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过着嘴瘾的同时,宇文融却在为他卖力地挖坑,而且还培养了一位专业挖坑大户:大奸相李林甫!
李林甫,长平王李叔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的曾孙,李唐宗室。按照宗室辈分,李林甫是李隆基的叔叔辈。然而,李叔良这一脉不受皇室待见,混得一代比一代差,李林甫的父亲李思诲,到头来只混了个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之职。
按照一般的套路,李林甫是很难混出头的。不过,李林甫的仕途也为我们证明了一件事:永远不要小瞧落魄的贵族,你永远想象不到,贵族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有多么恐怖,机会永远藏在这些关系之中。
李林甫是李唐宗室,身份特殊,靠着这层关系,刚出道就混了个千牛直长的职位(宫廷侍卫,贵族子弟的特权)。楚国公姜皎,也就是李林甫的舅舅提携了他一把,使他顺利升迁到太子中允(正五品)。不过,正当姜皎红极一时的时候,卷入到王皇后的废立风波中,李隆基和张嘉贞联手将他做掉,以至于姜家几辈子不能翻身。
姜皎失势后,李林甫投靠了姜皎的妹夫源光乘,而源光乘又是宰相源乾曜的侄孙,通过这层关系,李林甫和源乾曜的儿子源洁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李林甫自然没资格去求拜源乾曜,因此让源洁代为传话:他想做司门郎中!
司门郎中隶属于刑部,从五品官职,主要负责天下各道关口的出入境物品检查,遇到违禁的物品,可以随时没收,油水非常多。
源乾曜听说过李林甫,贪婪狡猾,人品不咋地。因此,源洁刚刚说完,源乾曜便直摇头:“郎官虽然官职不高,却对品行、才能和声望有极高的要求,哥奴(李林甫的小名)岂是做郎官的料?”
意思就是,让李林甫管钱,朝廷的收入根本没有保障。
不过,源乾曜并不是行事死板的人,李林甫虽然没捞到司门郎中之职,却被源乾曜提拔为正四品的太子谕德,随后又改任国子司业。然而,李林甫依旧不太满足,他认为源乾曜的底线有点高,在他的职权范围内可以适当被照顾,可是想依靠他走上显赫的岗位,似乎有些不太靠谱。
李林甫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寻找新的靠山。
张说吗?他是源乾曜的对头,自然瞧不上李林甫。就这样,前途一片敞亮的政治新星宇文融成了李林甫重点攻坚的对象。
当时,宇文融和张说斗得难解难分,李林甫的精明,让宇文融深深折服。二人商议之后,决定构建忠诚的盟友关系,为了表示诚意,宇文融奏请李隆基,将李林甫直接提拔为正四品的御史中丞。
宇文融真有这么大的能量,可以随意安插一位正四品的大员?
我看未必。据史料记载,此时的李隆基对张说把持朝政,结党营私的行为十分不满,早就在着手新的人事安排。经过一番考察之后,他选中了河南尹崔隐甫(洛阳市市长),并且已经提前召见,准备将他调入长安重用。
然而,张说却认为崔隐甫资历浅薄,文采一般,不适合破格提拔,最多让他做个金吾卫大将军。张说的意思,应该将殿中侍御史崔日知提拔为御史大夫。
按照程序,张说将两项人事任命上报给李隆基,等待最终批复。
开元十四年(726)二月初七,李隆基下诏:封崔日知为金吾卫大将军。
开元十四年(726)二月初八,李隆基下诏:封崔隐甫为御史大夫。
消息公布后,朝野哗然。李隆基的态度很明显了,张说已经没有了话语权,失宠是迟早的事儿。当时,不少朝臣都厌恶张说的为人,不过他们都清楚,不用他们动手,会有人出面收拾张说的。
开元十四年(726)四月初四,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宇文融、御史中丞李林甫、御史大夫崔隐甫联名上书弹劾,指控张说犯了三条大罪:
暗中请术士为他算命,预测未来的凶吉和命运。
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暗结党羽。
私生活奢侈糜烂。
李隆基立即传旨,让门下侍中源乾曜、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寺少卿明珪、御史大夫崔隐甫联合审问张说。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隆基纯属讨厌张说,如果办案大臣把张说定成谋逆的死罪,说不定李隆基会真的不高兴。
据史料记载,张说在狱中抵死不承认这些罪名,源乾曜等人无可奈何。李隆基于是派近侍高力上前去狱中查探情况,高力士是这样回报的:张说在狱中披头散发,满脸污垢,坐卧在稻草垫子上,用瓦盆吃饭,惊慌恐惧地等候处分。
李隆基只想撸掉张说的中书令之职,并不想真的处罚这位有大功于朝廷的重臣,既然表面功夫做到位了,也就不用再去深究。数日之后,李隆基下诏:免除张说中书令之职,担任尚书右丞,继续为朝廷发光发热。
李隆基的想法是好的,不过还是小看了这帮人的斗争精神。
对宇文融、崔隐甫来说,这次本来是个打压张说的绝佳机会,想着把他一撸到底,永世不得翻身。谁料想,李隆基轻飘飘的几句话,竟然将此事大而化小,还让张说做了尚书左丞的高位。
是可忍,孰不可忍呐!
接下来的几个月,宇文融和崔隐甫不肯罢休,屡次发动御史台的官员弹劾张说,两派势力为了争权夺利,将朝堂闹得乌烟瘴气。最要命的是,宇文融和张说两派为了打倒对方,不惜一切代价拉拢朝臣,结营谋私的行为已经公开。
两派势力斗得热火朝天,却忘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权力体系中,李隆基才是最高级别的玩家,他主宰着游戏规则。不管是张说,还是宇文融,都只是李隆基的棋子。在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撒娇任性,可以搞搞内斗。如今,他们却想把其他朝臣一起拉下水,这不是破坏李隆基的朝庭秩序吗?
对独裁的帝王来说,结党营私属于零容忍的罪行。
开元十五年(727)二月初三,李隆基下诏:
勒令尚书左丞张说退休,回家养老。
崔隐甫的母亲不是在家吗,回家为母亲养老送终吧。
任命宇文融为魏州刺史,戴罪立功。
新一届领导班子又是哪些人呢?
门下侍中:源乾曜。
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杜暹(xiāo)。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元纮(hóng)。
尚书左丞:宋璟。
中书令呢?李隆基表示,观察一下再说。
这几个人中,源乾曜是老好人,为人颇为正直,遇事却毫无主见,一手太极拳打的,李隆基也得佩服得五体投地。至于宋璟,退下来之后就失去了当年的锐气,甘心做一个高级顾问,不肯在朝务上花费太多的心思。
李隆基想要倚重的,其实是李元纮和杜暹。
这两位的特点很鲜明:为人耿直,为官清廉。
比如杜暹,年轻的时候就立下志向,要做一位清廉的官员。他曾经担任婺州参军,离任的时候,下属给他送了一万张纸。在那个时候,纸张不能规模生产,属于紧俏物资,在读书人眼里,一万张纸确实很有**力。面对下属的好意,杜暹不好意思拒绝,于是抽了一百张纸,以示感谢。
比如李元纮,也有一段佳话。中宗年间,李元纮担任雍州司户,顶头上司是窦怀贞。有一次,太平公主和寺院争夺一处磨坊产业,官司打到了李元纮这里。换了旁人,多半会依附太平公主,可李元纮暗中调查,发现太平公主仗势欺人,愤然将磨坊判给了寺院。窦怀贞吓得魂飞魄散,要求李元纮改判结果,可他的回答铿锵有力: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动摇!
李隆基重用他们,是想靠他们治理被张说、宇文融带偏的贪贿风气,希望他们带领文武百官,继续开创盛世帝国。然而,令李隆基没想到的是,杜暹和李元纮总是搞不到一起,每逢商议大事的时候,他们总会给对方难堪,私底下也时常找李隆基打小报告,而门下侍中源乾曜则是两手一摊:俺们无可奈何。
不得不说,这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通病:文人相轻!
问题是,宰相班子不合,怎能开创盛世呢?
开元十七年(729)五月,李隆基怒下诏书: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杜暹降职为荆州长史,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元纮降职为曹州刺史,罢免源乾曜门下侍中之职。
任命萧嵩为中书令,兼任河西节度使。
任命户部侍郎宇文融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任命兵部侍郎裴光庭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几个人中,宇文融的实战本领最强,也最会捞钱。当时,李隆基经历了坎坷的创业期,大唐帝国逐渐走向正轨,他的生活也开始变得奢侈起来。有时候,内廷举办一场小型宴会,李隆基就要撒出巨额的财富。
改革之初,朝廷清查了一批没有登记在册的户口和土地,捞了很多财富,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到了后来,宇文融也没了办法,于是派了无数的特使前往全国各地,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和强盗的行径没啥区别。
这样一来,宇文融就得罪了两批人。第一批是老百姓,他们是直接受害者,被盘剥之后,对朝廷表达了强烈的不满。第二批是宇文融的同事,因为宇文融的特使拿走了他们的权力,让官场秩序被破坏。
可笑的是,宇文融竟然自我感觉良好,时常以功臣自居,甚至夸下海口,他只需要做上几个月的宰相,天下就可以相安无事!
这牛皮吹的,让许多同僚都十分汗颜。
宇文融和张说一样,走上了自我膨胀的道路。
当时,信安王李讳(吴王李恪的孙子)在边关打仗,因为军功突出,深得李隆基的宠信。宇文融妒火中烧,暗中指示御史李寅弹劾李讳。谁承想,消息竟然被泄露,李讳抢先一步,把膨胀的宇文融给告了。
一个是李家的功臣,一个是会捞钱,但心术不正的宰相,李隆基如何抉择?客观地说,开元一朝,宗室王爷的生存环境有了明显的提升,李隆基格外重视血缘亲情,不管是血缘关系,还是事情本身,宇文融都占劣势。
李隆基盛怒之下,将他贬为汝州刺史。没过几天,有人向朝廷举报,宇文融利用清查户口和土地的机会,大肆敛财,赚得盆满钵满。李隆基彻底怒了,败坏皇帝的名声,钱又都流到宇文融的腰包,这算怎么回事?
诏书很快下达:将宇文融贬到岩州!
宇文融恐怕没想到,自己的宰相任期居然只有三个月,而且还落得个被贬他乡的结局,这在开元年间的宰相中可是独一份啊!据史料记载,宇文融还没到达任所,就在路上抑郁而亡,结束了轰轰烈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