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三年(282)的一天,京师洛阳大小卖纸张的商店突然人头攒动,人们争相购买书写用纸,纸张供不应求,店主抬高纸价后依然有人抢购。一些不明白原因的人很好奇,有人告诉他们,是因为有一篇叫作《三都赋》的文章写得太美了,人们抢着买纸是要抄写下来留存以备慢慢欣赏。

《三都赋》包括《吴都赋》《魏都赋》和《蜀都赋》,作者是左思。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是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的公族,当时有左、右公子之分,左思先祖这一支就用“左”为姓氏。左家世代研习儒学,他父亲左雍刚开始只是个小官,因为有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监察官)。左思年少时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和鼓琴,但都没有学好就半途而废了。

左雍对朋友说:“左思的悟性不如同龄时的我。”左思听到后很受刺激,愈发刻苦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此后他不但学有所成,而且还兼通阴阳五行之术。左思长相非常一般,甚至有些丑陋,且笨嘴笨舌,但与相貌恰恰相反,他的诗赋写得相当漂亮,辞藻华丽。他性情沉静,不喜欢出去交朋友,喜欢宅在家里。

后来他的妹妹左芬因为才华出众被司马炎选入宫中,于是全家跟着沾光,都迁到了京都洛阳。在此之前,左思已经用一年的时间撰写成了《齐都赋》,现在眼见洛阳繁华,他又突发灵感,想给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建业三都作赋。想法既成,他就到当时的文化名人著作郎张载(1)那里请教岷邛(qióng,古代泛指四川成都地区)的事,并详细记录。

左思前后构思十年。他非常用功,甚至在门庭间、篱笆上、厕所里都备了笔和纸,以备灵感一现,可以随时记录。他认为自己的知识面还不够宽,请求去做秘书郎,这个职位可以使他接触到大量关于三地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等方面的资料,司马炎欣然同意了。

他的《三都赋》写成以后,刚开始并不被人们重视,但左思认为他的这篇文章并不比汉赋大家班固、张衡(2)的逊色,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名气,才不被重视。他担心人们因人废言,埋没了他的好文章,就去拜访当时名气比较大的皇甫谧。皇甫谧看过左思的《三都赋》后,很是赞叹感慨,连连夸赞他的文章写得好,欣然提笔为他的赋作了总序。

之后又有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注释,学者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注释,并为之作序说:“纵观秦汉以来,作赋的人很多,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名望很高,排名在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高于立意。左思的《三都赋》和以上的比较,传辞会义,更加细密,不细读精研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中蕴含的旨意,不是博览群书的人不能通览文章的特别之处。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轻视当世之人的创作,不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可左思的这些文章我觉得很了不起,我愿意花时间为他作注。”张华看到《三都赋》后,也赞叹道:“左太冲是班固、张衡一流的人物。使读者读完后还感觉意犹未尽,时间长了更觉得回味悠长。”

从此以后,《三都赋》在文人雅士的圈子里流行起来,许多人写文章称赞《三都赋》,这样的文章太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经过诸多名人的肯定后,人们开始重视左思的《三都赋》,豪门显贵竞相传抄,引起洛阳纸张涨价,成语“洛阳纸贵”出自此。

当初陆机(3)到了洛阳,想写个《三都赋》,听说左思也在写,就拍着手笑起来,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一个匹夫,竟然要写《三都赋》,等他写成之后,我估计会用它来封盖酒瓮呢!”等到左思的《三都赋》写好流传开来,陆机看到后大为叹服,认为自己无法超过左思,于是就搁笔不写了。

除了赋,左思的诗也很有名气,尤以咏史题材最为著名。

(1) 张载,西晋文学家,与其弟张协、张亢并称“三张”。曾作《叙行赋》,记述自己入蜀时的所见所闻,是现存最早描写入蜀经过的赋。

(2) 汉赋四大家,包括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3) 陆机(261—303),东吴名将陆逊的孙子,陆抗的儿子,西晋时的名士,以文采著称,与弟弟陆云并称“二陆”。他的故事我们之后详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