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隋炀帝再一次回到江都,总有些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沉重感。每逢夜深人静的时候,隋炀帝的内心都会发出灵魂拷问:大隋帝国正在没落,江都的臣子,南方的士子都还认他这个皇帝吗?面对这些问题,隋炀帝很没有底气。
隋炀帝想了想,以后就要在扬州生活了,如果朝臣心怀叵测,晚年生活可能会很悲惨。为了考验朝臣对他的忠诚度,隋炀帝暗中命人组织了一场扬州官场的“摸底考试”,题目就是如何向皇帝表忠心。
古往今来,官员的基本素质就是揣摩上意,大表衷心,这个题目不难。
如果官员靠谱点儿,可以找几块会发光的石头,或者会飞的公鸡,以此来证明老天爷很满意皇帝的文治武功,因此降下了祥瑞。如果官员不靠谱嘛,可以编撰神龙盘绕在某某山上,或者凤凰降临到梧桐树上。这种故事听起来虽然很假,可谁都不会去故意戳破,只要皇帝高兴就可以。
然而这一次,朝廷的某些大佬似乎提前泄露了考试题目:比谁送的礼物多,谁送的礼物稀奇珍贵!地方官员蒙了,没想到中央的官老爷们品位如此低级。送礼物?朝廷的颜面何存?
对地方官员来说,这样的考试到底算是考验,还是变相的发福利?
据史料记载,这是小道消息,究竟是不是隋炀帝的意思,谁也不知道。话又说回来,如果别的官员都选择送珍宝,你却不送,那你的过错就大了。所以,礼物还是得送,过场还是得走,否则你会吃不了兜着走。
官员们表示,送礼物没问题,不过要他们把自己家的宝贝拿出来孝敬皇帝,那还不如直接杀了他们。再者说,做过官的都有觉悟,借着孝敬上峰的名义,搜刮百姓的财富才是正确的做官姿势。
当时,江都大部分官员都以孝敬皇帝为由,在城中搜刮百姓的财物,抢夺民间的奇珍异宝。一夜之间,扬州城的财富都到了官员的手中,这批金银珠宝除了孝敬隋炀帝,大部分都流进了官员自己的腰包。
抢钱没问题,老百姓的钱就是为官府抢劫量身定做的。问题是,朝廷就不能有节奏,有节操的抢嘛,俗话说得好,杀猪也得等膘肥啊。
天下人都知道,朝廷征伐高句丽的时候,从江南征调了不少民夫和粮食,老百姓的日子本来就很难过。后来,杜伏威、李子通这些黑恶势力又洗劫过一轮,朝廷来了后挖地三尺,百姓家中的存粮、布帛、珠宝等物品被抢夺一空。
曾经繁华无比的江南,哀鸿遍野,寸草不生。
百姓们开始争抢树皮而食,吃光了树皮,就把树干、植物枯干捣碎了就水而喝,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吃观音土。问题是,老百姓只靠这些东西维持生命,撑不了多久啊,还是得食用一点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有什么呢?
那就是人吃人,易子而食。
朝廷没粮食吗?有!而且还不少。
问题是,官府储备的叫皇粮,是皇帝的私人财产,没有皇帝的允许,地方官员私自放粮就是谋反之罪。更何况,地方官员的定位就是血吸虫,以自私和残暴著称,这样的物种,怎么可能冒着杀头的风险去为百姓请命?
客观地说,隋炀帝前往江都之时,确实已经心灰意冷,如此杀鸡取卵般的恶行,和他登基前十年的执政理念大相径庭。在隋炀帝的配合下,地方官员将老百姓彻底推向了反叛的边缘。老百姓得不到官府的救援,便只好铤而走险,组织武装力量抢夺官仓,说白了,真正的老百姓也想着造反了。
就我个人来看,即便到了此时,隋炀帝仍旧有翻盘的机会。
想当年,汉武帝刘彻动用数十万大军北征,将匈奴人在大草原上赶得鸡飞狗跳,却始终无法夺得最后的胜利,以至于国库最后没有隔夜之粮,老百姓怨声载道。可汉武帝下了一道不痛不痒的罪己诏,老百姓便悄无声息的原谅了他,此后历经汉昭帝刘弗陵和汉宣帝刘询两代帝王的休养生息,大汉再次恢复元气。
隋末天下大乱,和以往任何朝代都不一样,隋朝不缺钱粮,社会矛盾也没那么突出,许多百姓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反对皇帝。如果隋炀帝可以下一道罪己诏,至少可以缓和老百姓反抗的情绪,为平叛争取更多的时间。
遗憾的是,从隋大业七年(611)到武德元年(618),隋炀帝没有下过一道罪己诏,没有任何讨好百姓的诏书,可以说是毫无作为,任由民间的矛盾无限积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隋炀帝有尚武精神,而且自视过高。
隋炀帝一生都在征战沙场,做晋王的时候,主持了灭陈战争,做皇帝之后,巡游江都、北巡突厥、灭吐谷浑、灭伊吾、镇压西突厥,南灭琉球、打通东南亚、东征高句丽。说白了,隋炀帝的骨子里就是不服输的尚武精神。
隋炀帝的一道圣旨,就可以让万国来朝,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面对不专业的土匪起义,他又怎么会用罪己诏去取悦百姓,向他们妥协?当时,苏威曾经给他提过下罪己诏的建议,希望以此来安抚流民,可隋炀帝听完之后顿觉颜面大失,暴怒不已,自此以后,再也没人敢提这个话头。
这就是隋炀帝的个性,藐视一切,个性刚强,让人又爱又恨。
隋炀帝一朝出了不少名臣,比如苏威、宇文述、裴矩、裴蕴、虞世基等人,然而他们在隋炀帝的光环下,显得有点儿黯淡无光。尤其是到了统治后期,隋炀帝越发听不进谏言,身边的臣子要么离他而去,要么从忠臣变成佞臣,以此明哲保身。还有谁留在身边?王世充、虞世基、封德彝……
拿虞世基来说,性格沉稳,博学多才,隋炀帝认定他能够办成大事,因此将他和苏威、宇文述、裴矩、裴蕴等人引为心腹臣僚,日夜与他们商议军国大事。
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的时候,虞世基奋不顾身地上奏,声称各地盗匪猖獗,希望皇帝能够派重兵镇守洛口仓,以防万一。
隋炀帝却如此回答:“爱卿还是太书生气了,就这点乱子你就怕了?”
虞世基后来屡次上奏,隋炀帝都选择了无视。
在江都的那段日子,隋炀帝完全听不进谏言,虞世基很识时务,认为隋炀帝的性格绝无改变的可能,再想到张衡、高颎等重臣的先例,虞世基决定:还是做佞臣吧。自此以后,虞世基在隋炀帝面前绝口不提起义的事情。
在几个重臣当中,隋炀帝最喜欢的就是虞世基,看到虞世基选择和他保持一致,隋炀帝便将中枢大权交给了他。当时,地方官府将战况上奏朝廷,可虞世基为了讨好皇帝,竟然拦下了绝大部分,以至于隋炀帝变成聋人盲人。
不得不说,局势的失控,根源在于隋炀帝本人,没有他的刚愎自用,朝臣不会和他离心离德,没有他的拼死不服输,百姓也不会彻底弃他而去。至于大隋的国运,虽然还是会颓败下去,可也并非没有翻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