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朱元璋一样,朱升也是安徽(休宁)人。
早在元朝时期,老朱就高中进士,授池州路学正。虽然那时候他已经50岁了,但并不急于出仕,还想浪费一下青春,有关部门多次催他去上任,他都以各种理由拖拖拖,一直拖了两年才去,还老大不情愿。
原来他不喜欢从北方来的那些入侵者,认为他们是蛮夷,不配统治我华夏,他不想为他们服务。三年任职期满后,他便回家隐居去了。
那时已是元末,社会局面混乱不堪,到处是农民起义战争的硝烟,闻不惯硝烟味的朱升为了躲避兵灾,总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宅在家里著书立说。
他不想为元朝服务,却愿意帮朱元璋,是希望朱元璋能“帮”他赶走那些蛮夷,他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
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领大军出征浙东经过徽州,听手下大将邓愈说起朱升这个人很有才时,朱元璋便也学刘备三顾茅庐,亲自来到朱升隐居的石门,向他虚心求教。
与诸葛亮直到第三次才扭扭捏捏地答应出来为刘备工作不同的是,朱升一见到朱元璋,就被他“亲顾茅庐、礼贤下士”的精神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一口答应出来帮他。
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九字战略诞生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升的这九个字值多少钱呢?不知道。只知道朱元璋听了喜出望外,当时就差点给朱升跪下磕头,“命预帷幄密议”——马上给我准备帐篷,我要和这位先生密谈,谁也不许打搅。
从那天开始,“誓效智力以谋国,竭耿耿之丹衷”的朱升成为朱元璋最为倚重的谋臣。而朱元璋呢,正是靠了那“九字真言”,才打下了江山。
它就像黑暗中的指路明灯,为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朱元璋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如果没有这九个字,朱元璋也不知会走到什么岔路上去,可能一不留神踩着别人布下的地雷,轰的一声粉身碎骨;或者一脚踩空掉下悬崖;也可能像一只乱飞的无头苍蝇一样,飞着飞着就被鸟儿一口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