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征战沙场的时候,杨广便居住在扬州。江南的山水养人,烟雨之中更带着几分灵气,江南的美女,更让人流连忘返。杨广自从来到了扬州,就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战役过后,杨广便留在了扬州,而且一住就是十年时间。只有逢年过节,或者父皇召见的时候,杨广才能返回长安城。即便如此,杨坚也不让他在长安城多待片刻,时间一到,立马滚回扬州。
从隋开皇元年(581)开始,一直到隋开皇二十年(600)左右,总共二十年的时间,杨广几乎都待在外地,很少有机会回长安城,更没有机会在老爹和老妈面前表现自己。至于谋害太子杨勇的阴谋论,更是无稽之谈。
某些史书将杨广刻画成城府极深,阴险狡诈,手段卑劣的形象,认定他从一开始就觊觎皇太子之位,为了上位,一步步构陷大哥,不管是时间逻辑,还是空间逻辑,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杨勇的倒台,另有其他的原因。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最早提及杨坚想要废黜杨勇的说法,是在隋开皇十九年(599)六月,当时的记录是这样的: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志,从容谓颎曰:“有神告晋王妃,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上默然而止。独孤后知颎不可夺,阴欲去之。
这一段话,信息量可是非常大啊。
第一,隋开皇十九年(599)六月前后,老爹和老妈都对杨勇产生了严重的不满。
第二,独孤皇后不仅想扳倒杨勇,还想铲除重臣高颎。
第三,有人告密,说晋王妃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老公可能会做皇帝。
关于第三条,可信度实在不是高啊。想想看,晋王妃做梦是可能的,梦到杨广做皇帝也是可能的,问题是,杨坚还在做皇帝呢,说自己的老公会拥有天下,岂不是大逆不道?自找死路?
关于杨勇倒台的历史,其实只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杨勇到底干了什么事儿,竟然遭到父母的嫌弃?
杨广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皇位有了觊觎之心?
杨勇倒台的过程中,杨广都干了些什么事儿?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杨勇是个容貌俊美的帅哥,虽然颜值比不上潘安,可是放到现在,也算是流量小生的水准。同时,杨勇还是个好学的人,尤其擅长辞赋之道。朋友圈的人,基本上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比如姚察、明克让。性格嘛,宽厚温和,为人率真,从不矫揉造作。
一句话,杨勇是集才华、颜值、好性格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隋开皇元年(581)二月,杨勇被立为大隋皇太子,完成了身份的蜕变。
杨坚是个勤政的皇帝,自然不允许杨勇耗费光阴,无端堕落。老爹发话了,你是太子,得帮父皇分忧啊。比如,旁听帝国的高层决策会议,只要你有兴趣,完全可以参与讨论,或者独自处理一些人命大案。
有一次,杨坚带着朝臣们开会,说是山东的流民太多,想把他们都迁徙到北部边境。所谓的流民其实是无家可归的人,以及不服王化的土匪。杨坚的意思,很可能想把他们迁出去,免得他们祸害中原。
杨勇是个老好人,听说百姓要吃苦,感觉于心不忍,于是上奏道:
陛下,前朝以来,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才做起了土匪的勾当。如果把他们迁徙出关,大家必定舍不得家乡啊。更何况,突厥人时常侵犯边关,边境现在也不太安宁,这帮人去了之后,会给守军造成很大的压力。儿臣相信,只要陛下给他们时间,他们一定会落地生根,做朝廷的良民。
这一番言论说得合情合理,杨坚非常欣慰,当即表示赞同。
有了老爹的鼓励,杨勇的参与感更加强烈,屡次针对朝廷政务发表言论,还都得到了杨坚的认可(是后时政不便,多所损益,上每纳之)。
准确地说,杨坚对儿子的能力和品行都挺满意,按照这种节奏发展,毫无疑问,杨勇就是大隋帝国最合适的接班人。遗憾的是,杨勇虽然有数不清的优点,却还有一条要他命的缺点:大大咧咧,做事情随心所欲,从不考虑后果,很容易撞到枪口上。说白了,杨勇就是个缺心眼儿的人。
当时,杨勇久居长安,犹如困在牢笼的小鸟,很少见到外面的世界。再看看几个老弟,经常披挂出征,而且每次都是得胜还朝,每逢此时,老爹又是封官,又是赏赐钱财,还会给予口头表扬。
钱财,他不在乎,官职,他也不在乎。可是,他很羡慕大将军威风凛凛,顾盼风流的形象啊。
有一次,杨勇突发奇想,也想过一过大将军的瘾,于是吩咐下人给他找一副大将军的专用铠甲。下人们也不傻,寻常的铠甲自然是拿不出手的,为了讨好老板,下人们翻箱倒柜,最终找出了一件蜀地制作的精美铠甲。
杨勇试了试衣服,非常满意。那种感觉很像后世的美女选中了心仪的衣服,想要在情人面前炫耀的心情。走走走,进宫,找父皇去。
父子见面,气氛自然很轻松。
杨勇先来了一顿恭维,把老爹搞得不知所措,随后眼巴巴地望着杨坚,眼神中都是“父皇,你快夸我,快夸我呀”的期盼。
杨坚这才仔细端详他的铠甲。许久之后,杨坚蹦出了一句话:“太子,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皇帝因为奢侈而长久的,你身为大隋的太子,未来是要继承朕的江山的,应该以节俭为先啊!”
杨勇听闻之后,满脸的笑意顿时**然无存,痴萌地望着杨坚。
杨坚是个平凡的父亲,面对儿子,大概也是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于是找了个台阶,劝慰道:“太子啊,朕虽然做了皇帝,可还是留着过去的破烂衣服,就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骄奢**逸。这样吧,朕给你一把旧时佩带的刀,一盒过去吃过的腌菜,如果你还能记得过去的事,应该可以明白朕的心意。”
老爹的意思很明显,劝杨勇把这件精美的铠甲毁掉,至少在面子上保持勤俭朴实的家风,让人挑不出毛病。遗憾的是,杨勇完全没想到这一茬,接过父皇赏赐的佩刀后,径直离开了皇宫,至于铠甲之事,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
杨坚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太子宫有任何动静。于是,杨坚的情绪开始波动了,堂堂的大隋太子,难道情商这么低?是老爹的话没说清楚,还是听懂了,却故意让老爹难堪?
客观地说,杨勇确实没有处理好此事。说白了,不管是真心改过,还是敷衍老爹,都得把自己的姿态给摆出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勤俭节约真的是杨坚的作风吗?凡是杨坚坚持的东西,杨勇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地讨好他?只能说,杨坚是个会制定双重标准的人,在杨坚的眼里,凡是自己觉得要花钱的地方,他就会肆无忌惮地花。
隋开皇十三年(593),杨坚巡游到岐州(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看上了麟游镇的青山和秀水,于是大手一挥:杨素,就在这里起一座避暑离宫吧。
接下来的两年,杨素担任项目总监,宇文恺担任总工程师,封德彝负责后勤保障,朝廷花钱无数,征调数万人修建了一座全新的宫殿:仁寿宫。
历史证明,仁寿宫没有任何政治意义,纯属杨坚的偶然作品。所谓的仁寿宫,究竟是勤俭节约,还是土豪做派?
客观地说,杨坚的节约,都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吃饭,非得吃粗茶淡饭。比如穿衣,非得穿个地摊货,还鼓励臣子穿打过补丁的朝服。
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富强并不是靠皇帝的节俭省出来的。如果是这样,只需要推行“无为而治,埋头存钱”的国策就行了,可翻遍中国的史书,竟然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是这样做的。事实上,修造宫殿、发动战争、臣子的赏赐,以及君臣的礼仪形象,朝廷的门面,都要靠钱去摆平,而且这些钱值得去花。说白了,有些工作你没有做到位,就得靠儿子和孙子去做。
遗憾的是,杨坚为了显示自己的勤俭作风,不惜一切代价,秦王杨俊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隋开皇十年(590),秦王杨俊因为征伐陈朝有功,接替杨广做了并州总管。在并州任上,杨俊花钱为自己修建了几座宫殿,配置可能有些豪华。在杨俊看来,王爷住宫殿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儿。在并州的臣子看来,银行是他家开的,确实不是什么大事儿。因此,长安方面根本就不知道杨俊在并州搞过土木工程。
不巧的是,杨俊是个标准的色胚,却没能管理好后宫的女人。据说,正妃崔氏嫉恨杨俊在外面拈花惹草,于是蓄意报复,在杨俊吃的瓜中投了毒。
皇子中毒,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儿。杨坚紧急传旨,命秦王杨俊回长安休养,并处死了下毒的崔氏。谁料想,有人竟然揣摩上意,在此时将杨俊修建宫殿的事情抖了出来!事关自己的原则,杨坚必须捍卫:诏令天下,免除秦王杨俊所有的官职,从今以后,就以王爵的身份留在长安城闭门思过吧。
消息一出,举朝哗然。
大臣的态度很一致:皇上,您的处理办法有点过火了。
左武卫将军刘升谏:“秦王为朝廷立下了大功,眼下只不过多花了一点钱,并没有其他的过错,剥夺官职的惩罚有些严重。”
杨坚态度很强硬:“朝廷的法度不可违背!”
杨素:“秦王的过错,确实不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请陛下详细斟酌。”
杨坚咆哮道:“朕是他们的父皇,更是天下人的君父。按照你的意思,难道还要给朕的儿子们单独制定法律不成?”
古话说得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意思是,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都要被治罪。话又说回来,王子犯法,难道就应该罪加一等?
大臣的态度已经证明,在杨俊的处理上,杨坚确实量刑过重。
杨坚的一句话,就让杨俊在长安城待了十年之久。这期间,杨坚一直没有松口。杨俊实在是想不通啊,自己只不过修了几处豪华宫殿,过了几天奢华生活,竟然遭到老爹的斥责,还被囚禁在长安城,这算什么事儿啊?难道要和大哥一样,专心朝政,为自己赢个“三贤王”的美名?
人呢,一旦想不通就很容易得抑郁症。
隋开皇二十年(600)五月,秦王府传出消息,杨俊的病情加重,以至卧病不起。可怜的杨俊,此时才29岁,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临死之前,杨俊想了很多。荣华富贵都是虚空,江山社稷也是虚空,只有父子人伦才是王道。想通了这一切,杨俊主动写了一道奏折,想要重温父子之间的感情。
谁曾想,令杨俊震惊的事情发生了: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年,老爹居然还没有忘记这茬儿,他非但没有关心杨俊的病情,反而将陈年旧事再次翻了出来。
当时,传旨的宦官是这样说的:朕辛苦了一生,这才换来了君临天下,朕制定典章制度去约束臣民,你身为朕的儿子,不带头去遵守,反而去破坏它,朕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你。
杨俊听完圣旨之后惊惧不已,病情日渐沉重。隋开皇二十年(600)六月二十日,秦王杨俊在长安城去世。杨坚闻讯后,干哭了几声。
文武大臣翘首以盼,等待杨坚的进一步指示。
没过多久,旨意出来了:凡是秦王用过的奢侈物品,悉数焚毁。臣僚们集体晕厥,秦王殿下,你到底是不是皇上亲生的娃啊?
当爹的不给力,臣子的工作还是得做到位啊。于是,秦王府的官员奏请给杨俊立碑。奏折刚递上去,杨坚就驳了回来:想要追求名声,一卷史书就够了,何必用碑呢?如果子孙们守不住家业,恐怕石碑都会变成别人家的镇石吧。
如果是在现代,杨坚绝对是破坏气氛的吐槽大王。
事情还没完呢,杨俊还有杨浩、杨湛两个儿子,咋处理啊?
杨浩,正妃崔氏之子。说白了,文武百官很同情杨俊的遭遇,因此愿意在不同场合帮他说话,可对杨浩就没这份心情了。总而言之,杨浩是崔氏的儿子,而崔氏是埋葬秦王殿下的罪魁祸首,对待他的后裔,实在是慷慨不起来。最重要的一点,皇上的心寒如玄铁,咱几个完全融化不了啊。
直到此时,官员们开始讨好杨坚,上书声称:“秦王的两个妃子都犯了错,按照朝廷的制度,他们的儿子根本就没有资格继承王位。”
看到臣子们已经上道,杨坚颇为得意:你们说得好啊。
一代皇子,没有参与政治斗争,没有忤逆皇帝,只因多花了一点钱财,竟然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真是可悲可叹啊。
客观地说,杨坚打着为江山社稷着想的名义,用勤俭节约、拒绝奢侈绑架了所有朝臣和皇子。只要是他不满意的,不管亲疏对错一律严惩,从不给改过自新的机会,就连自己的孙子也不放过,几乎是毫无人情味可言。就冲这一点,杨坚比不上历史上绝大部分的君王。
杨坚骨子里的狭隘和自私,让人觉得可怕,更让人感到莫名的压抑。
可是,杨坚真的是勤俭节约之人吗?为了刻意塑造圣君形象,不惜焚毁杨俊的奢侈用品,这难道不是浪费?如果杨坚真的爱民如子,为何不将这笔财富拿出来救济衣食无周的流民?
想想看,秦王杨俊只不过是个毫无政治理想的王爷,杨坚便对他如此苛责,更何况大隋帝国的储君,未来要承继杨氏家业的杨勇。
遗憾的是,杨坚却自我感觉良好。据史料记载,他曾经在大臣的面前吹过牛皮,说过去的帝王妃子太多,皇子并非同一个生母,所以会有矛盾。不像咱们大隋,五个儿子都是朕和独孤皇后的,亲兄弟之间自然不会有内斗。
杨坚是个有福气的皇帝,五个儿子,个个都模样俊俏,才华横溢,更兼为人宽厚,心地善良。在大哥杨勇做太子的二十年时间里,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兄弟内斗和太子之争的官方记录。皇子之间没有抱团内斗,却不幸有个多疑、善变、猜忌、刻薄的父皇。隋朝,究竟因谁而哀?
在隋朝,冬至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堪比后世的春节。这一天,朝廷会给全国百姓放假,晚辈嘛,可以抽空看望一下长辈,下官也可以去拜会领导。
有一年冬至,文武百官就跟说好了似的,成群结队地前往太子宫给杨勇送祝福,群情之热烈,令人难以相信。
在杨勇的眼里,自己是太子爷,地位摆在这儿,臣子来拜见是应该的。再者说,自己广结善缘,堪称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乖宝宝。最重要的是,老爹宠幸他,别人主动巴结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就在当天,杨勇拿出了主人翁的姿态,先是在大门口摆上了礼乐阵仗,敲锣打鼓,把节日气氛给造了起来,随后堂而皇之地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拜。面对百官的恭维,杨勇扬扬得意,踌躇满志,完事之后,杨勇便将他们引到太子宫内豪饮一顿,以示庆祝。
很快,这件事就在长安城传开了。
杨坚得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儿。这帮大臣朝拜他的时候,也没这么带劲啊,怎么到了太子的面前就换了一副奴颜婢膝的讨好面孔呢?难道自己还比不上太子?难道想提前找太子要个好前程?
杨坚一个人在宫中纠结,感到非常痛苦,以至于无法忍受,最后实在忍耐不了,就找来了主管礼仪和宗庙祭祀的太常少卿辛亶。
杨坚愁眉不展:“爱卿啊,你说百官都去太子府朝拜,究竟是什么意思?”
话音刚落,辛亶就察觉到了危机,他思考许久,慢悠悠地说道:“陛下,今天是冬至,百官去看望太子,并不是朝拜,而是祝贺啊。”
朝拜,有俯首称臣的意思。
祝贺,则是普通的人际往来,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辛亶虽然极力为太子辩解,可仍然消除不了杨坚的疑心。
杨坚语气寒冷:“哼!如果是祝贺,应该是三五个人,大家稀稀拉拉地前往太子府,为何文武百官能如此整齐呢?”
言外之意,这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朝拜行动。
辛亶无言。
杨坚继续说道:“这也就算了,你瞧瞧太子,为何要在大门口奏乐来迎接百官呢?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有如此高的威望?”
话说到这里,辛亶彻底蒙了,不知道如何接话了。
杨坚:“传旨下去,皇太子虽然是国之储君,可毕竟是臣子,朝堂的礼法不可废。官员们可以在冬至节日来京朝贺,进献自己辖地的特产,但是另外给皇太子上贡就不符合制度了,应该全部停止。”
史料记载:至此恩宠始衰,渐生疑阻。
可怜的杨勇,如果他性格谨慎,把前去祝贺的官员们挡在门外,或者带着他们给老爹去祝贺,肯定会让杨坚乐得合不拢嘴。遗憾的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所以悲剧注定要发生。
没过多久,又发生了一件事。
杨坚:“高颎啊,你从太子宫挑选几个身体强壮的侍卫进宫。”
谁曾想,为官多年,堪称官场老油条的高颎竟然来了这么一句:“陛下,臣担心陛下把侍卫都调走了,东宫的防务质量就会下降啊。”
话音刚落,杨坚便勃然变色,大声斥责道:“朕时常外出巡幸,所以身边的人必须身强力壮,太子整日待在宫中,只需要修行仁德,哪里需要这么多侍卫?”
高颎蒙了:“陛下?”
杨坚:“好了,太子府预备这么多的卫士,本来就不合理,朕以后会将宫中卫士和太子府的卫士经常调换,难道这样不更好吗?退下吧!”
想想看,皇帝要调人去值班,你去帮他把事情办了就成,该是有多傻的人,才会拒绝大老板的提议?高颎和杨勇有仇恨,是故意的吗?
可以肯定,高颎并不是故意的。高颎的儿子高表仁,娶了杨勇的女儿大宁公主。高颎的女儿高氏,嫁给杨勇做了高良娣。准确地说,高颎和太子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姻亲关系。
或者说,高颎投靠了晋王杨广?
遗憾的是,当年因为宠妃张丽华的事儿,杨广和高颎还爆发了冲突,杨广还扬言要报复高颎,此后二人便没有了交集。所以,这件事和晋王杨广没有任何关系。悲剧如果要发生,就注定要发生啊。
最悲剧的其实是高颎,他无意间给杨勇挖了个坑,还把自己搞成了杨坚怀疑和打击的对象。
客观地说,这些事情的发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杨坚确实很信任杨勇。基于这样的前提,文武百官产生了一种不该有的错觉:父子二人毫无隔阂,杨勇做皇帝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所以大家说话做事才会肆无忌惮。
遗憾的是,在皇权主导一切的游戏规则之下,所有的信任都是空中楼阁。杨坚就算有心胸,也难以忍受大臣们的背弃,更何况他更善于猜忌。
杨勇呢,依然大大咧咧,尤其是老丈人坑他的事情,他一无所知,和以前一样,继续做他的逍遥太子爷。杨勇可能还不知道,老爹对他的不满只是情绪上的不满,可老妈对他的不满,完全是深仇大恨,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