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国调派禁卫军对太上皇用强,甚至将他囚禁在甘露殿一事,全都是瞒着唐肃宗李亨进行的。当时,李辅国安置好李隆基后,和手下的六名禁卫军将领身穿白衣素服,打算去向李亨请罪。

李亨素来以孝顺著称,如今太上皇的亲信被就地解散,李隆基本人也被迁移到甘露殿,任谁都会觉得李亨在清算旧账。李亨非常愤怒,可看到李辅国和禁卫军将领坚韧自信的表情,他居然发虚了。

李亨安慰道:“你们辛苦了,兴庆宫和太极宫没什么分别,你们也是担心有小人搬弄是非,所以预防万一,朕不会处罚你们的。”

选择对李隆基动手,本就是李辅国的人生赌博,他赌定李亨虽然会生气,却会默认他的做法。不可否认,他确实赌对了。然而,李亨的沉默和退让并没有让李辅国见好就收,反而让他开始变本加厉地嚣张跋扈起来。

李隆基迁到太极宫后,颜真卿率领群臣前去探望,结果遭到李辅国记恨,没过几天,李辅国便编造了一个罪名,将颜真卿贬为蓬州(今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长史。随后,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省怀化市),昔日的禁卫军首领陈玄礼被剥夺官职,强行进入退休状态,王承恩被流放到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玉真公主则迁到了玉真观当起了女道士。

自此,李隆基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客观地说,打压归打压,李辅国没有虐待李隆基,李亨也没有迫害父皇,所有的行动都是在为权力的稳定考虑,无可厚非。

为了安抚李隆基受伤的心灵,李亨给老爹送了一百多名女子,又将李隆基的万安公主和咸宜公主召进宫中,专门负责他的衣食起居。至于全国各地进献的御用物品,李亨一律先送到甘露殿,让李隆基优先享用。

李亨也很无奈,他不想让老爹回到兴庆宫,只能用小事来求得原谅。然而,自此以后,李隆基就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精神也开始萎靡不振。对他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唯有他记忆中的往事和故人是真实的。

此后,李隆基爱上了辟谷,也就是不碰荤腥、只吃素菜的一种养生方法,但是仅靠素菜根本满足不了他的营养需求,再加上精神上的打击,抵抗力每况愈下,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将李隆基迁到甘露殿,虽然不是李亨授意的,却和他的默认有直接的关系。如今老爹的身体每况愈下,原本和睦亲爱的父子,也慢慢变成冷漠的路人,李亨的精神也备受打击。

没过多久,李亨忧思成疾,一病不起,他没法再去看望李隆基,只好派人每天伺候,再将父皇的身体情况说给自己听。

李亨躺在病**,回忆着和父皇的点点滴滴,回忆在兴庆宫父子畅谈的美好时光,回忆父皇交出权力之后的坦诚和期许,心中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兴庆宫的谋逆,所谓的防微杜渐,也许都是李辅国的阴谋。

想通了这一切,李亨对李辅国的态度越来越恶劣,以至于到了厌恶的程度。李亨多次想找人除掉他,可他明白,想要除掉李辅国,必须动用禁卫军,可想起几大禁卫军首领联合李林甫将太上皇迁入甘露殿一事,李亨就心惊肉跳。如果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万一遭遇背叛,李辅国孤注一掷该怎么办?

李亨思虑再三,决定先按兵不动。

上元二年(761)八月,李亨下旨:加封李辅国为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是高级官员,有了这个职务,李辅国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走向前朝。李辅国非常兴奋,养马的出身,奋斗了这么多年终于坐到了尚书之位,虚荣心瞬间爆棚。为此,李辅国还专门邀请文武百官热烈庆祝了一番。

然而,李辅国想成为大唐朝廷的重臣,兵部尚书之外,是否还缺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呢?李辅国心痒难耐,明确提出想晋升为宰相。

李亨身染疾病,心情本就不好,看到李辅国欲壑难填的嘴脸,顿时泛起了难以言说的恶心。可面对李辅国的**威,李亨又不敢横加拒绝,于是强压心中的怒火,婉转地说道:“以你的功劳,做什么官都可以,只怕文武百官不同意。”

李辅国碰了钉子,心中极为不快。

你说百官不同意,那我就找几个大官捧捧自己,到时候看你有什么话好说。很快,李辅国就活动起来了,他撺掇了几个高级官员,希望他们在上朝的时候能给自己戴戴高帽,推荐他为宰相,至于好处嘛,自不必多说。

李亨对李辅国的想法了如指掌,他暗中召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萧华,语重心长地说道:“李辅国当了兵部尚书之后还不满足,想当宰相,如果文武大臣的推荐奏章递上来,那么朕也拿他没办法了。”

萧华知道李亨的苦衷,于是积极联络朝中大臣,想扼杀李辅国的幻想。他找到尚书右仆射裴冕,说李辅国是个野心家,坚决不能让他做宰相。裴冕是李亨旧臣,为人正直可靠,他回应道:“李辅国已经找过我了,让我推荐他当宰相,我没有答应他。现在即便砍断我的双臂,我也不会推荐他当宰相。”

萧华和裴冕都是宰相,他们两人不表态,也就意味着李辅国的宰相梦彻底破灭。李辅国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得知自己升官这路被萧华和裴冕二人阻拦,当即决定,要找个机会将他们除之后快。

上元二年(761)七月初一,天空出现了日食天象,整个长安城都陷入黑暗之中,人们纷纷猜测,恐怕不久之后就会有灾难发生。李亨很有自知之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是否做错了事,这才引起上天震怒,降下异象警示自己。难道是没有对太上皇尽忠尽孝?自己的功德配不上太上皇给的尊号?天下有什么冤狱?朝廷用人不当?李亨心中的阴霾,久久挥之不去。

上元二年(761)九月二十一日,李亨下诏除去“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的尊号,以后只称皇帝。与此同时,宣布大赦天下,又在宫里请了一堆和尚念经祈福,希望能够减轻自己的过错,祈求上天的原谅。

然而,这些并没有给李亨带来任何福气。没过多久,太极宫便传出了消息:太上皇和当今圣上的病势逐渐转重。

病重之后,李亨几乎没有再处理公务,也很少和外臣见面。然而,最令他放心不下的就是地方军镇。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烟消云散,史朝义也是秋后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可大乱之后,各地的节度使越发飞扬跋扈,朝廷已经快要难以节制了。为此,李亨单独约谈了郭子仪等人,勉励他们好好为大唐江山尽忠。

宝应元年(762)年三月,京兆尹出缺,不少人都盯着这个肥缺。

李辅国想了想,不能让这块肥肉落到别人手中,于是想让亲信元载(李辅国的妻子元氏和元载是同宗)担任京兆尹。没想到,李辅国把关系疏通之后,元载居然拒绝担任京兆尹,至于理由,编得漏洞百出。

起初,李辅国以为元载是谦虚,可后来发现不是这样,于是找他谈话,直接问他的想法。元载支支吾吾不肯回答,不说对官位没兴趣,也不说自己想干吗。李辅国这才明白,这小子是嫌弃京兆尹官职太小,想做宰相。

李辅国脑子转了转,大唐开国以来,还没有宦官担任宰相的先例。如今皇帝不松口,朝臣对自己又有意见,想要在短时间内冲击宰相之职,难度确实不小。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扶持一个傀儡宰相呢?

想通了这一切,李辅国便找到李亨,请求他罢免萧华、裴冕的宰相职务。李亨虽然生病,可脑子不糊涂,他拒绝了李辅国的无理要求。谁料想,李辅国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会儿在李亨面前软磨硬泡,一会儿言语威胁,李亨最终还是表现出了软弱的本性,开始向李辅国妥协:罢免萧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降为礼部尚书,任命元载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亨的妥协并没有换得李辅国的感激,没过几天,李辅国就将萧华贬为陕州司空。紧接着,李辅国用同样的手段将裴冕贬为冕州刺史,逐出了京师。

很多人可能很奇怪,李辅国为何会如此猖狂,以至于李亨也不敢动他?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

安史之乱,改变了大唐的国运,也改变了大唐的权力秩序。在此之前,中央朝廷很强势,又遇上几个贤明的君主,一批敢说话,敢做事的朝臣,所以大唐才会如此强盛。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的政治秩序完全混乱。

长安以外,一切以拳头说话,奉行谁实力强,谁就有地位的江湖秩序,长安城内,李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切以稳定和平为主。再加上李亨性格懦弱,担心政局变动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对许多事情都奉行“鸵鸟”政策,这才让李辅国越发猖狂,逐渐失去了控制。

简单来说,其实就两条:李辅国掌握禁卫军,李亨怕死,怕出逃,怕动**。想想看,皇帝都怕了,朝臣还能怎么办,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着李辅国继续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宝应元年(762)四月初三,楚州刺史崔侁给朝廷上了一道奏表:

楚州有个叫真如的尼姑,恍惚之间好像到了天庭,见到了玉帝,玉帝给了她十三枚宝石,分别是玄黄天符、玉鸡、谷璧、西王母白环、碧色宝、如意宝珠、红靺鞨、琅玕珠、玉玦、玉印、皇后采桑钩、雷公石斧、阙,把这十三宝放在阳光下,就会出现白气冲天的异象,玉帝对她说:“大唐将会有灾难发生,可用我给你的十三宝来镇灾。”

大家都知道,这是地方官员迎合皇帝的政治投机。鉴于两位皇帝病入膏肓,大家也就没有拆穿。不仅如此,群臣不约而同,纷纷给皇帝上表祝贺,说是皇帝先前的诏书感动天帝,这是上天对大唐的护佑,以后的日子一定会慢慢好起来。

然而,在生老病死面前,再美丽的谎言也无济于事。宝应元年(762)四月初五,也就是祥瑞报上来的第三天,一代圣主李隆基在太极宫驾崩,享年78岁。

听闻太上皇驾崩,李亨追悔不已。李隆基晚年遭受的痛苦是他一手造成的,这是李亨挥之不去的隐痛。李亨特别想去看李隆基最后一眼,可病入膏肓的他没法再起身,只能在御榻上不停地追悔和流泪。

当时,几乎一半的朝臣都受过李隆基的教诲,听闻昔日帝王晏驾,纷纷痛哭流涕,百姓也自发地身穿素服为李隆基默哀。更有甚者,四百多名少数民族的大臣以刀割面(民族礼仪),以示对李隆基的尊敬和哀悼。

很快,李亨的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他公开颁布了诏书:圣驾即日起前往华清宫静养,命太子李豫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