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隆基的用人理念,四个字就可以概括:破格提拔。

不过,破格提拔的条件是,在正确的时间,你拥有正确的技能。比如,在李隆基需要做军事改革的时候,张说冒了出来,所以走向了人生巅峰。

俗话说得好,成功的经验各有千秋,成功的模式如出一辙。张说红得发紫的时候,另一位政治新星沐浴着他的改革春风,慢慢成了李隆基眼中的红人。

宇文融,首都户口,出生在官宦之家。祖父是贞观朝的尚书右丞宇文节,深得李世民的欣赏,一度做到了门下侍中的高位,后来卷入房遗爱谋反一案,被朝廷流放到桂州,家道因此中落。宇文融的父亲宇文峤,奋斗了一生,最后只不过做到莱州长史之职。

开元初年,宇文融担任富平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主簿,官居九品。因为办事得力,深得京兆尹源乾曜的信任,被举荐为正八品的监察御史。

在长安城,随便扔出一块砖,就可以砸到三省六部的官老爷,正八品的级别确实上不了台面。幸运的是,监察御史拼的不是它的级别,而是职权。拥有这个身份,你就肩负着监督百官,查察风气的职责,拥有向皇帝上书的特别权力。

宇文融颇有志气,他并不想浪费这个宝贵的机会。

当时,实施数十年的均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大量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要么无地可种,流离他乡,要么依附地主,委身求全,以至于全国在编的户籍人口大为减少。与此同时,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却没有在官府登记备案,因此不需要向朝廷缴纳税收,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宇文融发出了呐喊:希望朝廷能够将流民重新编入户籍!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很没有创意,堪称是正确的废话。

不过,宇文融却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从朝廷颁布政策开始,只要在一百天内,逃亡的户口主动向朝廷申报,或者在居住的地方编入户籍,或者回原籍申报户口,朝廷不再追究你的责任。凡是过期不报者,一经查出,迁徙到边远贫穷的州县安置,官民如果隐藏包庇,阻挠朝廷政策者,一律严惩。

当时,李隆基最担心的就是户口问题,看到宇文融忠君体国,也很有手段,便任命他为朝廷特使,负责清查全国流亡户口和隐瞒不报的土地。有了李隆基的支持,办事的压力自然就会小很多,宇文融第一次出差,就给李隆基带回了好消息:只要认真清查,朝廷的户口和土地都可以变得更多。

宇文融的话,犹如炎炎夏日的一丝冰凉,让李隆基清爽透顶。李隆基龙颜大悦,当即下诏:加封宇文融为兵部员外郎、侍御史(从六品)。

宇文融尝到甜头后,自然不肯就此罢手,于是奏请李隆基,派遣十位劝农判官(兼任御史之职)前往全国各地,继续整顿流亡户口。为了调动地方官员和流亡百姓的积极性,宇文融特地请了一道旨意:凡是新编入户籍的人口,可以免除六年的赋税,其余的徭役也不用再承担。

真的是一念地狱,一念天堂。老百姓哪里想得到,成为黑户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还白捞了这么多实惠。老百姓纷纷选择重新加入朝廷的户籍。地方官员更是积极配合,他们更希望一个农民可以上报两个户口指标,让他们的政绩得到劝农判官的赞赏。

一时间,全国各地都在疯狂地清点户口和土地,有的州县甚至将在编户口当作新增户口上报,将在编的土地当作新增土地上报。据史料记载,这一轮全国大清查活动,宇文融为朝廷增加了八十万户籍,数百万贯财政收入,以及无数“荒芜”的土地!而宇文融本人,则成了大唐人人敬仰的传奇人物。

面对沉甸甸的铜钱,李隆基觉得分外踏实。很快,宇文融就晋升为正四品的御史中丞,还有一个特权:可以向州县发号施令,有便宜行事之权。

当时,宇文融给便宜行事做了清晰的定位:凡是涉及户籍、土地、财税的事务,州县的官吏必须先报告给劝农判官,然后再上报给中书省,三省的主管官员需要等宇文融提出意见之后,再做出最后的决策。

这就意味着,宇文融和张说发生了权力的冲突。不仅如此,宇文融是门下侍中源乾曜提拔上来的,背后还有中书舍人陆坚的鼎力支持,这两人和张说一直就不太对付,这也让这场权力冲突变得更加复杂。

据史料记载,面对宇文融的政治举措,户部侍郎杨瑒独、阳翟县尉皇甫憬都提出过质疑,他们觉得朝廷的政策确实可以吸引流亡百姓加入户籍,可是对在编的农民很不公平,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

这番话还是有道理的。问题是,宇文融是政治家,他不会考虑所有人的利益,只要可以出成绩,让他有晋升的机会,那就足够了。当时,源乾曜和陆坚毫无保留地支持宇文融,为了让清查活动顺利推进,他们不惜动用了行政手段,将杨瑒独、皇甫憬悉数贬官。

开元十三年(725)二月,李隆基下诏:御史中丞宇文融兼任户部侍郎!这也就意味着,宇文融的权力含金量再一次增加。

宇文融的崛起,让张说危机感十足。

一个是执掌实权,说一不二的首席宰相;一个是深得皇帝信任,手握便宜行事之权的特使,谁会占上风呢?

斗争归斗争,人口普查和土地清点的工作非常顺利,宇文融将沉甸甸的银钱搬到府库之后,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闭嘴,张说也奈何不了他。不过,宇文融身为下官,自然不能缺了官场上的礼数,但他每次找张说汇报工作的时候,总会被刻意地恶心几句。宇文融也不是吃素的,他心里时刻惦记着反击。

当时,李隆基怀疑吏部选拔官员的时候,存在暗箱操作的行为,因此给宇文融念叨了几句。没过几天,宇文融便上了一道密奏:请求将吏部选官的权力分散到其他的部门,为了互相监督和约束,可以让十个部门共同参与朝廷的选官,最后由皇帝亲自定夺。

李隆基十分认可这个方案,于是让礼部尚书苏颋等十位重臣负责铨选。有趣的是,当他们向李隆基汇报工作的时候,真正主管官员选拔的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居然没有接到参会的通知。

宇文融,你这个玩笑开大了吧!

张说怒火中烧,打算联合党羽,给予反击。

据史料记载,出头鸟名叫吴兢,官居太子左庶子。

他的奏折是这样的:陛下,您身为天子,却不相信主管铨选工作的吏部,反而听信谗言,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啊!想当年,西汉的宰相陈平、邴吉,尚且不问国家财政支出之事,不问民间斗殴而致人死命的案子,陛下为何要亲自过问吏部铨选之事呢?臣认为,还是把权力交还吏部,停止十铨之法吧。

古往今来,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拔,这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算有暗箱操作,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李隆基让礼部、工部的长官越俎代庖,攫取吏部的权力,怎么说都有些荒唐。

事实上,李隆基看过奏疏之后,并没有立即停止这项改革,而是在第二年才将铨选的职责重新交还到吏部。关于这件事,李隆基只想透露一个信号:张说将尚书省的权力收归到中书省之后,确实有许多暗箱操作的小动作,而且现象非常严重。否则,李隆基不至于将权力转移到礼部和工部的名下!

然而,张说似乎并没有察觉到李隆基对他的怀疑,从泰山回来之后,张说以功臣自居,丝毫不把同僚放在眼里,毫无底线地任用亲信。

据史料记载,张说经常对下属乱发脾气,骂起劲的时候,嘴上毫不留情,时人都称“张公之言,毒于极刑!”被骂最多的,自然就是宇文融。

中书舍人张九龄曾经屡次劝诫张说,声称宇文融是皇帝的宠臣,他本人又巧言善辩,心机深沉,不能不防。张说却反击道:“鼠辈何能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更何况是擅长挖洞的老鼠。但是,一个人膨胀到唯我独尊的地步,离覆灭之日自然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