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仗了,朱允炆才苦于无将可用,因为可用的将领,基本上都被他爷爷晚年杀得差不多了,无奈之下,只好赶鸭子上架,六十五岁的老将耿炳文,便担起了平叛重任。

这个担子太重,起码有两百斤,而这位老将,充其量能担五十斤,耿炳文和他的三十万人马,败得一塌糊涂。

耿炳文不行,朱允炆立即换人,这回换的是李景隆,拜其为大将军,并增兵至五十万。得知消息,朱棣高兴惨了,因为在他看来,这个所谓的名将之子,不过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绣花枕头,料定“赵括之失必然重演,燕军必胜”,并提出李景隆有五个“必败”:

一、为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必败;

二、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必败;

三、不量险易,深入趋利,必败;

四、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必败;

五、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必败。

李景隆好歹是名将李文忠之子,满怀信心地率军奔赴战场。当年十一月初五,两军会战于郑村坝(位于今北京东十公里处),李景隆丧师十多万,大量物资落入燕军之手。

李景隆打了败仗,退回德州去了。朱棣先是用反间计把辽东守将吴高弄下台,消除了东北方向的后顾之忧,然后决定打大同,目的是让政府军疲于奔命。

大同是代王封地,而且军事地位极其重要,李景隆必须救,不然朱棣弄不死他,朝廷也不会让他活。不料他的军队刚出紫荆关,朱棣又带兵返回北平去了,他带着军队在冰天雪地里不停地奔波了一个多月,最终白忙一场,兵力和装备都损失巨大,士气也跌到低谷。欲哭无泪的李景隆居然写信给朱棣请求暂停,咱们别打了,休息一下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