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伍 贰拾壹 安史王朝 安史之乱爆发(1 / 1)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宣布起兵,安史之乱正式开始。

兵力情况:总共十五万,其中包括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兵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族的援军,对外号称二十万。

留守情况:范阳节度副使贾循留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留守营州,将军高秀岩守卫大同。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初十,安禄山在蓟城南门检阅誓师,再一次强调此番南下是讨伐杨国忠,军中只要有人敢动摇军心,夷灭三族。随后,安禄山便带着十五万大军南下,一路上旌旗遍野,鼓角连天,景象极其壮观。

唐朝自建朝以来,频繁和外族爆发军事冲突,不过基本上集中在西北边境,很少波及中原地区。说白了,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太平盛世,忘记了战争的残酷,也缺少实战的勇气。至于地方政府,根本没有常规的军队,所有军队都集中在军镇节度使的手中,也就是说,黄河以北都是安禄山的地盘。

当时,河北道的官员听说安禄山造反,纷纷开城投降,骨头硬一点的,便选择弃城逃走。安禄山十五万大军南下的途中,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十五日,李隆基正在华清池沐浴,听说安禄山已经谋反,紧急召开议政会议,让大臣们拿出抵御安禄山的军事部署方案。然而,由于消息太过突然,朝臣们根本不清楚河北的局势有多么严重,因此都沉默不语。

就在朝臣忧心忡忡的时候,杨国忠得意地说道:“陛下,臣早已经说过,安禄山必定会起兵造反,但是没人相信。不过,陛下也不用太过担忧,安禄山毕竟是宵小之辈,他想造反,手下的人未必会跟随他,咱们只需要耐心等着,不过十天时间,安禄山的首级必定会被送往长安。”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这是首席宰相该说的话吗?危急时刻,宰相不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反倒指望敌人主动送上自己的头颅,那还不如找个街边摆摊算卦的人做宰相得了。李隆基倍感失望,满朝大臣,居然没人能替他分忧。

就在当天,李隆基当机立断,派遣毕思琛前往洛阳,金吾将军程千里前往河东,各自招募大军,准备抵御安禄山的叛军。

有人可能会问,堂堂中央朝廷,竟然找不出一个带兵打仗的人?事实还真是这样。

开元后期,朝廷的府兵沦为皇家御用仪仗兵,还有一部分变成禁卫军,这些人常年不打仗,毫无战斗力可言。最猛的将军都在军镇,由于安禄山起兵突然,李隆基短时间内很难调集军队勤王,只能派人前去募兵。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十六日,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奏事,他的出现让李隆基有了些许底气。

李隆基:“封爱卿,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大军南下,河北各地的刺史、县令望风归降,敌军势如破竹,看样子是要一鼓作气拿下洛阳,你有何御敌良策?”

封常清信心满满:“陛下,天下承平已久,各地官员看到叛军才害怕,然而物极必反,臣料定河北局势会发生变化。恳请陛下派臣前往洛阳,大开府库,招募各地勇士,然后挥师渡河,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把安禄山的头颅献给陛下!”

封常清毕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说出的话让李隆基备受鼓舞。第二天,李隆基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和平卢节度使,让他前往洛阳组织平乱。头衔虽然是虚的,可毕竟是皇帝钦封,含金量非常高,再加上有洛阳府库的钱财壮胆,仅用了十天时间,封常清便征集了六万余人。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十九日,起兵第十天,安禄山抵达博陵(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河北的变乱让李隆基逐渐清醒过来,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二十一日,愤怒的李隆基带着文武百官回到长安城,连续下达了六个命令:

第一条命令:诛杀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赐荣义郡主自尽。

第二条命令: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调任户部尚书,安思顺的弟弟安元贞调任太仆卿。原因很简单,安思顺和安禄山关系不亲密,可毕竟同属一脉,李隆基不可能冒险将朔方军镇交给姓安的人统领。

第三条命令:任命朔方右厢兵马使、九原太守(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任命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留守北都。

第四条命令:设置河南节度使,由卫尉卿张介然兼任,指挥陈留等十三郡的军队。这是大唐设置的第一个内地节度使,专门用于抵抗安禄山的叛军。

第五条命令: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统率各路军队东征。

第六条命令:组建天武军,重点招募长安城和附近州县的青壮年,动员令便是皇室府库中的金银和布帛。

最强大帝国的统治者,在这一刻重新找回了理智,不管结果如何,李隆基的安排至少让朝臣和百姓看到了希望。然而,大家都知道一个定律,理想总归是美好的,可现实总是冰冷刺骨的。

据史料记载,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刚到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前方的侦察营便传来噩耗:安禄山的大军已经到达滑州(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滑州和陈留仅有一河之隔,自古以来,陈留就是人流和货物的集散地,易攻难守,更何况张介然刚刚到达陈留,根本就没有完成布防。想到要和敌军来一场硬仗,张介然的心头涌上一股不祥之感。

天宝十四年(755)十二月初五,安禄山对陈留发动进攻,陈留太守郭纳献城投降,第一任河南节度使张介然被当场生擒。当时,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被杀,安禄山胸中的怒火无处发泄,于是下令将陈留郡投降的上万名将士全部屠杀,同时任命张介然的部将李庭望为河南节度使,留守陈留郡。

陈留郡失守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李隆基惊恐万分,为了提振唐军的士气,李隆基下诏宣布准备御驾亲征,并征调朔方、河西、陇右三大军镇的主力部队,让他们在二十天之内开赴天子行营。

然而,在安禄山的眼里,李隆基的部署毫无威慑力。各地军队集结需要二十天,谁知道那个时候安禄山到了哪里!陈留失守后,后方的军事重镇分别为荥阳、武牢关、洛阳、潼关,以及最后的长安城。

荥阳太守崔无诐(bì)是位忠臣,可手下无兵无将,只能发动城中的老百姓守城,面对安禄山的大举进攻,军士和百姓压根就不敢上城楼抵抗。

天宝十四年(755)十二月初八,荥阳宣告失守,崔无诐兵败被杀。安禄山趁热打铁,派遣部将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先锋,直捣东都洛阳。

当时,驻守洛阳的守将是封常清,他是东线防守最核心的主帅,没有之一。封常清在前线的决策直接关乎洛阳的存亡,关乎大唐的国运。

封常清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龟缩在洛阳城内,等待武牢关被攻破,死守洛阳,然后等待各路援军;第二个选择便是将洛阳的主力部队调出,死守武牢关,寻找机会偷袭安禄山的背后,从正面阻击叛军。

据史料记载,封常清选择了第二个方案。

武牢关又称虎牢关、汜水关。位于荥阳市西北部的氾水镇境内,是洛阳东边最重要的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处爆发了许多著名战役。最近的一次便是唐朝初年李世民和窦建德的武牢之战。

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征伐困守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自知不敌,急忙派人给窦建德传信,希望他能率军前来相助。当时,窦建德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很快便到了荥阳附近,李世民深知武牢关的战略意义,因此派遣三千五百名军士前往武牢关,切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联系。李世民依靠武牢关天险,闭门不出,和窦建德打起了消耗战,随后派遣了一支骑兵截断窦建德的粮道,并在黄河北岸牧马,假装唐军没有粮草供应。窦建德大意之下,在汜水东岸摆开架势,想和唐军决一死战,李世民再一次闭门不出,等到窦建德大军士气低迷的时候,唐军发动了猝不及防的偷袭,最终生擒窦建德,直接决定了唐朝的运数。

试想,封常清面对的局面是否和当年神似?更何况,洛阳在唐军手中,封常清没有后顾之忧,只要守住武牢关,安禄山下面的战役并不好打。

然而,封常清忽略了一个致命的事实:他手下是一群乌合之众,从来没拿过兵器,从来没上过战场,他们参军的唯一目的便是拿洛阳府库的钱财和布帛。试想,这样的军队,如何与李世民手下百战百胜的军队媲美?

据史料记载,双方刚刚交战,官军便被安禄山的铁骑冲散,百姓见势不妙,立即丢了武器向洛阳方向逃跑。封常清带着亲信且战且退,连吃了几次败仗,随后带着残兵剩勇退入洛阳城。然而,封常清征调的数万将士早已经遁入山林,此时的洛阳城已经无险可守,靠着剩余的人根本抵御不了锋芒正盛的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