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做事总喜欢讲道,写文章的时候,总喜欢文以载道。因此,中国古代很多历史书籍,不光写历史,还承担着教育功能。

对司马迁老爷子来说,如果写的文章没有教育意义,那还不如不写。

《史记》里经常出现“太史公曰”的一段话,那是司马迁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始评论主人公是好人还是坏人,做得正确与否,对大家有啥教育意义。

这和我们小学时候上思想品德课一样,老师讲完一个道德故事后,就会分析故事里的主人公具有什么优秀品德值得大家学习。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更像是把它当作德育教材来写。现在学校用的教材,都是根据教育部的课程标准编写的。司马迁编写《史记》时,也是有课程标准的,而课程标准的制定人就是孔子。

司马迁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首席弟子,儒家的优秀毕业生,他在编写《史记》时,选取史料的课程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意思是“以六艺这六本书,作为判断史实真实性的依据;以孔子的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司马迁在写《史记》里的赵世家时,他知晓《左传》虽然存在一些记载的错误,但是对于下宫之难的记载,还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但是史学大家司马迁,在下宫之难版本的选取上,放弃了可信度较高的《左传》版本,选择了可以拍成电视剧的赵国版本。因为赵国版本里面的人物有血有肉,爱憎分明,完全够得上儒家核心价值观里的“仁义”二字。

换作你是司马迁,手里有两个版本的“下宫之难”,一个里面尽是通奸、权谋、争权夺利;另一个里面都是积极向上、舍生取义的人物,为了传播正能量,你肯定也会选择后者。

故事虽然可能是假的,但是劝人向善,总归是好的。

讲到这里,赵氏孤儿的故事该结束了,但我还想提一下整个故事里最可怜的人——屠岸贾。

赵氏孤儿虽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但是也有人物原型的,屠岸贾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屠岸贾是一个平民出身的官员,他始终作为晋景公手里打击大贵族的工具,不用的时候又被当作擦屁股的纸,用完随手就扔了。屠岸贾的角色设定,完全符合真实历史中国君利用平民官员的惯用手法。

怎么知道屠岸贾是平民出身呢?

因为屠岸贾压根不是他的真名,而只是一个称呼,他是一个连姓氏名字都没留下的人。

“屠岸”是指专门宰杀牲畜的人;“贾”是指卑微的小吏,相当于现在机关里的外聘人员。“屠岸贾”的意思是,他原本是个屠夫,后来到政府当了一个小吏。

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被晋景公看中,一路平步青云当上了司寇一职。

幸运吗?

不幸运。

屠岸贾在国君眼中只是一个打击贵族的工具而已,因为他在晋国朝堂无门无派,在众多贵族的夹缝中求生存,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国君。所以屠岸贾这种人,只会对国君无比忠诚。

当晋景公打击赵氏时,屠岸贾一定充当马前卒,替晋景公干杀人的脏活。

屠岸贾替晋景公干的脏活越多,就越遭人恨。当哪天国君觉得屠岸贾没有用处时,也预示着他的死期到了。

《赵氏孤儿》故事的最后,一群贵族把屠岸贾家给屠了,很有可能是真实发生的。贵族们实在太恨一个平民出身的人进入朝堂,他们害怕自己手中的权力被平民夺走。

难道屠岸贾不知道这样很危险吗?也许他知道,但是对于平民出身的他来说,终究舍不得那一生的荣华富贵。

那时的春秋是个贵族社会,想进入国家政权体系里当官,最低也得是个“士”,平民几乎没有上升的通道。屠岸贾在春秋时代算是平民里的励志人物。

屠岸贾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知道国君拿他当工具使,但是他认了。都说富贵如浮云,但是平凡落魄却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没有执着过功名利禄,何谈“放下”二字。

搞定了权倾朝野四十年的赵氏家族之后,世家大族在晋景公面前都吓得瑟瑟发抖。国内太平后,晋景公收回手中的权力,将六军十二卿改为四军八卿,同时将目光转向南方的楚国,他不想再与楚国死缠烂打,他想走和平路线。

(1) 周天子划定的军队编制: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