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越是有身份的人,自尊心就会越强。

遗憾的是,有这种东西的人,一般都很难去沟通。尤其是两个人都有身份,想要他们坐下来坦诚地沟通,承认自己的问题,想都别想。

寻常人家,父子之间的较劲多半会无疾而终,大不了老死不相往来嘛。然而在皇室,父子较劲会要很多人的命,原本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较劲游戏,可到了最后,竟然多出了一位要命的角色:皇四子李泰。

李泰也是李世民的嫡子,在皇室的地位非常尊贵。

受益于爷爷李渊分封李姓王爷的国策,李泰年仅1 岁就成了卫王、上柱国。贞观二年(628),李世民加封李泰为扬州大都督、越州都督,督江南二十二州的军事,虽然是个小孩,可谁都看得出,李泰的恩宠,仅次于太子李承乾。

据史料记载,李泰似乎是基因有问题,年纪轻轻,腰腹就变得非常肥大,有点啤酒肚的模样,有时候,李泰给李世民行礼,因为肥胖动作非常笨拙,跪不下去,就连李世民都看不过眼。

李世民无奈之下,只好下了一道特旨:李泰啊,你以后就别给朕行礼了,另外给你安排一个轿子,赋予你在宫中不用行走的特权。

贞观四年(630)左右,李世民在朝廷大肆灌输分封制度的好处,还封赏了许多皇子和大臣,准备让他们到地方担任刺史之职。按照李世民的政策,李泰也得离开长安城,可他在催促其他皇子离开的时候,又死活不愿意李泰离开他。

李泰是李世民的嫡子,受老爹的宠爱,大家都能理解,因此谁也没有在意过他的存在。然而,这一次不同啊,李世民在搞双重标准,让其他皇子离开长安,却又令李泰留下来,这是什么政治信号?

一时间,长安的官场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气息,久经战斗的老油条们,心中多少有些不安。贞观十年(636)十二月,有人给李世民打小报告,说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似乎对魏王李泰有点儿轻视。

在唐朝,三品以上的官指的是中书令、门下侍中、六部尚书,说得直白点,这状告的不就是朝中的宰相吗?这是要搞事情啊!

李世民看着奏折,火冒三丈,立马将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叫到跟前,严厉地训斥道:“你们这些人,真是太过分了!隋文帝在世的时候,一品以下的官员在皇子的面前大气都不敢喘,朕不想放任皇子横行霸道,但是也不想他们被欺负。假如朕真的放纵他们,你们这些大臣还怕没有被羞辱的机会吗?”

此言一出,房玄龄等重臣吓得大汗淋漓,完全不敢反驳。一时间,群臣匍匐在地,谁也不敢去挑衅李世民的权威,只有一个人表情淡然,满不在乎。

不错,此人就是魏征。

他看了看旁边的同僚,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春秋》中说过,周王室的人即便再低贱,也要位列诸侯之上,因此臣认为朝中大臣必然不敢轻薄魏王。我朝三品以上都是公卿大臣,陛下一直以来都是以礼相待,如果说朝纲败坏,咱们啥也不用说,如今有您这位圣明之君,怎么能容忍魏王羞辱朝中重臣呢?隋文帝宠爱他的儿子们,可皇子们最后却全部被杀,难道您想效仿他吗?”

李世民是大臣的克星,可魏征是李世民的克星。

李世民还想反驳,可看了看魏征的态度,果断放弃了自找没趣的死路。于是话锋一转,夸起了魏征:“魏征啊,你说得条条在理,朕实在是很佩服啊!朕刚刚愤怒的时候,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听完你这番话,才知道是因为私情忘记大义,作为皇帝,朕说话实在是太轻率了!”

李世民的风格是错误可以承认,但是一定不会改正。面对魏征的谏言,李世民只不过是礼貌性地认可一下,说说而已,大家不要当真了。

此次训话,李世民当众认错,可并没有任何改变,他还放出话来,亲王是皇室的颜面,三品以上的官员见到亲王,还是要给予足够的尊重。

规矩是定下了,可朝臣的心里很不舒服啊。

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见到皇帝点头哈腰也就算了,遇到个王爷也得点头哈腰,放弃功臣的尊严,这算哪回事儿?

最先奋起反抗的是礼部尚书王珪。这位老兄不仅是主管礼仪的最高官员,还是魏王李泰的老师,由他怒怼一波,场面确实很好看。

贞观十二年(638)正月,王珪趁着开朝会的机会,给李世民提了个建议:三品以上的重臣,遇到亲王都需要下车站在路边以示尊敬,这有点不合朝廷的礼仪。

王珪是礼部尚书,可也是魏王李泰的老师,说出这样的话,其实就为表达一个意思:老师见到学生居然要行礼,这可有点儿不讲究。

李世民回答道:“你们这些大臣,就觉得自己最金贵,轻视朕的皇子。”

魏征赶紧抢来话题:“陛下,亲王的地位堪比三公,可三品以上的大臣也都是位列九卿,重臣为亲王下轿行礼,实在是不太合适。”

魏征把亲王的尊贵抹去,然后强调三公九卿的地位平等,这是明显的偷换概念,可李世民没有意识到,他也不想和魏征掰扯。

李世民:“人的生命长短实在是难以预料,万一太子遭遇不幸,谁知道哪个皇子做你们的新君呢,你们为何要轻视他们,不给自己留条后路?”

此言一出,群臣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你不仅仅是皇帝,还是李承乾的父亲啊,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自己儿子可能会遭遇不测的话来,这哪像个父亲的样子?更何况,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李世民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培养李承乾,如今却透露出要换太子的意思,这怎么能不让大家想入非非?

等等,李世民想换太子,那谁是他的候选人?

不错,只有魏王李泰最有资格。

大臣们面面相觑,还在消化李世民透露出来的信息。

此时此刻,只有一个人发言了,不是魏征,而是王珪。

王珪几乎是直奔主题:“自周朝以来,都是子孙相承,不让兄弟即位,这是为了杜绝庶子觊觎皇位,堵塞祸乱的根源,身为治国者,应该引以为戒。”

王珪不愧为出色的政治家,面对李世民的挑衅,他没有针对李世民说李承乾不幸死亡的事情反驳,而是把话题扯到兄弟继承皇位不合适的大道理上,善意地提醒李世民,你对魏王的宠幸有点过头了,得小心啊!

李世民点点头,做出深以为然的姿态。言外之意,你说的我听进去了,可我宠幸儿子是自己的事儿,用不着你们管。

李承乾不是傻瓜,父皇宠信自己的亲兄弟,还说出诅咒他的话来,说他不伤心,这话谁能信?据史料记载,就在李世民说出此话之后,李承乾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乖张,而李世民对他则更加冷淡,对魏王李泰却更为亲近。

贞观十四年(640)正月十六日,刚刚过完春节,大家伙儿正准备上班的时候,李世民突然宣布驾临位于延康坊的魏王府。据说,魏王府的建制规模,包括府邸的装修水平都是超越规制的,甚至比太子府还要豪华。岑文本曾经还为此事给李世民上过奏折,希望他能够注意朝中的舆论,约束一下魏王李泰逾制的行为。

遗憾的是,李世民表面上夸奖了岑文本,可私下里却继续纵容李泰搞违规建筑,这也就罢了,李世民感觉李泰的园子不够气派,于是大手一挥,将“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李泰。

皇帝的身份太特殊,在臣子的眼里,一言一行都有他的政治用意。想当年,李渊为了缓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最终选择在李元吉的府中搞宴会,这就是明证。如今,李世民前往魏王府,真的是意味深长啊。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在魏王府玩得很开心,兴致高昂之处,还下令赦免了长安城许多罪不至死的囚犯,并免除了延康坊所有百姓一年的税赋,还赏赐了许多礼物给魏王的僚属和延康坊的老人。

李承乾是皇太子,李世民对他严格要求,大家都可以理解。问题是,李承乾也是个凡人,父亲太宠爱魏王,又对他如此苛刻,他的心里确实不太好受啊。

寻常人家,孩子不受待见,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闹出点儿动静,引起爹妈的注意,俗称刷存在感。李承乾没办法找老爹谈心,又想挽回老爹的注意,最终也走上了这条无奈的道路。遗憾的是,寻常人家的孩子不听话,爹妈的评价就是闹性子,可是在皇家,太子不听话,那就是**不羁,无法承继大统啊。

贞观十四年(640),李承乾在太子宫修建了一栋房子,正要好好庆祝的时候,于志宁就泼了一盆冷水:“太子啊,你现在变得奢华了,这可不是什么好征兆啊。”

李承乾一脸黑线。

李承乾读书累了,便找宦官一起玩了个游戏,于志宁又跳了出来:太子啊,皇帝和宦官太过亲近,自古以来就是取祸之道,您要小心啊。

李承乾和宦官默默无言。

李承乾的身边是谁?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刘洎、岑文本、马周。这些人能说会道,性格又耿直,李世民对此深有体会,所以才让他们前往太子宫教育李承乾。

只能说,李世民的出发点是好的。

问题是,李世民都忍受不了这帮人的叽叽歪歪,更何况整日待在深宫,个性追求自由洒脱,生活完全不接地气的年轻太子。

李承乾完全不能理解老爹的行为。他不明白,老爹为什么要让这帮老古董来太子宫监督他。自己建一栋房子就被说成败家奢侈,出去打猎就被说成玩物丧志,问题是,老爹不也是这样的人吗?

客观地说,这帮名臣想让李承乾成为绝无仅有的大圣人,几乎为他制定了最严格的标准,说得不好听一点,已经泯灭了李承乾的欲望。

看看孔颖达和张玄素两位大儒吧,他们没事就去太子宫转悠,只要看到什么不顺眼的事儿,当场就跪在地上鬼哭狼嚎,说出的话极为难听,大有李承乾不听他们的话,就会亡国一样。

这帮人背负着皇帝的旨意,完全臣服于李世民的帝王意志,至于李承乾的情绪,对不起,不属于他们的业务范围。有时候,他们进谏越频繁,说的话越有煽动力,名声就越大。闹出点儿动静,他们就可以在皇帝面前露脸。

太子右庶子张玄素,因为屡次在东宫磕头进谏,李世民将他提拔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这些都是史书记载的事儿,绝对不是瞎编胡造,诬陷贞观一朝的名臣。

据史料记载,孔颖达和张玄素为了进谏,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以至和李承乾成为完全对立的状态。李承乾有一个乳母,人称遂安夫人,她对孔颖达等人毫无底线的劝谏和约束感到非常不满,于是主动找上门来。

遂安夫人:“孔大人,太子已经长大成人,你们这些老师不能当着众人的面这样苦谏,否则太子的面子往哪里搁啊?”

在古代,乳母虽然是皇子的养育者,可身份依旧是奴婢,和朝中大臣有着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像遂安夫人这种,敢以卑微之躯,当面指责孔颖达的不是,已经算是犯上了。可想而知,李承乾已经被逼到了什么程度。

然而,面对遂安夫人的指责,孔颖达的回答是:死无所恨。

面对这样的臣子,李承乾已经彻底崩溃,叛逆的情绪已经到达了人生的**。

贞观十五年(641)二月,李世民突然做出了一个决定:巡幸洛阳。临行之前,李世民下诏,让皇太子李承乾监国,尚书右仆射高士廉辅佐。

此次前往洛阳,李世民住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没有了李世民的威慑,李承乾的玩性越来越大。不仅在太子宫修建了新的宫殿,还整日开设宴席,邀请长安城数一数二的乐队前来庆贺。

当时,太子府大管家于志宁正在家中为母亲丁忧,听说李承乾越来越离谱的行为之后,当即向有关部门递交了暂停丁忧、重新为官的申请。

于志宁为此事反复劝谏,李承乾就是不听。身为太子府詹事,于志宁肩负着教导李承乾的责任,如今两人形同陌路,究竟是谁的责任?在李承乾的眼里,这是旁人的责任;在于志宁的眼里,他最好能脱掉干系。

于是,于志宁掉转枪头,直接写了一封上达皇帝的奏折:陛下啊,太子最近和宫中的宦官走得很近,甚至还和宦官们私下交换衣服来穿,朝廷的颜面都快丢尽了。自古以来,宦官导致国家败亡的先例很多,臣实在是感到担忧。

古往今来,越级告状都是职场的大忌。

于志宁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李承乾,他的心里本来就不痛快,于志宁在身边聒噪也就罢了,如今还敢找老爹告状,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李承乾忍不下这口气,于是找来了张思政、纥干承基二人:“你们两个,赶紧去杀了于志宁这个家伙,给我出一口恶气!”

两兄弟听闻此言,下了一身白毛汗。开什么玩笑,于志宁是皇帝的人,岂是说杀就杀的?任性归任性,不能拿我们的命不当命啊!

抱怨归抱怨,领导有命,过场还是要走的。

半夜三更,张思政二人偷偷摸摸找到了于志宁,看到他身穿白色孝服,头枕在地上,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心中不忍,再加上本来就没打算杀于志宁,溜达了一圈就回去复命了。

那么问题来了,李承乾的胡闹,李世民知道吗?他又做了什么?

答案令人很心寒,李世民的眼线遍布太子宫,李承乾做了什么,他全部都知道,可是他的处理办法,确实令人不敢恭维。

在此之前,李承乾很喜欢音乐,因此结识了一个叫称心的太常寺艺人,和他同吃同住,形影不离。后世有传言,说李承乾和称心有“说不清”的亲密关系,可史书并没有如此记载。说白了,李承乾和称心就是走得很近而已。

然而,李世民听闻此事之后,直接命人处死了称心,连尸体丢哪儿都没人知道,完事之后,他把李承乾叫进宫中,狠狠地责骂了一番。

李承乾悲愤不过,私下在东宫修了一座小屋,把称心的遗像放在里面,日夜祭奠,还在室内徘徊痛苦。不仅如此,他还在宫内堆了一座小坟,给称心树了一座石碑,并私下给他追封了官爵。

李世民最讨厌和尚和道士,虽然后来态度缓和,可还是不鼓励这些事。李承乾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经常把秦英、韦灵符等人叫进太子宫,李世民愤怒之下,将秦英、韦灵符等人处死,还株连了一批人。

客观地说,李承乾和李世民的关系,令人觉得有些诡异。

诡异一:父子之间几乎是零交流。父子只要是见面,几乎是一个指责,一个沉默。

这也就罢了,还有比更狠的。

有一次,李世民嘱咐杜正伦,希望他能经常规劝太子,杜正伦劝了,可李承乾不听,于是杜正伦把李世民的话转告给了李承乾。究竟说的什么话,谁也不知道,随后李承乾便“抗表闻奏”,李世民不搭理李承乾,却指责杜正伦泄露他的话,于是将他贬为谷州刺史,彻底打入了“冷宫”。

试问,李世民究竟说了什么秘密,让李承乾暴怒不已,几乎和李世民撕破了脸皮,“抗表闻奏”?试问,李世民对臣子一向宽容,为什么因为这件事把杜正伦彻底打入“冷宫”,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可违背了李世民的人设啊。

如果所料不错,李世民可能是透露了他想要废黜李承乾的意思,希望杜正伦能够尽力督促太子,看能否挽救回来。如果是这样,所有事情就能说得通。

诡异二:父子之间很像是在赌气。

李承乾亲近称心,李世民就要杀称心,而且杀得毫无理由。李承乾和救过他命的道士亲近,李世民便杀了道士。李承乾搞土木工程,李世民就想斥责他,问题是李世民也是这个德行啊!

总而言之,贞观十五年(641)左右,李世民和李承乾几乎翻脸了。

不过,做皇帝就是好,这个儿子不给力,还有另外的儿子给力。隋文帝的家庭是这样,李世民的家庭也是这样。

贞观十六年(642)正月,魏王李泰给李世民送了一份大礼——《括地志》。

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巨著,讲的是天下各州道的风俗、人物、典故等方面的故事,在信息匮乏的年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我们现在的百科全书一样,怎么能不让人激动?

李泰虽然颜值不高,可文学功底极其深厚,为了编写这本书,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当李世民看到这本皇室巨著之时,内心激动无比,他实在想不到拿什么来奖励李泰。李世民最后下旨:让魏王李泰前往武德殿居住。

李泰得到圣旨后,迅速入住武德殿,唯恐李世民会反悔。然而,李世民的圣旨却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按照规矩,皇子长大之后,都要搬到皇宫外面居住,绝对不允许留在宫禁。几年前,魏王李泰就应该前往封地就职,已经被李世民拦过一次,如今又让他前往武德殿,距离权力中心更进一步,这不是明显搞事情嘛。

风口浪尖,李承乾非常无助,他需要大臣帮他说话。然而,所谓的贞观名臣在此时全部三缄其口,明哲保身,没有任何人愿意为李承乾争取一下,哪怕知道李世民这样做会引起新一轮的血雨腥风,他们也不敢挑衅李世民的权威!

群臣的沉默,令李承乾痛心疾首,也令某位退休的大臣无语凝噎。此人就是魏征,他已经重病在身,远离了朝政,可是看到这种情况,他还是给李世民上了一道奏折:陛下喜欢魏王,臣可以理解。为了魏王的今后考虑,实在不应该让他居住在如此敏感的地方,当年齐王李元吉住在武德殿就遭到了许多非议,如今您让魏王殿下在此居住,他自己能够安心吗?

魏征的意思说得很明白,武德殿就是权力的象征,让魏王李泰入住武德殿,很容易让他滋生和太子李承乾争夺权力的心思,对大唐没有任何好处。魏征甚至搬出了前朝的李元吉,贞观的隐秘之事,这种豁出去的心态,不得不令人敬佩。

李世民虽然做事情很冲动,做人一点也不傻。

想当年,李渊为了平衡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势力,最终却失去了控制,间接导致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经历过此事,自然不会让兄弟相残的悲剧再次重演,得到魏征的奏折后,李世民终于回心转意了。

李世民的处理非常干脆:李泰,你还是回家吧。

武德殿事件之后,李世民也开始了反思,他觉得自己对李承乾的要求有些苛刻,于是在贞观十六年(642)六月二十日下了一道旨意:从今往后,太子府可以随意从府库领取用度,有关部门不允许限制。

遗憾的是,李承乾并没有领会到老爹的用意,他拿着李世民给他的钱,大肆挥霍,短短两个月就烧掉了数万贯钱财。李承乾的行为引起了朝中重臣的强烈不满。一时间,质疑李承乾失德,不适合做储君的言论甚嚣尘上。

言外之意,魏王李泰才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