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人自有恶人磨(1 / 1)

为了对付杨炎,李适起用了一位默默无名的朝臣,此人名叫卢杞。这位老兄是宰相卢怀慎的孙子,父亲卢奕担任过御史中丞,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入长安,卢奕并没有和大部分朝臣一样投降安禄山,而是选择了舍身报国。后来朝廷恩封功臣,烈士后代相继入朝为官,卢杞便是其中之一。

据史料记载,卢杞面容猥琐,相貌丑陋,还长了一张蓝色的面庞,如同鬼魅一般。不过,卢杞城府很深,他不计较旁人的指指点点,反而穿着破衣服,吃着普通食物,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给人的感觉便是名门之后,非常有修养。

卢杞能走进李适的视野,是因为另外一件事。

当时,卢杞担任虢州刺史,下属给他汇报了一个情况,说虢州境内有一处地方养了三千头猪,它们经常在老百姓的庄稼地里胡吃海喝,百姓们怨声载道,希望官府能帮他们解决。

卢杞觉得很奇怪,把猪圈起来不就行了?然而,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些猪是给皇宫大内饲养的御猪,身份尊贵,打不得,抓不得,只能放任它们玩耍。

卢杞思之再三,给李适上了奏折:“陛下,虢州有皇家饲养的官猪三千头,经常糟蹋庄稼,老百姓对这些皇猪痛恨至极啊。”

李适批复:“把它们迁到沙苑吧。”

沙苑位于陕西大荔县南部,是唐朝皇室的御马场。

卢杞:“那里的百姓也是陛下的臣民,臣认为还是把皇猪杀了吧。”

李适看完奏折,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卢杞还真有意思,身为虢州刺史却能为他州百姓考虑,真是宰相之材。”

于是,李适采用卢杞的建议,将三千头皇猪全部杀掉,赐给了当地贫苦的老百姓,卢杞这个名字也正式印在了李适的脑海里。刘晏倒台之后,李适将卢杞提拔为御史大夫、京畿观察使,已经有了重用的迹象。

直到此时,朝臣们对卢杞,还保持着贤臣的评价。能看透真相的往往是少数派,比如郭子仪。卢杞升任御史中丞后,前去拜访郭子仪。郭子仪赶紧让婢女们退了出去,自己则笑容满面,以贵宾礼仪接待了他。郭子仪的家人很不理解,因为之前来客人,都是家人作陪,婢女在侧,大家谈笑风生,气氛轻松。

郭子仪正色道:“我也是为防万一,卢杞是个丑八怪,还是张蓝脸,要是让府中的人看到,继而嘲笑他,我恐怕离家破人亡就不远了。”

事实证明,郭子仪的判断是正确的,卢杞不仅丑出了天际,而且心胸狭隘,令威震四方的郭子仪也颇为忌惮。

建中二年(781)二月,李适突然下诏:杨炎不再担任门下侍郞,改为中书侍郎,御史大夫卢杞担任门下侍郎,二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宗一朝,门下省的地位其实是高于中书省的,李适如此安排,其实透露着对杨炎的嫌弃。

最让杨炎难以接受的,其实是卢杞的存在。一个不学无术、粗鄙不堪的丑八怪,凭什么和他平起平坐?二人同为宰相,免不了在一起商议国事,杨炎经常鄙视卢杞的学识,言语中透露着嫌弃。不仅如此,每到午餐的时候,杨炎都会因为卢杞的样貌吃不下饭,偷偷躲到偏殿进餐,举动非常伤人。

卢杞城府很深,不想和杨炎斤斤计较,于是选择了退让。谁料想,杨炎居然觉得自己在交锋中占得上风,开始得意扬扬起来。他可能没想到,卢杞犹如身后的黄雀,正在等待最好的机会,将他一击毙命。

李适上台之后,朝廷在人事、财政、贪腐问题上进行了改革,刘晏的盐政改革,杨炎的两税法改革也让国库慢慢充盈起来。不可否认,政治环境越来越好,国家也有中兴的趋势,雄心勃勃的李适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地方藩镇。

藩镇问题,源于安史之乱,严重于唐代宗李豫的姑息。

客观地说,藩镇的存在,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是和平时期,军权掌握在外人手里,任何皇帝都会如坐针毡。因此,裁撤藩镇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如何裁撤,什么时候裁撤。西汉时期,谁都知道要打匈奴,文帝不打,景帝不打,不是他们没有想法,而是时机不到,无法一战。

唐朝的藩镇,势力有大有小,财富有多有寡,就算是藩镇节度使,也有忠于朝廷和不忠于朝廷的。此时的藩镇,和中央政府是互相牵制,保持着平衡的利益关系。对藩镇节度使来说,他们就算再凶悍,也不敢随意侵袭朝廷,否则占不住道德制高点,也会遭到其他节度使的围剿。

因此,地方军镇除非遭到来自皇权的威胁,难以自保,或者地方军镇和中央朝廷的实力过于悬殊,才会主动挑事。然而,李适却想主动打破这种平衡,搅动藩镇割据这摊浑水,进而达到控制藩镇,实现大唐中兴的美梦。

只能说,前路多艰,前景一片黯淡。

第一个被盯上的,是梁崇义。

这位老兄坐镇襄州、汉州等七州之地,麾下甲兵两万余人,对朝廷并没有太大的威胁。不过,梁崇义有几件事干得很不讲究。比如,老领导来瑱被唐代宗李豫诛杀,梁崇义没和朝廷打招呼便占领了襄、汉等地,自封为节度使。再比如,梁崇义和田承嗣、李正己等勾结,公然站队。

在此之前,朝廷屡次下旨,让梁崇义到长安述职,可梁崇义畏畏缩缩,始终不敢前去。想想看,李适还打算裁撤地方军镇,能容忍梁崇义无视皇权吗?

有趣的是,李适还没发话,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却主动上奏,嚷嚷着要替朝廷讨伐梁崇义。大历十四年(779),李希烈从叔父李忠臣手里夺权,做了淮西节度使,可上任的时候,手下只有申州、光州、蔡州、寿州、安州、唐州等地。说白了,扩充地盘才是李希烈的初衷,替朝廷讨伐梁崇义,只是借口而已。

李适还不算昏聩,能用和平对话解决的尽量不用武力。他先安抚住了李希烈,随后派遣李舟前往襄州,希望能说服梁崇义进京。面对李舟的劝说,梁崇义直接说不,原因很简单,这位老兄就是个灾星,只要是他出使的地方,藩镇节度使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梁崇义放出话来,希望李适派别人出使襄州。

梁崇义的小心思,李适心知肚明。问题是,经这么一闹,河北各地的节度使起来闹事了,他们纷纷质疑李适的初衷。面对压力,李适强压心中的怒火,晋封梁崇义为同中书省门下平章事,还下旨封赏了梁家满门。

第一次交锋,李适惨败而归。此时此刻,李适有两个选择,要么维持原状,等待时机;要么继续推行裁藩的路线。很遗憾,李适选择了后者。

建中二年(781)六月,李适突然下诏,封李希烈为南平郡王,加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准备动用李希烈的军队消灭梁崇义。

杨炎得知消息,立马进宫劝谏:“陛下,李希烈本是李保臣的侄子,可他心术不正,将叔父赶出驻地,夺了他的权位。由此可见,李希烈是一个不尊法令,凶悍残暴之徒,如果他打赢了梁崇义,以后您还用什么来节制他?”

傻子也明白,李希烈有自己的小算盘。然而,杨炎已经被贴上了出卖主子的标签,别说劝李适改变自己的决定,就连杨炎在他面前呼吸,李适都觉得多余。据史料记载,李适强势拒绝了杨炎的提议,可杨炎据理力争,说得唾沫横飞,让李适很没面子,这也让李适对他的痛恨加深了几分。

搞定杨炎之后,李适将目光转向李希烈,他希望李希烈能不负众望。然而一直到七月,李希烈都没有出兵的动作,这让李适万分不解。就在此时,卢杞找李适摊牌了:“臣以为,李希烈不敢出兵有他的道理。”

李适:“你说说看,这背后是什么猫腻。”

卢杞:“杨炎阻拦陛下信任李希烈,可事后并没有受到责罚,李希烈想必是害怕遭到杨炎日后的牵制和报复,所以才不敢出兵。”

李适:“依你之见,该当如何处置?”

卢杞貌似不带偏见地说道:“陛下不如暂且罢免杨炎,先让李希烈安心,帮助朝廷平了梁崇义,日后再找机会起用杨炎,这样就不碍大局了。”

李适望着卢杞,心中感慨万分,这才是为大局着想的宰相之才,也不枉当初将他调入长安为相。建中二年(781)七月,李适下旨:封杨炎为尚书左仆射,朔方节度使崔宁为尚书右仆射,前永平节度使张镒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襄州的战事,以梁崇义的跳井自杀作为结束。然而,针对杨炎的政治打击,却从未停止,而且越发激烈。

杨炎被贬后,考虑到自己的养老问题,于是想把洛阳城的一栋别墅卖了换点钱,同时将家庙迁到长安,也算是光宗耀祖。杨炎找到河南尹赵惠伯,说道:“我在洛阳的那栋房子还不错,你懂那边的行情,帮我处置了吧。”

杨炎和赵惠伯都是中央高级官员,而且级别一样,谈不上谁讨好谁。为了落个情面,赵惠伯直接给了杨炎一笔钱,将房子买了下来,充当河南尹的备用官署。

一道二手房的交易,却被御史大夫严郢知道了。这位老兄做过京兆尹,在任期间,打击豪强,缉捕盗匪,裁撤冗员,深得百姓的爱戴。可最终却因为一件小事得罪杨炎,被撸到大理寺做了大理寺卿。严郢心情低落的时候,卢杞找到了他,还将他提拔为御史大夫。

本着投桃报李的心态,严郢将杨炎和赵惠伯的交易告知卢杞,说其中一定有猫腻,可以好好运作一番。当时,杨炎找到专管经济犯罪的大理寺正田晋,让他好好调查一番,然后给卢杞一个判决结果。田晋没有猜到卢杞的意图,而是按照正常逻辑判决了此案:赵惠伯的购买价格确实高于市价,杨炎有非法获利的嫌疑,按照大唐的刑律,应该将二人剥夺官职。

在卢杞的心里,要赵惠伯和杨炎的命才算是满意的结果。可等了半天,居然等来了这样的结果,卢杞大骂田晋不会办事。于是,出现了一幕奇观:办案大臣还没有把事情处理完,便被卢杞贬为了衡州司马。

随后,卢杞召集众人商议,最终将二人定为绞刑。问题是,卢杞的构陷太明显了,如果李适同意判决,岂不是说自己是昏君?没办法,按下此事吧。

不过,卢杞很快便寻到了另外一个机会。杨炎将家庙迁回长安后,选了个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的地方——长安城东南方的曲江。昔日,宰相萧嵩也把家庙定在了曲江,可唐玄宗认为这里不适合建造供奉神灵的庙宇,让他迁到别处。

卢杞进言道:“陛下,杨炎想把家庙放在曲江,居心叵测啊。”

李适:“朕知道,这里不适合建庙宇。”

卢杞:“陛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江有帝王之气,所以玄宗皇帝当年才让萧嵩把家庙迁走。卢杞这样做,岂非大逆不道吗?”

建中二年(781)十月,李适下诏:将杨炎贬为崖州司马。

在贬斥杨炎的诏书中,李适大骂杨炎看似忠贞,其实虚伪;提拔党羽,结党营私,损害国家利益。然而,唯独没有提到杨炎意图霸占具有帝王之气的曲江,图谋不轨的事情。也就是说,李适贬斥杨炎,并非受到卢杞的撺掇。

说白了,杨炎被贬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出卖李适。在朝廷混日子,能力不足,品行不好都没问题,可是把锅甩给皇帝,杨炎确实是独一份。想想看,和老板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路能走得长远吗?

接到诏书之后,杨炎立马启程,赶赴崖州。历经了长途跋涉,杨炎来到了贵州的鬼门关。鬼门关是中国神话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在广西省北流县和玉林县的中间,夹在两座山峰之间,宽度三十步左右,瘴气滋生,虫蚁鼠蛇繁多,远远望去,一片白雾笼罩,如同地狱一般。在古代,前往钦州、雷州、琼州、交趾,必定会过此关,自古有话说道:一入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

看到如此景象,杨炎写下了一首诗《流崖州至鬼门关作》: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

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

也许,杨炎已经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可能会和刘晏一样,这才发出了“生度鬼门关”的感叹。据史料记载,在距离崖州一百里的地方,李适的使者追上了杨炎,将他活活缢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