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前夕(1 / 1)

文武百官都傻眼了,大唐自开国以来,除了唐高祖李渊大肆分封外,还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如此随意过。更有不少人风传,安禄山为自己的将领求官,是为了收买人心,为造反做准备。安禄山开始担忧了,长安城的舆论来势汹汹,一旦被李隆基察觉,自己的下场将会万分悲惨。

天宝十三年(754)三月,安禄山战战兢兢地入宫,试探性地问道:“陛下,臣在长安已经待了一段时间,范阳、平卢、河东还有许多公务等待臣去处理,因此特来向您此辞行,请陛下准奏!”

李隆基站起身来,将身上的披风送给了他,说道:“你确实该回去了,自己选个黄道吉日,朕命高力士给你践行吧!”

得到李隆基的首肯,安禄山火速离开长安,一路之上水路和陆路交替行驶,换马不换人,日行数百里,昼夜兼程地赶回范阳,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天宝十四年(755)二月,安禄山派遣自己的副使何千年前往长安,并带去了一道请求将三十二名汉将替换为番将的奏折,希望李隆基能够恩准。当时,三省的长官都认为安禄山已经原形毕露,李隆基会察觉到此事的蹊跷。然而,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隆基立即做出了批示,希望中书省能够尽快下敕书,签发委任状。

一时间,朝野震惊,长安城舆论如潮。

兵部尚书韦见素深感不安,因此面见杨国忠,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杨相国,这是安禄山阴谋造反的前奏,必须得向皇帝说明情况。明日,您和我一起进言,如果皇帝不答应,希望您能从旁斡旋。”

杨国忠:“好,就这么说定了!”

第二天,杨国忠和韦坚素一同觐见,二人苦口婆心,累得口吐白沫,李隆基依然无动于衷。在李隆基的意识里,安禄山一直被诬告谋反,可事实证明,安禄山未曾有过不忠的表现,朝臣们要么是嫉妒安禄山,要么是无病呻吟。

杨国忠想通了,与其拦下安禄山用番将替代汉将的委任状,不如釜底抽薪,剥夺安禄山三镇节度使的职权,让他失去对军队的控制。

于是,杨国忠和韦见素提了另外一个方案:任命安禄山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召他入朝,任命贾循(副使)为范阳节度使,吕知诲(副使)为平卢节度使,杨光(副使)为河东节度使。

李隆基虽然采纳了建议,却并没有去执行。

或许,李隆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贸然剥夺安禄山的军权,河北的局势将会立即陷入困境;或许,李隆基此时还是不相信杨国忠等人的话,还对安禄山报以信任的态度。谁又知道呢?

大唐帝国的前途和命运,只在李隆基的一念之间。

李隆基考虑许久,最终决定派遣宦官辅琳带着珍馐美味前往范阳。李隆基坚信,辅琳是他的亲信,如果安禄山真的有造反的打算,他一定会告诉自己,辅琳和安禄山从未有过接触,也绝不会诬陷忠良。

于是,大唐帝国的命运,转手便到了一位籍籍无名的宦官手里,这可真是历史的讽刺啊!

据史料记载,辅琳到达范阳之后,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高规格待遇,能够被封疆大吏待为贵宾,临走之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巨额财富,他又该如何抉择?

回朝之后,辅琳极力美言,声称安禄山忠诚奉国,绝无二心,朝野上下对他的指责全部都是诋毁,完全不可信!

李隆基十分振奋,当即招来杨国忠等人,转述了辅琳的所见所闻:“朕对安禄山推心置腹,他不会有异心。再者说,东北地区的奚与契丹还要靠他镇抚,不能出现动乱,你们不要杞人忧天。”

李隆基,成了长安城唯一身在混沌之中的人。

李隆基的言论让杨国忠等人万分沮丧,朝野上下,还有谁不知道安禄山即将谋反的事实,难道非要用一场战争来唤醒李隆基的意识吗?

杨国忠等不及,也赌不起!他必须争分夺秒,粉碎安禄山的阴谋。

据史料记载,在李隆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杨国忠发动京兆尹手下的衙役,强行搜查了安禄山在长安的私宅,并抓捕了一批身份可疑的门客,随后在御史台的狱中将他们秘密处死。杨国忠的意思是打草惊蛇,假意朝廷已经发觉了他的阴谋,逼迫安禄山提前造反。

效果立竿见影!此时,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正在长安居住,他立即将府邸被查一事告诉给安禄山,等待父亲的最后抉择。安禄山远离长安,难以判断这究竟是杨国忠私自行动,还是李隆基授意的。

安禄山抗拒了,他不再见朝廷使者,也不再对李隆基低眉顺眼。

天宝十四年(755)六月,李隆基派人给安禄山送信,希望他能前来长安,参加荣义郡主和安庆宗的婚礼。这是早就订好的婚事,安禄山却以生病为由,委婉拒绝了。

长安城的上空,被一丝惊惧笼罩着,每个人都深感不安。安史之乱,这场将大唐帝国推向无底深渊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倒计时。

自范阳起兵到攻取长安,有两条比较切实可行的道路:一条是效仿当年唐高祖李渊,攻取北都太原,跨过黄河直接夺取长安;另一条是从河北南下,攻取东都洛阳。不管从哪一条道行军,攻占大唐都城都是最核心的一步棋。

安禄山认真权衡了一下,最终选择稳妥的做法:攻取洛阳!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洛阳是大唐的东都,政治意义并不比长安差,占据洛阳和长安其实是一样的。

第二,长安城的粮食供给、食盐供给、天下赋税的轮输转运都得经过洛阳,占据此地,可以从经济上扼杀长安。

第三,范阳、河东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从太原行军过黄河,虽然很便捷,但必须得直面陇右道、河西道和朔方的援军,变数太大。

客观地说,攻取洛阳的策略没有太大的问题。

事实上,安禄山的想法比我们想得还要稳妥。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安禄山奏请朝廷,声称为李隆基挑选了三千匹良马,准备送到长安,希望由二十二个番将,六千余名军士押送,另外还有三百余车金银珠宝,每车派三个人押送。也就是说,此次押送进贡之物的人竟然有七千人之多。

安禄山的如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却遭到了洛阳市市长达奚珣的怀疑,他给李隆基上了奏折,声称安禄山的进献队伍有七千多人,而且其中还有二十二位高级将领,这就是一支常规军队的编制!

达奚珣建议,朝廷可以让安禄山在冬天进献战马和宝物,并由朝廷亲自调派民夫运送,以此检验安禄山最后的忠诚度。

达奚珣的话让李隆基醍醐灌顶,他虽然年老昏聩,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帝王敏感和多疑的意识迅速被唤醒。李隆基当即派人审讯宦官辅琳,将他接受安禄山贿赂的事情查得一清二楚,随后将他秘密处死。

宦官冯神威临危受命,拿着李隆基的诏书前往范阳。当时,安禄山正躺在**,面对皇帝的特使,似乎并没有起床的意思。

冯神威不敢嚣张,于是拿出诏书宣读:“爱卿啊,一别多日,可曾安好?朕在华清宫特意为你造了一座温汤池,等到十月你就来骊山,朕和你一起体验!”

安禄山坐在**,懒洋洋地问了一句:“陛下一切安好?”

安禄山吊儿郎当的态度让冯神威惊惧不已。早知道不是趟好差事,可也没说是送命的差事啊,冯神威还在想着如何保全性命,安禄山又来了一句:“陛下不让我献马也可以,我十月份必到长安!”

冯神威虽然是个宦官,却也是见过世面的,安禄山的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回复皇帝的旨意,却又像是威胁,话语中充满了对皇帝的蔑视和挑衅,让他这位名字中带着神威二字的人都觉得不寒而栗。

冯神威很庆幸,安禄山需要人回长安送信,因此并没有杀他的打算,在范阳馆驿中休息了几天,冯神威便启程返回长安。

转眼间便到了金秋十月,也是安禄山和李隆基约定好见面的日子。不过,安禄山并不是去朝拜皇帝,而是带着铁甲军推翻李隆基的统治。

据史料记载,太仆丞严庄、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等人是安禄山起兵的知情者,其余的将领或许有猜疑,却都没有参与最前期的密谋。

天宝十四年(755)十月,碰巧有入朝奏事的官员回来,安禄山便伪造了一份敕书,随后召集手下将领说:各位兄弟,皇帝给了我一封密信,声称杨国忠擅权专政,希望我带兵入朝,以清君侧。事不宜迟,请诸位尽快准备,我们立即杀奔长安。

将领们蒙了,自从八月开始,安禄山便厉兵秣马,带着大部队集训,还以为要和契丹开战呢,没想到是打长安啊。然而,将领们虽然疑虑,却也明白了其中的猫腻,在宣誓起兵的这个时间点,谁也不想成为第一个被祭旗的人。

安史之乱,在一场静悄悄的行李收拾中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