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一个月后,听说清兵东撤了,尤其是四川忠州女帅秦良玉率军进京勤王,崇祯的心情才又好起来。

秦良玉危急关头勇赴国难的精神,与温体仁等人的卑劣行径相比,反差真是太大了,深有感触的崇祯,“忍不住”挥毫写了一首诗:

蜀锦征袍自剪成,

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不少奇男子,

谁肯沙场万里行?

这首诗,可不仅仅是对这位女中豪杰的颂扬,更有对世间那些“奇男子”的无情鞭挞。

不知温体仁等“奇男子”看了,有何感想?

趁心情不错,崇祯来了一次为期三个月的“春讲”(所谓“讲”,讲经的意思,明代的经筵有春讲、秋讲之分)。

春讲一结束,温体仁、周延儒等人,便再次催促皇上尽快结束袁崇焕一案——皇上啊皇上,案子再拖下去,就有损皇权的威严了。

既然这样,那就杀吧。

崇祯三年八月十七,比窦娥还冤的一代名将袁崇焕被千刀万剐,“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那么问题来了:温体仁与袁崇焕到底有何深仇大恨,非置他于死地不可?

其实他与袁崇焕没有一点个人恩怨,他也不是皇太极的奸细,他的目的,只不过想借此扫除他上升通道上的障碍,因为他知道,袁崇焕一旦被判有罪而被杀,那些与他关系密切,或者支持过他、为他说过话的大臣,都得连坐,而那些大臣,就是他心目中的障碍,只有把他们通通干掉,他的“晋用之路”才能通畅无阻。

他成功了,袁崇焕一案,众多受到牵连的官员结局都很惨,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其中包括支持过袁崇焕的宰辅钱龙锡和兵部尚书王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