷屁股。过了几天,李适收到了一封奏折,上面提议将崔祐甫贬为潮州刺史。李适看了看,内容没新意,可最后的署名却是常衮、郭子仪、朱泚。

这三个人是宰相,他们联名上奏,李适也得慎重对待。李适思虑许久,觉得潮州山高水远,于是将崔祐甫贬为河南少尹,算是一种回应。

然而,李适刚刚公布调任令,郭子仪和朱泚就来求情了,他们认为,崔祐甫不应该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李适彻底蒙圈了,贬斥崔祐甫是你们的决定,如今你们又出尔反尔,难道是想把朕当猴耍?赶紧给朕解释清楚!

两位宰相一脸无辜:“俺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经过一番彻查,事情终于浮出了水面:在唐朝,政府文件要生效,必须主事的宰相一起签字。战争时期,宰相轮流坐班,有时候事情紧急,值班宰相可以代为署名,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这一次,常衮便是用的这个方式。

李适不是傻子,所谓的礼法之争,说白了就是两位朝臣的互殴斗气,为了大局考虑,李适可以坐视不理。然而,常衮投机取巧,欺骗李适,事情的性质就变了。盛怒之下,李适下了一道旨意:将常衮贬为河南少尹,任命崔祐甫为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赶紧派人追回崔祐甫。

常衮没想到,事情竟然如此戏剧化,真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前往潮州没几年,常衮就在无尽的羞愧中病逝。

崔祐甫为相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常衮制定的选才制度。

元载执政的时候,选官只看贿赂的钱财多少。常衮执政的时候,只看你会不会写诗。这样做,虽然杜绝了私下买官的现象,可也把许多有真才实干的人拒之门外,这也是常衮不得人心的原因。

崔祐甫的制度很简单,每天亲自面试官员,择优而任。据史料记载,崔祐甫上任几个月,就有八百多名官员进入朝廷,这批人确实有真才实学,而且很合李适的胃口,这也让崔祐甫在朝中慢慢站稳了脚跟。

有一次,平卢军阀李正己给朝廷上表,说要给李适进献三十万缗钱。这是一场高端的智力博弈,如果李适接受了,说明朝廷看重钱财;如果李适拒绝了,说明朝廷和藩镇的关系不亲密,容易给其他藩镇留下心理阴影。

思来想去,李适决定把难题扔给宰相班子。当时,崔祐甫建议李适,派使者去慰问平卢军镇的将士,将李正己的钱财赏赐给他们,既可以让将士们对朝廷感恩戴德,也能让藩镇节度使刮目相看。

客观地说,和常衮相比,崔祐甫确实更会做人,也更会办事。每逢李适有需要,崔祐甫就会挺身而出,这也让李适倍感欣慰。和老爹李豫一样,李适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也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中兴局面。做了皇帝之后,李适心心念念的就是革除旧制,锐意改革,继续延续大唐的中兴。

第一件事:撸掉最大的军阀郭子仪。

李适一朝,郭子仪身兼司徒、中书令,还顶着河中尹、灵州大都督、单于及镇北大都护、关内及河东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关内支度使、盐池及六城水运大使、河阳道观察使、营田使的头衔。

要说忠诚度,郭子仪主观上是没有问题的。可对李适来说,权倾朝野的郭子仪怎么看都有些扎眼,如果有机会,他不介意撸掉郭子仪。更何况,郭子仪统兵有个毛病,对待下属太宽厚,甚至是放纵,所以他带出来的队伍只有他自己能管得住,朝廷如果想插手,多半会出事。

然而,要想实现大唐的中兴,必须先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郭子仪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坎。大历十四年(779)五月,李适突然下诏:加封郭子仪为太尉、中书令,尊其为“尚父”,免去郭子仪的其他所有职务。

诏书后面,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交换条件,也算是李适的诚意。比如,郭子仪食邑增加到二千户,每月供给一千五百人的粮食,二百匹马的饲料。比如,郭子仪的儿子、女婿,纷纷入朝为官。

最关键的是,李怀光、常谦光、浑瑊瓜分了郭子仪的军权,而这三位都是郭子仪的旧部。在这场权力洗牌的游戏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好处。可以想象得到,李适动手之前,应该是经过了缜密的思考。

第二件事:打压宦官集团的嚣张气焰。

唐代宗李豫一朝,对宦官的管教非常不严。比如,宦官给大臣传旨,或者出门办事,都会趁机捞油水,而李豫则是抱着鼓励的态度。

有一次,李豫让宦官去给嫔妃的家族赏赐东西,宦官回来后,李豫问他得了多少好处,宦官回答只有一点点。当时,李豫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李豫不为钱,他觉得宦官代表皇帝的脸面,如果嫔妃家族懂规矩,就应该给李豫面子。据史料记载,嫔妃听说后吓得半死,赶紧拿出私房钱,这才平息了此事。

李豫的放纵,让宦官们有资本横行霸道。当时,宦官如果到宰相家中传旨,宰相都得先准备好礼金,再出来接旨。宦官如果去地方,基本上都是雁过拔毛,就像朝廷征收赋税一般,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李适上位之后,一直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顿。

有一次,李适让宦官邵光超给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赏赐旌节,邵光超回来的时候,带了不少奴仆、马匹,还有七百匹细绢,二百斤黄茗。邵光超不知道这是李适故意安排的陷阱,回宫后狠狠地嘚瑟了一番,还说李适在军中很有威信。

谁料想,李适面色如铁,当着所有人的面发了一顿火,并打了邵光超六十大板,随后将他流放。古往今来,最有效的震慑,不是每天的耳提面命,而是当大家神经放松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杀威棒。有了前车之鉴,宦官们再也不敢主动收受贿赂,政治风气也开始在慢慢地好转。

第三件事:杜绝奢靡享乐,崇尚节俭。

当时,泽州刺史李鷃献了一幅《庆云图》,李适趁机下诏,废除地方官员喜欢进献灵芝、珍禽、奇兽、怪草、异木等祥瑞的陋习。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将皇宫大内圈养的大象、虎豹、斗鸡等皇室宠物,全部放到山中,规定皇室以后不许将粮食拿来喂养这些没用的东西。

李适的改革行动,不仅有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有违背先祖旧例的尝试,以及影响国家政局的大事。事实证明,为了大唐的国运,李适愿意去挑战自己,在君臣的努力下,朝廷风气为之一变,中兴局面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