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七月十三日,燕王朱棣扛着一杆“清君侧”的大旗,率领大军攻破金川门,占领了南京城,靖难宣告成功。
新公司要成立了,原来的老板朱允炆跟江南皮革厂的黄鹤一样一去无音讯了,咋办?
跟着新老板朱棣干?这可是个造反派啊,跟着他,村里的小母鸡会怎么看,鸭会怎么看,大鹅会怎么看?以后还要不要在圈里混?
可要是不跟着朱棣干,老东家朱允炆都不知道跑哪去了,一家老小不要吃喝吗?
01
就在朱棣进入南京城的前一晚,有几个人正在深深地焦虑着,其中一个就是解缙。
解缙是明朝有名的大才子,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器重的一个人,十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受到老朱的亲自接见。在胡惟庸案发,老朱大开杀戒,遍地血雨腥风的时候,满朝文武都缩着脖子低着头装鸵鸟,是解缙气势汹汹地跟老朱说:你个当老板的整天没事老是折腾员工,以后谁还敢跟着你干?杀红了眼的朱元璋居然没有生气,并且还微微一笑接受了他的批评。
老朱识人是真有一套的,他明白地看出解缙是个人才,但是老朱也是有手段的。这么一个有才华青年他偏偏没有重用,而是在三年后将解缙赶回了老家,只撂下一句十年后再用。
解缙蒙了,灰溜溜地回到了老家,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他不明白老朱的心思,老朱却知道他是个人才,只是觉得他太过年轻气盛,锋芒毕露,想要让他回去沉淀沉淀脾气,打磨打磨性子。老朱不用他,是想把他留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
不到十年,老朱死了,在老家昏天黑地过了七年的解缙觉得机会来了。他赶紧给在朝廷中的朋友写信送礼,终于又重新回到了帝都,在翰林院当上了一个小官。
可是这才干了几年啊,朱棣造了反,皇帝又要换人做了。
现在怎么办呢?是舍弃这好不容易重新得来的一切,留下一个好名声,还是把脸皮扔掉投靠新主?解缙决定找自己的两个好朋友来商量一下,这两个朋友也是他的老乡,一个叫胡广,一个叫王艮。
解缙是第七名进士出身,在我们看来算是相当厉害了,因为这可是全国所有考生里的前十名了,可是与他两个老乡相比,解缙这个进士就显得有点不够看了。
胡广是状元,王艮是榜眼,两人还是同一届的。第三名探花郎叫李贯,也是王艮和胡广的老乡,不过这一天晚上解缙只叫来了王、胡二人,所以李贯并没有出现。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胡广的第一名其实本应该是王艮的。当初胡广和王艮在科举中都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走到了皇帝面试这一关,也就是殿试。在殿试中,王艮的功力更深厚一些,获得了第一名。真是可喜可贺!十年寒窗终于有了回报,锦绣前程正在向王艮招手,当然也有他身后的胡广。
然而,意外发生了。老板朱允炆一看王艮,心里很不爽,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王艮长得寒碜。于是老板大笔一挥,将本来是王艮的第一名改成了胡广。
可见,“看脸”这个事并不是现在才有啊。
以往,这几位曾经的举子会凑在一起回忆往昔、畅想未来,事到如今,树倒猢狲散,谁也没有心情再去吟风弄月玩文艺了,都在心里默默地思考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
02
他们心里具体是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但是最起码解缙和胡广的发言都表明了一个观点:誓与反贼朱棣不共戴天,就算是死也不跟造反派同流合污。
这话说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真让人动容,只有王艮什么都没说,他只是坐在那里默默地流泪。
这也难怪,当年堂堂正正的状元因为长相不好,头衔就被老板一句话给了别人,王艮的心里不可能不对朱允炆有怨恨。
这一晚上的聚会是在胡广和王艮的邻居吴溥家中举行的,三个人结束聚会之后,在隔壁屋里的吴溥儿子钦佩地对自己的父亲说:“胡叔能死,是大佳事。”能够舍生取义以死殉国,真叫人佩服。
吴溥微微一笑,摸了摸儿子的头:儿啊,太天真啦,如果这三个人真的有人会殉国的话,那一定是你王艮叔叔。
吴溥的儿子很不服气,刚想跟父亲理论一下,就听隔壁胡广的家里传来一句吆喝:外面乱得很,到处都是人,你们把门看好啊,别让谁钻进来把咱家猪给偷跑了!
外喧甚,谨视豚。
这声音不是别人,正是胡广。吴溥回头看了一眼儿子,面色沉重地说:想想看,到了这个时候还在关心着一头猪,他会去以死殉国?笑话!
两个人正在沉默,那边王艮的家里传来了哭声,原来王艮已经喝下毒酒,死了。
03
没有人知道,其实在朱棣即将要攻破南京城的时候,王艮就已经给妻子儿女留下了遗言:我的老板是朱允炆,是朱允炆给我发工资的,拿了人家的钱,就要对人家负责任,现在公司破产倒闭了,老板也找不到了,我也不打算活了。
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无不可复生矣。
王艮用他的死表示了他对造反者朱棣的蔑视:你可以用武力夺取你想得到的,但是你不可能得到正义之士的心,我用死来告诉你,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正气。
而曾经红光满面、慷慨激昂演讲的另外两个人呢?
大才子解缙回家之后没有片刻耽误,连夜收拾了东西到城外投靠了朱棣,跑得比兔子还快。史书中说“缙驰谒”,这个“驰”字用得可谓是非常传神。
另一个夸下海口说要殉国的胡广,则在第二天也干脆地投了降。不过胡广还是比解缙稍微硬气一点儿,毕竟是朱棣派人来喊他的,只是一喊就去了。
召至,叩头谢。
不知道他们得意扬扬地站在朱棣面前的时候,可曾想起过昨晚在王艮面前信誓旦旦讲的那些话?
03
顺便再提一下刚才说过的探花李贯。
李贯也投降了,这都可以理解,毕竟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得来的功名,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得想想自己的老婆孩子。
但是这个李贯实在不太会办事。
朱棣的新公司组建成立,在一次上班的时候,朱棣翻出了以前朱允炆的一些文件,很多都是当时的老员工(现在重新投靠了朱棣)写给朱允炆的,内容大同小异:强烈要求将朱棣的小公司封杀了,因为他想要造反,自立门户。
朱棣开玩笑地问:说说吧,都有谁写过这样的东西?没人敢吭声,因为差不多在场的所有人都写过,但是他们不知道,其实朱棣只是想开个玩笑,用意也不过是要敲打他们一下——你们以前做的那些破事我都知道,以后老实点,咱们还能一起愉快地玩耍。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时候李贯说话了:我没写过,我从来没写过!语气甚是傲娇,说着还斜眼睥睨了一下周围那些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的同事。
李贯自觉是个聪明人,他深信自己的这份聪明会给自己带来回报。
当然了,回报肯定是有的——老板朱棣走到他跟前,“啪”的一声把所有的文件摔在他的脸上:你觉得骄傲是吧?你还要不要点脸?作为前公司曾经的员工,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不想办法替老板出主意渡过难关,光领工资不干事,你怎么还有脸说出来?来人,把他给我拖下去弄死!
04
解缙在投靠新公司之后确实也被老板朱棣重用,负责修撰了《永乐大典》,然而骨子里喜欢投机的大才子却在自己不该过问的政治事件上犯了错误,被关进了大牢。
最终朱棣还是没能放过他。偶然一次,朱棣看到了监狱服刑人员的名单里居然有解缙的名字,他并没有大发善心将《永乐大典》的主编释放,而是说了一句看似莫名其妙的话:“缙犹在耶?”
这个解缙还在啊?
善解人意的锦衣卫纪纲明白了朱棣的意思——怎么他还没死?于是锦衣卫回到监狱,请解缙美美地喝了一顿大酒,把解缙灌得酩酊大醉,然后把他埋在雪堆里,活活冻死了。
气节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平常没事的时候,谁都可以把它挂在嘴边,不时拿出来炫耀一下,然而这不是真正的气节。
真正的气节是在关乎自己身家性命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的,也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把气节演绎得惊天动地。
比如王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