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业九年(613)七月,也就是杨玄感起兵之后,余杭人刘元进宣布造反。
据史料记载,刘元进喜欢行侠仗义,颇有游侠风范,在村里的风评极好。不过,他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的手臂,垂手过膝,颇有皇叔刘备的风范。每逢夜深人静之时,刘元进便喜欢顾影自怜,崇拜自己的天赋异禀,希望老天爷能够让他早日飞黄腾达。遗憾的是,刘元进实在找不到发家致富的办法。
朝廷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山东和河北相继爆发起义,刘元进似乎没有想到这是干大事的机遇,因此错过了这波创业小**。这不,朝廷二征高句丽,杨玄感刚刚起兵,刘元进就以反对朝廷征调民夫为由,煽动老乡造反了。自古以来,有人带头造反,必定会有人跟风相随,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隋大业九年(613)八月初二,杨玄感兵败身死的前夕,朱燮和管崇二人在江南聚众闹事,他们带着一帮土匪抢劫附近的小老百姓和商旅,也搞出了不小的动静。
这两人是何方神圣,居然敢扯旗造反?
朱燮,籍贯吴郡,背景不详,只知道在吴郡做道士,专门研读兵书和历史,学术水平还算过关,是老乡眼中的专家,膝下有几十个学生。
杨玄感起兵之后,朱燮按捺不住了,他觉得自己满腹才华,不能就这样被埋没,于是自己给自己还俗,带着一部分学生宣布造反。由于朱燮有点江湖地位,起兵之后,附近的土匪和盗贼纷纷前去投奔,转眼之前就形成了气候。
管崇,籍贯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长得风流倜傥,身材高大威武,很有男人味儿。平日里,管崇自命不凡,逢人就说他有王侯将相的风骨,晋陵的土匪盗贼和无业游民唯恐错过这个“天赋异禀”的奇人,纷纷找他表忠心,聚集在他的旗下。朱燮起事之后,管崇立马就在晋陵起兵,过程毫不拖沓。
如果是在清朝,江南是朝廷赋税重地,一等一的重要,可是在隋朝,江南的地位其实有些尴尬,因为它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总而言之,江南的发展,大致是从长江中游到长江下游的过程。
秦朝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是历代政权最喜欢的区域,长江中游有一个楚国,地盘虽大,可是在北方大哥的眼里,他们依旧是蛮荒之地。
有人可能会问了,不是还有吴和越吗,而且地盘还很大。
确实是这样,不过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相当一部分地盘都被泡在海里,大家只能以捕鱼为生,搞搞食盐,日子过得苦哈哈的,中原统治者压根就对他们不感兴趣,除了镇压造反,真的懒得去征服。
那个时候,除了长江中游的楚国雄起之外,长江下游既不属于政治中心,也不属于经济中心,完全属于王化之外的地方。
司马迁就曾经说过: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褥。意思就是,长江中下游的百姓几乎是以捕鱼捕猎为生,处于原始的阶段,只有少数地方开始出现了水田(大部分都在楚国)。
三国时期,吴国在南京建都,南京的经济和政治稍微有了点起色。不过,周边的扬州、镇江等地,还是很落后,不堪入目。
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央皇权的影响力减弱,门阀贵族强势崛起,这帮大老爷们为了壮大自己家族的势力,开始大肆圈地,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最后一直圈到长江下游,将门下的佃客、部曲和奴婢都迁徙到了南方。
西晋爆发永嘉之乱,将近九十万人迁徙到长江和淮河流域。这帮人带着先进的生产工具,将北方的农耕文明彻底转移到了南方,促进了江南的进一步雄起。最先富起来的是南京、扬州、镇江和常州,尤其是南朝的时候,几个政权都在南京建都,在他们的努力下,土地、水利灌溉等优势被发挥到淋漓尽致,大有超越北方的趋势。至于苏州、无锡乃至浙江等地,直到唐朝后期才兴盛起来(安史之乱后,一百万人南下,这才带动浙江发展起来)。
因此,隋朝江南的经济确实有些起色,人口也开始增多,可也并非富得流油,人人称羡的江南。隋炀帝真正在意的,其实是他的扬州城。当时,南京城被毁,扬州成为最富有的地方,更是隋炀帝的龙兴之地,是皇权的象征,从战略上考虑,这个据点必须要守住。
他命虎牙郎将赵六儿率领一万精兵驻屯在扬子江附近,并将大军分为五营,防御江南的起义者渡江北上。朝廷的意思很明白,以防御为主,进攻为辅,只要这帮人不继续闹事,不给隋炀帝制造太大的麻烦,惩罚什么的都好说。
不过,造反分子并不这么想啊,他们先入为主,认定隋炀帝既然派兵,一定是以消灭他们为宗旨。索性是打,不如先动手吧。当时,朱燮的大本营在苏州,躲在管崇的身后,又有长江天险,压根就没有什么危机感。冲锋陷阵的事,自然由拥有王侯将相风骨的管崇去办。
据史料记载,管崇派大将陆(左岂右页)(yǐ)横渡长江,趁着夜色的掩护发动了突袭,攻破了官军两座营帐,缴获了不少武器和粮食,自此声威大震,拥兵十余万人。
管崇虽然打了胜仗,却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成了出头鸟。这要是惹怒了隋炀帝,国家机器第一个要干的岂不是他?
自命不凡无所谓,天赋异禀无所谓,吹牛皮也无所谓。问题是,真刀真枪地干,确实干不过正规军啊。还是得找个靠山,大家抱团取暖。
当时,在江南的造反圈子里,刘元进、管崇和朱燮是最出名的。
朱燮和管崇一样,纯粹是**造反,没口号、没武器、没人才,当初造反的那份勇气也在真刀真枪、生死存亡的面前彻底软弱了下去。二人经常私下聚会,商议未来的出路。就在此时,刘元进从杭州过来了,打的口号非常响亮,想要渡过长江,和朝廷掰掰手腕。
说起刘元进,大家还是挺认可的,一来他是第一个宣布造反的,敢和朝廷对着干,不服软。二来嘛,刘元进手下兵多将广,更兼粮草和武器齐备,绝对是江南造反圈内的狠角色。还是那句话,对待狠角色必须拿出尊敬的姿态。
于是,朱燮和管崇找到了刘元进,声称他们只不过是小打小闹,江南地区的造反运动还是得靠刘元进,二人甘愿依附他,跟着他混江湖。
得了这两支生力军,刘元进自然是满心欢喜。如今,三大好汉齐聚一堂,是不是得整点什么仪式纪念一下?杀牛宰羊,狠狠地喝一顿?
感觉格调有点低,和如今吃饭唱歌一样,越来越不受欢迎了。
焚香祭祀,结拜为异姓兄弟?
没什么毛病,可还是差点意思。
要不咱们也紧跟着潮流,称个帝?
一拍即合,哥几个都是这样想的。
就这样,刘元进在吴郡登基称帝,组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朝廷,并进封管崇和朱燮为左、右尚书仆射,搞起了荣辱与共的生死同盟。不得不说,政权就是一个利益交织的共同体,各怀鬼胎不要紧,天各一方不要紧,只要你有单打独斗完成不了的愿望,都可以通过它去实现。
当时的江南,造反的不止他们三个,称帝的也不止刘元进一人,但是论造反实力,招牌含金量,刘元进可谓独树一帜。因此,其他的人马纷纷前来投诚,大有和大隋王朝痛痛快快干一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