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将结盟称王(1 / 1)

马燧的认输,彻底宣告官军在河北的失败,久困魏州的田悦也如释重负。在河北战区的攻防战役中,朱滔的表现很惊艳,为此,田悦和王武俊提出建议,想要尊朱滔为王,以臣礼来侍奉他。

被人如此抬举,朱滔内心暗喜不已,可理智告诉他,实力不允许他高调,因此拒绝了田悦等人的请求。不过,幽州的幕僚团开了闭门会议,最终决定将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提出了另外一个方案: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四位一起立国称王,但是不设年号,效仿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尊奉周王室一样。大家一起筑坛结盟,若有不履行盟约的人,大家就一起讨伐他。

建中三年(782)十一月,朱滔等人在军营筑起坛场,祭告上天,朱滔自称冀王,田悦自称魏王,王武俊自称赵王,李纳自称齐王。朱滔担任联盟盟主,自称“孤”,王武俊、田悦、李纳自称“寡人”。

按照盟约,四人居住的堂舍叫殿,对事情的处置叫令,部下上书称作笺。四人的妻子称作妃,长子称作世子。境内的州改为府,设置留守兼元帅,仿照唐朝的中书省和门下省设置东西两曹,仿照侍中和中书令设置左右内史,其余官职一律模仿朝廷的建制。造反到这种程度,也算是成了气候。

朱滔等人在河北的称王大典搞得如火如荼,这让李希烈看得口水直流。这位老兄是个有追求的人,前不久借攻打襄州的机会强势崛起,回到驻地后又招兵买马,搞得不亦乐乎。在中国历史上,对大丈夫定义便是:横刀立马,斩敌于野,建功立业,称王称孤。中央朝廷逐渐失去了权威,李希烈也在思考以后的路怎么走,看到朱滔等人结盟后,自己心中称王称孤的小火苗也蹿了起来。

建中三年(782)十一月底,李希烈带着三万大军到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驻扎,并派亲信去联系李纳,邀请他出兵攻打唐朝的汴州,又派遣使者到朱滔那里,表达了结盟对抗朝廷的意思。

当时,朱滔、田悦、王武俊驻扎在魏州,朱、王远离本土,带的军粮早已经吃光,如今和唐军对峙,就靠田悦家的余粮度日。问题是,田悦也负担不起巨大的开支,长此以往,造反的前景岂不是更加黯淡?几个人密谋之后,决定劝李希烈称帝,将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到南方。

建中三年(782)十二月,在朱滔等人的怂恿下,李希烈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自封为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开始了南面称孤的职业生涯。与此同时,李希烈派大将李克诚攻陷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活捉了汝州别驾李元平。

李元平,堪称是中国纸上谈兵的代表。这位老兄虽然才学一般,可懂得自我营销,给人的感觉就是饱读兵书,韬略超群,见识非凡。当时,宰相关播和李元平接触过,被他的“才学”深深折服,还夸他有出将入相的可能。李适信了这番鬼话,于是提拔他做了汝州别驾,打理州中一切事务。

李元平到任之后,立即贴出告示,招募工匠和民工,整治州城的防务。客观地说,招募民工没有问题,可是两军对阵,不应该防着外部的奸细吗?由于招募环节公平公开,李希烈的几百名士兵也轻松混进城去。几天以后,李希烈带着几百名骑兵前去城门挑衅,工匠们蜂拥而起,生擒李元平,打开了汝州城门。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局,李元平彻底迷茫了。尤其是看到李希烈的时候,竟然吓得屎尿失禁,臭气熏天,以至于李希烈都发出了嫌弃的感叹:你们宰相真是瞎了眼,竟然派你这种货色来抵挡我,真是太小瞧人了。

接下来,李希烈扫**了周边的城池,官军毫无抵抗力可言,以至于洛阳百姓看不到希望,纷纷躲进深山老林求生。消息传到长安,李适吓得手足无措。想想看,河北大乱,朝廷尚可抵御,如果河南大乱,将直接威胁到关中。

关键时刻,李适找来了首席宰相卢杞。

卢杞:“陛下,李希烈年轻气盛,仗着军功胡作非为,傲慢无礼。如果咱们能选一位德高望重,温文尔雅的大臣,让他携带陛下的诏书前去安抚,讲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李希烈必定会洗心革面,幡然悔悟。”

李适:“你可有合适的人选?”

卢杞:“颜真卿是四朝元老,为人忠厚耿直,刚正果决,天下人人敬仰,由他出使最合适不过。”

此时,颜真卿已经74岁,是个弯腰驼背、步履蹒跚的垂暮老人,让他去说服一个手握重兵,南面称孤的人归降,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事实证明,卢杞就是想让颜真卿去送死,理由便是,颜真卿有可能被李适提拔为宰相。在卢杞的世界里,坐稳首席宰相的交椅才是他孜孜不倦去追求的,只要是有才能,有品德,被李适夸过的人,都属于卢杞打击的对象。

关于这一点,颜真卿早就看明白了,他曾经到中书省找过卢杞,还对他说了一番非常恭敬,甚至带有乞求性质的话:“俺的性格极端,容易得罪人,多亏卢大人庇护,才得以活到今日。安史之乱时,您父亲的首级被送到平原郡,我看他脸上有血迹,又担心用衣服会擦破他的脸,于是用舌头帮他舔干净。如今您为何还要苦苦相逼,难道就真的容不下我吗?”

此事记载在《旧唐书·颜真卿传》,如果属实,确实有损颜真卿书法家、三朝名臣的光辉形象。然而,即便如此,卢杞还是没有放弃打压颜真卿的计划,反而因为颜真卿暗骂他无情无义,对他更加愤恨。

面对卢杞的推荐,李适同意了。

诏书很快下达,让太子太师颜真卿前往许州,说服李希烈投降归朝。在皇权世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尤其是颜真卿这样的忠臣。他不想违背皇帝的意思,回家收拾行装,带了几个随从便出发了。几天之后,颜真卿来到洛阳,东都留守郑叔则劝颜真卿,让他先在洛阳等等,或许朝廷会再来旨意。

不过,颜真卿已经写信给儿子,让他“供奉家庙,抚育孤子”。在洛阳做了短暂的停留,颜真卿便来到了李希烈的军营。当时,李希烈让一千多名士兵将颜真卿团团包围起来,用刀向颜真卿比画着,想让他知难而退。然而,颜真卿不为所动,照样拿出圣旨,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面对气场强大的颜真卿,李希烈收起了自己的狂妄。古话说得好,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更何况是74岁高龄的名臣。对于圣旨的内容,李希烈完全无视,他命人将颜真卿好好供养了起来,打算让他择日返回长安。

说白了,颜真卿只要低调处事,就可以返回长安,安享晚年。然而,在一次正常会晤中,颜真卿碰到了汝州别驾李元平,颜真卿怒其不争,以长者身份严厉斥责了他。被人指着鼻子骂总归是丢脸的事儿,为了报复颜真卿,李元平偷偷在李希烈面前进谗言,促使李希烈改变主意,将颜真卿留在了军营。

就在此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派遣使者前来,他们以人臣自居,劝李希烈称帝。李希烈得意扬扬:“太子太师,如今冀王、魏王、赵王、齐王都派使者来拥立我称帝,我也有此打算,你看我答应他们如何啊?”

颜真卿:“这四人乃是四凶,怎么叫四王。你不肯保住自己的功劳,做唐朝的忠臣,反而与乱臣贼子相互追随,是要和他们一起覆灭吗?”

李希烈表示,不好好聊天的人,只能让人把他扶出去。

又过了几天,李希烈再次请颜真卿和四个使者吃饭喝酒,颜真卿情绪上头,又把李希烈等人骂得狗血淋头。这一次,李希烈怒了,他派人将颜真卿的馆驿围了起来,还在院中挖了一个大洞,威胁颜真卿要活埋了他。

李希烈没打算杀颜真卿,只不过想开个玩笑,吓唬吓唬这个老人。无奈颜真卿完全不配合李希烈,还说他早已经抱定主意为国捐躯,只求温柔一刀,以至于让李希烈颜面扫地,重新道歉。

李希烈对颜真卿的态度如此之好,有他自己的考虑。颜真卿是四朝元老,堪称是大唐官场的一面旗帜。如果杀了颜真卿,势必会引起各地官员的敌对,如果好好供着他,反而能显示李希烈的大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颜真卿在李希烈的阵营生活了几年的时间,而李希烈也从未放弃招降颜真卿。

然而,世间的事情,总归会有一个归宿。兴元元年(784)八月,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被朝廷处死,终于让李希烈失去了耐心。回想起自己对颜真卿低三下四的规劝,自己遭受的羞辱,李希烈最终决定杀死颜真卿,成全他的忠臣美名。李希烈让亲信宦官前去蔡州(颜真卿被软禁的地方),准备执行死刑。

宦官:“有诏书。”

颜真卿急忙跪在地上,拜了两拜。

宦官:“应该赐死你。”

颜真卿:“老臣没有完成使命,罪该万死。敢问使者何时从长安出发?”

宦官:“从大梁而来。”

颜真卿怒骂道:“原来是叛贼,何敢称诏!”言罢,被缢杀。

据史料记载,叛乱平定之后,颜真卿的灵柩被送回长安,唐德宗李适为他辍朝五日,追封其为司徒,谥号“文忠”,算是对颜真卿的一生做了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