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套白狼的最高境界:空头官凭买人心(1 / 1)

宋老生被杀之后,隋朝官军群龙无首,很快就被李渊镇压下去。

善后工作很简单:以西河郡的旧制为标准,该赏的赏,该封的封。

不搞京观了?对不起,那并不是李渊的做事风格,都是做给小表弟看的,既然他不买账,多做无益。

如果你想投军,李渊张开怀抱来欢迎。如果你想回老家,领一个空白的五品散官官凭,即刻上路。对有才能的人,李渊也是毫无顾忌地大肆封赏。

毫不夸张地说,在李渊争霸天下的路上,究竟封赏了多少官员,就是个历史之谜,关于这件事,李渊的幕僚团也曾劝过他,可李渊的回复很无理取闹,在他看来,用官帽收买人心,总归比动刀兵要强。

李渊拉拢人心的策略,应该得到什么评价呢?

说得客气一点,很不讲究!说得不客气一点,毫无底线。

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大概经历了这么几个过程:

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寻访遗贤。

商周是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奴隶主是统治阶层,把持着所有的政治资源,贵族们凭借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可以世世代代享受着朝廷的官职和爵位,至于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以及读书之人想要做官?没门!

不过,有些国君还是很有雄才伟略的,眼光比别人更加长远,在他们的眼里,贵族子弟治理国家不是不可以,但是政权内部可以活跃起来,比如搞点儿新鲜血液,焕发一下生机。

夏朝末年出身的伊尹,原本是有莘国君的一个贴身厨师,地位非常低下,可后来竟然从烹饪中悟出了一套治国的理念,商汤听说之后,便决定娶莘氏之女为妃,而伊尹也自愿作陪嫁之臣前往商汤的封地,后来成就一代霸业。

这一时期的人才选拔,说白了,很随意,很随机!

春秋战国时期:“选士”+“养士”。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成为整个时代的主旋律,各国国君为了在列强的丛林中生存下去,不得不花大价钱招揽人才,因此在这个年代,贵族阶层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之大!

为了提拔和重用人才,统治者们放松了人才选拔的原则:

军功:凡是在战争中立有军功者,不问你的出身门第、不问你的阶层,都可以享受朝廷的爵禄!秦王朝是军功制度的典型代表,秦国大将白起,平民出身,后来就因为军功升为“左庶长”。

养士: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是贵族养士的典型代表,不管你是鸡鸣狗盗之徒,还是杀猪宰牛的粗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我都可以让你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的巅峰。

客卿制:说白了就是挖墙脚,比如秦穆公的宰相百里奚,本来是虞国人,国家灭亡之后,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将他从楚国人的手中买回;魏国出身的商鞅,魏国出身的范雎,都是以客卿的身份在秦国效力,后来才建立不世之功。

秦汉:“察举”+“征辟”。

秦汉时期,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时代,皇帝们为了推进中央集权的工作,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人才,什么人能帮他们集权!

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臣子要德才兼备,尤其是道德水准要高,必须保证这帮臣子不敢觊觎皇位,于是,“察举”和“征辟”制度应运而生。

察举:白话就是考察推举,一般由朝廷的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举荐,他们通常会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推荐给中央朝廷,由朝廷举行考核,然后再授予官职!

考察的科目比较多,包括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值得一提的是,朝廷会在最后面试的时候提出一些治国或者经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当面回答,叫作策问,董仲舒当年就是在策问环节表现出众,最后才走上仕途的。

征辟:就是朝廷发布征召令,希望有才华的人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东方朔、班固、张衡、扬雄等人都是走的这条路,最后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重用。

不过,秦汉时期还处于中央集权的过渡阶段,虽然有些制度上的创新,可还是延续着先前的制度,比如“纳赀”和“任子”。

纳赀(zī):通俗的说法叫买官卖官,只要你向朝廷缴纳巨额的钱财,朝廷就可以给你个不大不小的官职,不过还是以虚职为主。

任子:主要针对级别较高的官员,比如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职满三年,就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官,充当皇帝的侍从。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说白了,朝廷选拔了一批德高望重的中正官,由他们先考察候选人祖宗三代是什么情况,如果发现你的父亲、祖父和高祖都是做官的,那说明你们家根正苗红,给你打个高分,再来考察你的能力和品行如何,然后再给你打个分。

考核等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对应的分别是朝廷的一品到九品的官职,这样一来不就量化考核了嘛。

然而到了晋朝和南北朝,受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中正官员全都变成了门阀贵族,他们就看中一项指标:你的祖上是不是做过官,你做官的基因怎么样。

一切都回到了原点!在这样的制度下,官员晋升全都由豪门贵族控制,官场就是一潭死水,社会如何发展,中央如何集权?

隋文帝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汉朝的察举制度好,不过为了增加中央的权力,他将考核官从公侯贵族变成尚书省的吏部!事实上,隋文帝只不过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规定朝廷以后通过开科来选拔人才,开的是“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充其量不过是科举制度的雏形!

隋炀帝登基之后,增设了“孝悌有闻”和“文才秀美”等十个科目,随后又开设“明经”(通晓经义者)和“进士”(可进受爵位者)两科,并用考试策问的方式来取士。隋炀帝规定,“常科”每年举行一次,稳定人才选拔的数量,“制科”看皇帝的心情,为朝廷多选拔一些遗贤!直到此时,科举制度才算有了正行!

为什么说李渊没有底线,做事不讲究?

说白了,李渊是野鸡派选手,做事情可以天马行空。比如为了收买人心,李渊可以开空头支票,忽悠地方豪强。至于科举制度,对他来说全是扯淡!

小表弟是职业派选手,封赏官员要看朝廷的编制是否允许。有时候为了朝廷的运转秩序考虑,隋炀帝不得不做出令人寒心的举动,比如隋炀帝在雁门郡许下承诺,可后来却强行打了自己一个大嘴巴子!

这就是野鸡派和职业派选手对权力法则的价值观差异。

隋炀帝表示,皇帝的位置确实不太好坐啊。

你瞧瞧,为了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高级官员的素质,隋炀帝必须逐一把关,严控提拔和任命的流程。征伐高句丽的时候,隋炀帝就给朝中的御史们下过一道严旨:但凡身上有勋爵的人,不能在朝中担任实职,举报一个,处理一个!

要命的是,隋炀帝的改革不仅牵涉到朝中的高级官员,还包括军队的军官。

目标就一个:让门阀贵族把官府的编制腾出来,让军队的晋升更加严格。

这就是隋炀帝的改革!这种改革让他很痛苦,却让政敌爽了起来!

李渊是个明白人,他心里清楚,小表弟的改革动了太多人的奶酪,不管是政治世家、豪门贵族,还是一般的地主阶层,他们逐渐失去了对政治资源的控制能力(比如提拔门生,不经过考试就可做官),心中早就积攒了诸多不满。

霍邑城下,李渊开出了他的条件。

想要通过军功发家致富的,直接去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左右军中报到。

祖籍在关中,却不愿意继续效力的,领一个五品散官,衣锦还乡。

身怀绝技的,可以选择继续熬着,以后做大官。

乡野之中,不管老少,不管闲愚,一律授予朝散大夫等散官。

没有编制上限的组织,该是何等恐怖的存在啊。

李渊的这波收买人心,很快就获得了回报。

西河郡和霍邑的父老乡亲们表示,唯李渊马首是瞻!

霍邑的隋军将士,虽败犹荣,因为跟了个好老板呀!

临汾郡(今山西省临汾市)、绛郡(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望风归降!

事实上,李渊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现在大方一点无所谓,不过前提条件是能够进入长安城,能够做天下之主,如果大败而归,给你们的封赏全都是废纸!

这心机!岂是一般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