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东折戟沉沙,隋炀帝灰心丧气了吗?

没有。不仅没有,斗志还更加昂扬。

前线将士不给力,让他颜面尽失,隋炀帝暴跳如雷了吗?

没有。不仅没有,他还很宽容。

回到洛阳之后,隋炀帝组织了一场高层军官的闭门大会,对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骨髓的总结。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隋炀帝自己的心态不端正,太好面子。

杨广发动战争的核心目的是让大隋国威传扬四海,让高元心甘情愿地举国投降,俯首称臣。基于这样的战争宗旨,隋炀帝彻底改变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军事规则,剥夺了前线主帅的军事指挥权,犯了兵家之大忌。

客观地说,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隋炀帝却反其道而行之,非得让高句丽将士有无数次满血复活的机会,这才导致辽东城下的屡次惨败,错失了无数次擒获敌军首领的机会。

就我个人来看,隋炀帝应该为第一次高句丽战争的失败负一半的责任。

第二,粮食供给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

隋朝确实不缺粮草、被服和兵器,隋炀帝也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泸河、怀远两镇设立粮仓,而他则直接站在了百万雄师之后,亲自上阵督战,力保前线将士没有后顾之忧。然而,谁又能想到前线的将士竟然会因为一己之私,将粮食偷偷掩埋,以至于关键时刻只能喝西北风?主力大军正是在缺粮的情况下,这才没有坚定对平壤的进攻策略,致使高句丽守军钻了空子。

我觉得隋炀帝应该为这样的事情负责。

第三,军队人数很多,可士兵的战斗值堪忧啊。

此次征战,隋炀帝调集了一百一十三万大军,可深入到高句丽腹地的只有三十万人左右,至于其他的军队,悉数留在了辽东城。

问题的关键在于,隋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度,缺陷太明显了。

想想看,朝廷需要打仗的时候,地方官员才前往老百姓的家中做动员,让他们暂时放下锄头,将身份转变为军人。问题是,在府兵制度之下,农民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献给了自己的家庭,赚钱养家挣产业,生孩子纳小妾才是他们人生的终极追求,至于当军人,只是他们的业余生活而已。

没有长时间的专业军事训练,如何保障军队的作战能力?

没有频繁的战争和实战经验,如何能锻造军人最可贵的坚韧和毅力?

我们在前线看到的是什么?

宇文述等人在平壤城下稍微遇到点挫折,数十万大军就直接惶惶如丧家之犬。

这就是府兵制度的缺陷。

当然,坑隋炀帝的不仅仅是农民兄弟,朝廷的中高层将领也是半吊子水平,需要为兵败承担一部分责任。大隋的两代帝王费尽苦心,想要削弱门阀士族的政治影响力,可历史的现状却跟不上他们的改革节奏,在当时的情况下,朝廷的大将军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贵胄子弟。

不是说贵胄子弟就不能出人才,而是人才梯队的建设跟不上,搞来搞去,朝廷就这么几个大将军,没有新鲜的血液啊。在这样的体制下,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统帅能力,可以睥睨群雄的高级将领、超级帅才?

隋军在辽东城兵败之后,隋炀帝气急败坏,亲自前往前线,将所有将领喊来训了一顿话,指责他们是一帮不懂军事,只知道享乐的纨绔子弟。遗憾的是,隋炀帝还必须得靠他们完成征伐高句丽的大业。

杨广郁闷的心情,隔着历史的长河都能感受得到。

隋炀帝从辽东回来之后,便立即着手准备第二次高句丽战争。

关于粮食供给和战斗力的问题,隋炀帝对症下药,保证不会再出错。

隋大业九年(613)正月初二,隋炀帝下诏,让天下精兵再度集结在涿郡,并在辽东古城设置粮仓,同时招募了大批的骁果卫。

辽东古城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境内,靠近鸭绿江,隋炀帝此举直接将粮仓转移到高句丽的国境线上,彻底解决了前线缺粮的问题。在军力布置上,隋炀帝除了征调府兵外,还特地组建了一支名为骁果卫的特种作战部队。

据史料记载,骁果卫将士主要来自关中地区,他们身强力壮,骁勇善战,装备骑枪和马刀,身穿血色的明光铠甲,头戴赤金豹头盔,左臂上刺有血鹰,在后世声名鹊起,令人闻风丧胆。

至于将领问题,客观地说,隋炀帝很难去改变什么。军中高级将领都是既得利益者,隋炀帝在没有培养出好的接班人之前,不可能将他们一撸到底。

不过,隋炀帝特地下了一道诏命,要求只要是大隋的勋略,就不能兼任朝廷的文武实职,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御史应该马上弹劾。至少,隋炀帝已经意识到了朝中人才凋敝的严重问题。

隋炀帝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提拔宇文述为大军主帅。

隋大业九年(613)二月,他特地下诏:宇文述在前线兵败,主要是因为粮食问题,并非他作战能力存在缺陷,因此重新起用宇文述,并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

随后,隋炀帝再次下诏:

越王杨桐和户部尚书樊子盖留守东都洛阳。

代王杨侑和刑部尚书卫文升留守西京长安。

至于隋炀帝本尊,则带着宇文述和杨义臣两位主力大将轻装前往辽东。

杨义臣是鲜卑人,父亲尉迟崇,后来被隋文帝赐姓杨。据史料记载,杨义臣曾经参加过隋朝对突厥,镇压汉王杨谅,以及隋炀帝西征吐谷浑的战争,是隋朝不可多得的且英勇善战的将军之一。

隋大业九年(613)四月二十七日,隋炀帝一行渡过辽水,逼近辽东城。

为了保险起见,隋炀帝采取了兵分四路的策略:

他率领骁果卫进攻和牵制辽东城。

宇文述和杨义臣带兵前往平壤。

左光禄大夫王仁恭出扶余道。

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水军从海上登陆,趁机谋夺平壤城。

隋炀帝二征高句丽,具体发兵多少,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肯定,和第一次相比,阵仗小了很多,也低调了很多。令人欣慰的是,隋炀帝二征高句丽带着明显的复仇心理,他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高句丽,一雪前耻。

辽东城外,隋炀帝下达了最重要的一道军令:此次征伐高句丽,诸位将领可以见机行事,不必受任何束缚。言外之意,单兵作战、孤军深入、屠城、斩尽杀绝,看你们的心情,朕只要最后的结果:让高元跪在朕的面前告罪。

这样一来,前线主帅的能力得到了完全释放。

为了拿下辽东城,隋炀帝发动了云梯攻城、挖掘地道、冲车破城等凶猛的攻城手段,并亲自坐镇监督。大军攻城的时候,隋炀帝特别关注了新募的骁果军将士,看着他们登上云梯,卖命冲杀,隋炀帝倍感欣慰。城破之后,隋炀帝下令嘉奖了骁果军,并提拔了一批作战勇猛的将士充当自己的亲兵。

与此同时,另外一路也传来了好消息:王仁恭带着属下出扶余道,在新城(今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境内)遭遇到高句丽的数万大军,王仁恭毫不示弱,只用了一千多人,便将对方打得不敢出门。

此次征伐高句丽,大隋占尽优势,拿下平壤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悲剧的是,老天爷却和这个悲剧的帝王开了一个致命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