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取得皇帝的信任,身残志坚自然是好办法,可也得走外交路线啊。

这段时间,李渊给洛阳城送了不少钱财,各路大神纷纷为他奔走,都说李渊就是个酗酒好色的废物,成不了什么大事,这才平息了隋炀帝的怒气。

皇帝认为你有才华,同僚却说你是个废物,这事儿办得已经很到位了。升官是肯定的,发财嘛,看皇帝的心情。

隋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北巡东突厥,半路下了一道圣旨:封大表哥李渊为山西、河东安抚大使。隋炀帝表示,只要是李渊的片区,官员的升迁和贬斥,全由李渊说了算。不仅如此,李渊还可以调动河东地区的军队,帮助朝廷镇压土匪盗贼。

看出来了,这完全是封疆大吏,皇帝培养亲信的套路。不过有一点,李渊只是皇帝的安抚大使,俗称钦差大人,办完事情之后,皇帝会另有任用。即便如此,李渊还是兴奋了好一阵子,接到诏书后,他很快就行动了起来。

当时,有一个叫母端儿的地头蛇,手下有将近十万余人,混迹在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一带,把河东地区闹得鸡飞狗跳。

李渊评估了一下,此人智商一般,武力值一般,很适合做炮灰。

河东官军很快就出动了,至于有多少人,谁也不知道。

按照书上的说法,李渊带着数十名骑兵,和母端儿的数千名精兵发生激战,战役开始之后,李渊的手下发动进攻,冲乱了敌方的阵营,李渊则躲在后面玩起了自己最擅长的游戏:射弓箭。

不得不说,李渊是隋末唐初的第一神射手,这一场战役,李渊一共射出去七十多箭,敌军死了七十多人,当真是箭无虚发,百步穿杨。后世人们有理由相信,当年在窦府门外的比武招亲活动,李渊绝对没有作弊,也没有碰运气的成分。

和母端儿一战,李渊杀了一万多人,俘虏了六万多人,大获全胜。这还不是最暴力的,战役结束之后,李渊下令将战死沙场的一万多名敌军将士堆积成“京观”,以此来恐吓当地的百姓。

“京观”这种恶心玩意儿,实在不具备审美作用,恐怕没人会相信,李渊搞“京观”是为了满足内心奇特的虐尸癖好。一直以来,李渊的人设都是温润如玉,待人谦和,干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儿,只有一种解释:李渊想达到一种关乎自己政治前途或者性命的目的。

无独有偶,王世充平定江南之时,也违背了自己的人设,把三万多名已经宣布投降的起义军活活坑杀,最终结局是王世充收获圣恩,仕途一飞冲天。

干的是同样的事儿,自然要得到同样的待遇嘛,你说是不是,小表弟?咱哥俩共奏一曲高山流水,把大隋的平叛大业推向**,多好的配合啊。

有趣的是,李渊的付出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在隋炀帝的眼里,这种行为太作了,完全不符合大表哥的人设特点,必定有阴谋!最好的办法就是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你自个儿玩去吧。

唉,升官的道路,还很艰难啊。

隋大业十一年(615)九月,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隋炀帝北巡雁门郡,却因为得意扬扬,被数十万突厥骑兵包了饺子。雁门郡的事儿闹得太大了,各路官军都得到了消息,李渊自然也不例外。

走走走,赶紧去雁门!只要能救小表弟一命,胜拍无数的马屁啊。

临走的时候,李渊蒙了,兵马呢,武器呢?

他的头衔是河东、山西招抚大使,权力确实很大,名头也挺唬人,可手下没有常规的编制啊,难道要领着亲军冲锋陷阵?生死存亡之际,李渊动用钦差大臣的身份,迫使马邑郡(今山西省朔州市)守王仁恭做了自己的小跟班。

到达雁门之后,李渊算是看明白了,就这点儿人马,真不够敌人塞牙缝的。没办法,硬着头皮打吧,先把姿态做足,以后才好谈条件嘛。

第一仗,完败退场。

李渊自打从娘胎里出来,只读过兵书,还没上过阵,没杀过敌。当然,母端儿这帮不入流的土匪,算是成全了李渊的处子之战。可面对东突厥的精锐骑兵,李渊确实心里没底,也不知道怎么打。

有句古话说得好:凡墙皆是门。

还有句话也说得很好:跨不过去的是苟且,跨过去的是远方。

李渊毅然选择了破门而入,走向远方。

他闭门苦思,最终为突厥人量身定做了一套打法:他从军中挑选出两千名精锐的将士,让他们骑着战马到处晃悠,喂马也好,让马自由**也罢,就是不干正事儿,也不去招惹突厥骑兵。总之,就是让突厥人产生一种致命的错觉,官军似乎很悠闲,不想管皇帝的死活。

除此之外,李渊选择了一批擅长射箭的人,整日厉兵秣马,准备出击。

突厥是个好奇心很强的民族,他们看到李渊不务正业,就想过来和他交流交流,看这位主帅是不是脑子有毛病,或许是走错了战场?可等到突厥人靠近官军营帐的时候,李渊的弓箭手突然发动袭击。

据史料记载,这帮人犹如李渊的灵魂附体,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突厥骑兵应箭而倒,再配合两千名骑兵的一顿冲锋,突厥骑兵当场就挂了好几千人。就在此时,各路援军纷纷赶到,突厥撤兵而去,隋炀帝逃出生天。

此战过后,李渊声名鹊起,战神、国之柱石、朝廷栋梁的名誉随之而来。

天下人都知道,隋炀帝事后变了卦,将封赏的名单硬生生砍掉了一大半。然而,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却唯独没有漏了这位大表哥。

以数千精兵对阵数万突厥骑兵,啧啧啧,很像是普通的成年人对阵身经百战的金腰带拳王,完全是靠勇气打仗啊。杨广很感动,大表哥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自己!这么说来,自己和大表哥不是敌我矛盾,也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是血浓于水的兄弟关系啊。

这还不算什么。在杨广的印象中,大表哥的特长是射箭、把妹什么的,兵书确实读了一大堆,可从来没有真刀真枪地干过,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可是没想到,大表哥居然还有决胜千里的潜质。

朝廷正值用人之际,这样的人才不能浪费了。

过完年,李渊就升官了,隋炀帝给他的头衔是右骁卫将军(官居从三品)。

宋朝和明朝的时候,武官的地位很低,就算级别和文官一样,见面也得矮别人一头,因为文官是玩智力游戏的,你是玩体力游戏的,大家的层次不一样。

然而隋朝不一样,整个社会都崇尚武力,武官和文官地位相当,大家平起平坐,尤其是隋朝末年,统治阶层的重心全都放在了剿灭起义的事情上,武官,尤其是掌握兵权又会打仗的武官,绝对是最吃香的职业。

右骁卫将军!这是隋炀帝对大表哥的一种态度:信任一部分,猜忌一部分。

让你做右骁卫将军,官升一级,说明皇帝要重用你!让你做将军,而非右骁卫大将军(官居正三品),说明皇帝还是要遏制李渊的前途。

大表哥,你我之间的信任基础,还需要继续建立啊。

可惜的是,隋炀帝的如意算盘还没打完,局势就已经全面失控了。尤其是第四次征伐高句丽的想法,彻底阉割了老百姓对朝廷的幻想。隋炀帝不得已,只好前往扬州避难,打算找机会再干回来。

历史给隋炀帝出了一个选择题:重用大表哥?还是弄死大表哥?

这事儿,完全取决于隋炀帝的个人喜好。

不过,答案还是很乐观的,李渊升官了。

新的职位是太原留守,河东地区最高的行政与军事长官,官居正二品。这一回,李渊可以很自豪地说,什么钦差大臣,什么千牛备身,什么右骁卫将军,通通见鬼去吧,咱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而且是掌握实权的那种。

权力有多大?

掌握军政、民政、钱粮大权,以及大军区的防务工作。这还不算啥,隋炀帝担心各地官府不听李渊调遣,因此给了他一道特旨:拥有便宜行事之权。

后世有个著名的电视剧叫《神探狄仁杰》,狄老大出门的时候,经常带着皇帝给的这个特权,只要是狄仁杰所到之处,不管是执掌行政大权的封疆大吏,还是手握军权的卫府大将军,通通靠边儿站,狄老大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说剥夺你的官职,就算杀了你,也在便宜之内。

李渊手中的,就是这种霸气无敌的尚方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