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魏征:君君臣臣二十年,恩恩怨怨终成空(1 / 1)

话又说回来,李世民英明归英明,可本质上是个普普通通的凡人,既然是凡人,就容易滋生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的缺点。

贞观七年(633),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

彼时,李世民已经控制了朝廷的中枢,武德一朝的痕迹、玄武门之变的痕迹已经消除的一干二净。在贞观名臣的辅佐下,国内的政务蒸蒸日上,李世民还在国际社会捞了个“天可汗”的称呼,大唐的品牌影响力令人发指啊。

肉眼可见的事实就是:贞观王朝正在走着无可阻挡的上坡路,未来的日子肯定会比现在好。对此,李世民自己也有点儿飘飘然了。

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的李世民依旧在纳谏,可是大臣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李世民纳谏的积极性不如从前,脸色也越来越难看。

贞观六年(632)十二月初四,李世民和大臣们讨论国事,某某人给李世民提了条建议,李世民欣然答应了。中书令温彦博瞅准机会,故作兴奋地说了一句话:“如果陛下可以像贞观初年一样,那就太好了!”

李世民非常奇怪:“朕最近有懒政的情况吗?”

魏征:“贞观初年,陛下一心节俭,还主动找我们求谏。近来,朝廷开始大兴土木,我们这些大臣说话都担心得罪您,这就是和贞观初年的不同之处。”

贞观七年(633)三月,侍中王珪因为泄露朝廷的机密,李世民大怒之下,将他发配到外地做了刺史,随后提拔魏征做了门下省侍中,官居正三品。魏征除了在皇帝的身边叽叽歪歪,还肩负着编撰史书的重责,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总共花了7年时间参与修编了《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

在古代,老百姓家里都是用的油灯(菜籽油、桐树油和动物油脂),除了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外,因为光线不好而对人眼视力产生的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

魏征是个干活踏实的人,他要编修史书,自然不会完全依赖别人。白天的时间,魏征坐堂上班,晚上的时间,魏征泡在图书馆查阅史料,然后伏案写作,久而久之,他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双眼的视力高度近视,几乎看不见什么东西。

当时,房玄龄等人和魏征一样,除了陪伴皇帝,还承担了李世民的不少研究课题,身体状况也都是一塌糊涂。

贞观十年(636)六月,魏征以视力下降为由,向李世民提交了辞呈,希望卸掉门下侍中的重担,只担任朝廷的散官。魏征的态度非常坚决,李世民挽留不成,只好封他为特进(散官名称,地位超然),仍知门下省的事务,凡是朝廷的奏章,国家的典仪,都需要申报给魏征过目。

不过,《旧唐书》中提到,魏征觉得自己只会耍嘴皮子功夫,搞搞诡辩,对复杂多变的政事处理不过来,这才主动请辞,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不管怎么说,魏征留与不留,其实和李世民的态度很有关系。如果李世民纳谏的心态很好,魏征就算执政的水平不行,还是可以搞谏言事业嘛,如果李世民变了,魏征就算想留下来也是徒劳。

说白了,当时的情况就是:李世民不想听太多的废话,可他需要魏征这面忠臣的旗帜,魏征不想看到贞观朝的纳谏事业毁于一旦,君臣互相需要着。

贞观十三年(639)五月,全国各地爆发了严重的旱情,李世民特地召开议政会议,要求在长安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参加。魏征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因此提前准备好了一道流传千古的奏疏:《十渐不克终疏》。

准确地说,这道奏疏就是一个书面版的吐槽大合集。魏征历数了贞观七年(633)以来李世民在纳谏心态、生活作风上的种种变化,不管难听还是不难听,李世民是否能够接受,魏征就是抱着豁出去的心态,打算和李世民的耐心赌一把。

变化一:贞观初年,李世民不追求物质的享受,不随便骚扰老百姓,如今却主动派遣使者前往异族寻找宝马和奇珍异宝。李世民一直以尧舜之君作为榜样,可在魏征看来,恐怕连汉文帝这样的君主也比不上了。

变化二:贞观初年,老百姓在李世民的眼里就是亲儿子,可是到后来,李世民却因为个人的私欲大兴土木,还说老百姓如果整天无所事事,很容易得矫情的怪病,必须经常差使他们,这完全是毫无底线的胡话。

变化三:贞观初年,李世民对自己要求严苛,遇事都会考虑是不是对朝廷和老百姓有好处,如今却说如果不大兴土木,自己就不方便了。

变化四:贞观初年,李世民亲君子、远小人,如今虽然对君子很敬重,可都是出于礼节,内心其实是疏远的。

变化五:贞观初年,李世民不喜欢珠宝,如今却对进贡物品尤为稀奇,要命的是,李世民自己腐化堕落,却要求下面的大臣清廉,明显就是双重标准。

变化六:贞观初年,李世民很稀罕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李世民都愿意去使用。如今,就算是贤明的人,只要有人说他的坏话,李世民便随意怀疑,甚至弃而不用。

变化七:贞观初年,李世民深居宫中,如今却喜欢跑出去骑马打猎,早出晚归,而且还要各地的官府给他进贡鹰犬。

变化八:贞观初年,大臣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言,如今却因为李世民性情大变,官员们有想法也不敢随意说出来。

变化九:贞观初年,李世民主动寻找治国理政的智慧,如今却因为大唐国富民强,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变化十:贞观初年,李世民爱护百姓,这些年来,老百姓被驱使太多,关中的老百姓遭殃更大,如果发生天灾人祸,后果不堪设想。

魏征的话没什么毛病,如果想要做前无古人的圣明君主,就得按照魏征说的标准来。问题是,李世民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凡人,给他说得再多,如果他不去实践,又有什么用处呢?

三流的谏臣,以圣人的标准要求皇帝,以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定的标准太高,把皇帝惹得很不高兴,自己还没有什么好下场。

二流的谏臣,以圣人的标准要求皇帝,以俗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标准太高,把皇帝惹得不高兴,可自己也陪着受罪,皇帝也不好怪罪你什么。

一流的谏臣,以俗人的标准要求皇帝,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皇帝的标准适当降低,皇帝既可以办得到,也容易接受谏言。如果自己能够以身作则,知行合一,那就再好不过了。

理论上来说,魏征虽然自己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可他对李世民的标准定的实在是太高了,这也让谏言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贞观后期的谏言事业就是一个笑话,不能不说是魏征的失职。

别的不说,寻常的老百姓做生意赚了钱,都还喜欢换大房子住,换好车开;李世民身为富有天下的皇帝,搞几个新的宫殿怎么了?难道皇帝住在破破烂烂、潮湿低洼的太极宫,就会成为圣君吗?

作为无话不说的谏臣,魏征做得很合格。

作为能谋善断的政治家,魏征还是差得太远。

面对魏征的奏折,李世民几乎是置之不理。

据史料记载,魏征从侍中的位置退下来之后,依旧孜孜不倦地跪求李世民改正自己的错误,可却收效甚微。此时的李世民和魏征,就像是过了蜜月期的夫妻情侣,什么贴心话都不管用,只剩君臣之间的恩义。

贞观十六年(642)七月,62岁的魏征因为操劳过度,眼疾复发,不得不卧病在床。从此时开始,魏征就很少公开活动,至于向李世民递奏折什么的,几乎不存在了。

魏征许久不出山,李世民反倒不习惯了,于是派人前去魏府探问病情。

李世民在圣旨中问道:“魏爱卿啊,几天不见你的身影,朕的过错就开始多了起来。如今,朕想要去你的府上探望,又怕给你添麻烦,如果你听到或看到什么事情,可以封个状子呈进来。”

李世民如此说话,有点假惺惺的意思。

魏征心里估计不大舒服,于是上表暗讽道:“陛下临朝听政,常常将公正挂在嘴边,退朝后的所作所为却私心太重。有时候,陛下害怕别人知道秘密,公然用天子之威来镇压,这样欲盖弥彰,又有什么好处呢?”

李世民呵呵一笑,说吧,无所谓了。

魏征的进言,李世民完全没有听进去。不过,前去传旨的宦官带回来一个消息,说魏征的家破破烂烂,连个厅堂也没有。

李世民很惭愧,自从做了皇帝,他还从来没去魏征的家里坐过,对臣子的生活质量和福利保障问题,他几乎是一无所知。李世民当即叫停了宫中的偏殿工程,命人把建筑材料给魏征搬过去,还送了不少屏风、褥子、几案、手杖等东西,这才帮他把家里好好的拾掇了一番。

贞观十七年(643)正月,魏府传出消息:魏征重病不起。

李世民这才开始慌乱了,他立刻传旨,命最好的大夫前去魏府治病,又派遣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征的宅院留宿。

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深感君臣二人这十多年来的风风雨雨确实不太容易,因此特意叫上了太子李承乾,以及最疼爱的衡山公主一起前去探望。

李世民:“魏爱卿,你还有什么遗愿没有?”

魏征:“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

魏征临死之前,心里牵挂的依旧是大唐的安危。

李世民哽咽无语,用手指着衡山公主说道:“魏爱卿,衡山公主是朕和长孙皇后的小女儿,也是朕的掌上明珠,朕决定将她下嫁给你的儿子魏叔玉。”

贞观十七年(643)正月十七日,一代名臣魏征带着李世民的祝福溘然长逝,享年64岁。

李世民悲痛万分,特意传下旨意:朝廷废朝五日,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前往魏府奔丧!赐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绢布千段、米粟千石,赐陪葬昭陵。

魏征的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平日生活简朴,如今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并非他的遗愿,最后选择了最朴实无华的民间葬礼。

魏征出殡的那天,李世民登上禁苑西楼,望着灵车痛哭不已。

魏征的离去,让李世民的内心空虚了一段时间,也正是失去魏征之后,李世民才说出了千古流传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十七年(643)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了二十四功臣的写真图,将它们放置在太极宫三清殿旁边的小楼凌烟阁,魏征位列第四名,最终实现了政治地位的反超。

贞观一朝,能臣干将犹如过江之鲫,可是最后入驻凌烟阁的只有二十四位,而魏征能够排名第四,足见李世民对他的认可。遗憾的是,按照实际的功绩,魏征其实不应该排这么靠前的,李世民很可能是在“遂亡一镜”的感慨下,一时**把魏征排在了第四位,而后来发生的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魏征临死之前,曾经给李世民上了一道密折,说中书侍郎杜正伦、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才。然而,魏征去世之后,朝内爆发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侯君集和杜正伦牵涉到其中,李世民因此猜忌魏征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同时,李世民又知道了另外一件事:魏征每次给李世民上奏的时候,都会把内容给起居郎褚遂良看一下。说白了,起居郎记录的是皇帝的一言一行,在李世民的眼里,魏征如此做法,要么是为自己邀名买直,要么是让李世民难堪。

因为这两件事儿,李世民对魏征的意见特别大,没过多久,李世民便下旨撤回了衡山公主和魏征儿子魏书玉的婚约,还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墓碑上面有碑文,记录了魏征一生的功过是非,李世民下令将它推倒,几乎是磨灭了魏征对他的价值。历史证明,李世民也是个凡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热血上头的情况下,面子和里子什么的,他都不需要。

后来,李世民在辽东吃了败仗,灰头土脸地回朝,这才想起魏征的价值,于是下旨为他重修墓碑,重新给予了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