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二年(724),李隆基做皇帝的第十三个年头。
要说改革的成绩,谁也不能否认。
比如,边境府兵解甲归田,大唐有了职业化的军队。力推首席宰相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打压贵族集团、宗教集团,奢侈和浮躁的社会风气得到抑制。如果要用几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大唐王朝,最准确的应该是欣欣向荣,盛世前奏。
古往今来,皇帝干出了成绩,最想要的就是世人的称颂,老天爷的认可,李隆基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李隆基登基的时候,唐隆政变的功臣崔日用就给他上过一道奏折,希望李隆基可以顺应天意,前往泰山封禅。
然而,李唐王朝刚刚完成最高权力的过渡,朝中政局不稳,国家百废待兴。李隆基虽然有这个想法,却还是严词拒绝了崔日用的请求。拒绝归拒绝,群臣算是看出来了,李隆基拒绝的背后,其实更多地是对泰山封禅的期待。
开元十二年(724),文武百官似乎心有灵犀,觉得是时候将此事提上日程,因此接二连三地奏请李隆基,希望他前往泰山封禅,彰显圣皇的德行。
吏部尚书裴凗是第一批奏请的官员,他的奏折是这样写的:
握符提象,出震乘图。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梯航接武,毕尽戎夷之献;耕凿终欢,不知尧舜之力。恶除氛沴,增日月之光辉;庆袭休荣,杂烟云之气色。灵物绍至,休祥沓委。江茅将黍均芳,双觡与一茎齐烈。
裴凗辞藻华丽,是一篇锦绣文章。李隆基读过之后,觉得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可总觉得少点什么东西,有点言之无物的感觉。泰山封禅是李隆基的人生理想,他不想打击朝臣的积极性,于是写了一封回信:
自中朝有故,国步艰难。天祚我唐,大命集于圣贞皇帝。朕承奉丕业,十有余年,德未加于百姓,化未覃于四海。将何以拟鸿烈于先帝,报成功于上元?至若尧舜禹汤之茂躅,轩后周文之遗范,非朕之能逮也。其有日月之瑞,风云之祥,则宗庙社稷之馀庆也。天平地成,人和岁稔,则群公卿士之任职也。抚躬内省,朕何有焉?难违兆庶之情,未议封崇之礼。
翻译过来很简单:大唐王朝出现了祥瑞,那是祖先的托福,至于天下太平,百姓富足,都是大臣们的功劳,他身为皇帝,实在是不敢贪功。
潜台词就是,你们的话没说到点上,还得好好斟酌一番!
随后,又有不少朝臣递交奏表,请求李隆基行封禅之礼,至于封禅的理由,变得越来越靠谱,就连李隆基都快被自己的文治武功感动了。不过,他依旧没有答应朝臣的请求,那种欲拒还迎的意思,大家都懂的。
中书令张说看到时机已到,于是递交奏表,将李隆基这些年的丰功伟绩狠狠地赞美了一番。李隆基接到奏表之后,实在有些不好意思。按照张说的说法,如果他不搞封禅大典,就会对不起天下苍生,应该自裁以谢天下。
开元十二年(724)十二月,李隆基发布《允行封禅诏》:“……是以敬承群议,宏此大猷,以光我高祖之丕业,以绍我太宗之鸿业。”
与此同时,李隆基定下了封禅日期: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初十。
至于封禅大典的总导演,自然是中书令张说。对张说来说,这个头衔可以给他带来无上的荣耀,也能带来灭顶之灾。自从接到这个任务,张说就没睡过一天安稳觉,就算是在梦里,他也要思考封禅大典的所有细节。
比如,秦始皇、汉光武帝刘秀封禅的时候,都是想着长生不老,动机不纯,因此《玉牒文》一直是秘而不宣。张说揣测李隆基的意思,觉得他应该会坦坦****,君臣商议之下,决定把《玉牒文》的内容公开。
比如,历史上封禅的皇帝只有几个,没有任何礼仪可循。唐高宗李治搞了一次,结果让武则天完成亚献。张说奏请李隆基,希望挑几个德高望重的亲王充数,这个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开元十三年(725)四月,礼仪制度制定完毕,李隆基批准同意。
开元十三年(725)四月初三,李隆基在集仙殿摆了一场酒宴,邀请所有宰相、负责礼仪的官员以及集仙殿学士共同庆贺。当天,李隆基兴致高昂地说道:“各位爱卿!朕今日与诸位一同宴饮,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神仙都是凭空虚构的,能臣干将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啊!朕今日就下旨,将集仙殿改为集贤殿!”
读书人都是有情怀的,皇帝如此感叹,他们自然跟着起哄。
李隆基意犹未尽,于是接连下诏:
凡在书院中供职的官员,职级在五品以上的,均加封为学士。
凡在书院中供职的官员,职级在六品以下的,均加封为直学士。
任命中书令张说兼任知院事,右散骑常侍徐坚为副职。
封中书令张说为集贤殿大学士。
在泰山封禅的准备阶段,张说确实很卖力,李隆基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抬高他的地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不过,张说并不想做出头鸟,因此当着大家的面,坚决推掉了大学士的头衔。
宴会过后,张说从兴奋和喜悦中清醒过来,别人不用去考虑,他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皇帝要封禅,少数民族如果闹事,该如何处置?
张说召集兵部官员开会,提出了他的看法:应该在边境布防。
兵部郎中裴光庭不以为然:“张大人,封禅乃国家大事,是向上天祷告,宣扬天下太平的盛典,如果朝廷以重兵防御突厥,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张说:“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裴光庭:“四夷之中,突厥最为强大。他们一直想找我们和亲,可我们始终没有答应。如果派一位使臣前往突厥,让突厥贵族陪同陛下前往泰山,他们一定会欣然从命。只要突厥人来了,其他部族肯定会争先恐后。”
张说深以为然,当即向李隆基汇报了利诱突厥人的想法。数日之后,李隆基传下旨意,让鸿胪寺卿袁振前往突厥处理此事。
袁振接到诏书之后,立即启程前往突厥面见毗伽可汗。
袁振:“可汗,大唐陛下马上就要前往泰山封禅了,临行之前,特地让臣来邀请您一同见证这一伟大的时刻,也彰显大唐和突厥的两国友谊。”
毗伽可汗怒道:“哼!大唐想和突厥建立友谊,怎么不嫁公主?”
袁振揣着明白装糊涂:“可汗,此言何意啊?”
毗伽可汗:“吐蕃,低等的民族而已,奚、契丹,不过是突厥的奴隶,他们想娶大唐公主为妻,朝廷一概应允,为何轮到我们突厥就不成了?”
袁振:“可汗,您说错了!他们娶的可不是大唐的公主啊!”
毗伽可汗:“哼!我们也知道远嫁番国的公主都不是皇帝的女儿,只求皇帝能准许我们的请求,让突厥面上有光罢了!”
袁振:“可汗!我回去之后就向皇帝请旨,答应你们和亲的请求!”
毗伽可汗也不傻,他们打不过唐朝,又听说大唐可以嫁公主,自然乐得合不拢嘴,当即派遣重臣阿史德颉利发前往长安,跟随李隆基到泰山封禅。突厥服软之后,大食、契丹等国也相继派遣了使者前来中原。
直到此时,李隆基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初六,李隆基率领着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各族酋长提前到达泰山脚下。就在当天,李隆基让大部分官员都留在山下,自己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宰相、吏部官员以及部分宠臣爬了上去。
泰山顶上,寒风呼啸,李隆基顶着狂风,傲立在山头,俯瞰着锦绣大地,欣赏着俊秀山河,心中感慨万分。身为至高无上的天子,就应该与天同高,要有傲视人间万物的豪气,要有主乾坤于掌上的魄力。兴许在那时候,李隆基就有这样的想法:向天再借五百年!
当然了,自我陶醉肯定是不够的,有了好心情,必须跟朝臣们分享才是。就在此时,李隆基回过头来,问随行的礼部侍郎贺知章:“朕听说,前代帝王封禅所用的玉册,总是秘而不宣,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贺知章:“陛下!玉牒可通神明,前代帝王有的向神仙求福,有的为自己算命,都是些见不得人的诉求,自然不希望被别人看到。”
李隆基呵呵一笑,拿出了早已经准备好的玉牒,得意地说道:“朕是为天下苍生祈福,有何不能看?”
在李隆基的授意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玉牒就此公开:
有唐天子臣某,敢诏告於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佑,锡臣忠武;厎绥内难,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祗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於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初十,李隆基在泰山之巅祭祀昊天上帝,群臣则在山下的祭坛上祭祀五方帝和百神。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十一日,李隆基在社首山祭祀皇地祇。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十二日,李隆基在帐殿接受群臣朝觐,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直到此时,泰山封禅大典正式宣告结束。
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第五个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他之前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除了李治的口碑不怎么样,其余的三个帝王都是雄才伟略之主,能和他们并驾齐驱,李隆基的心情可想而知!
皇帝高兴了,自然少不了赏赐。李隆基大手一挥:跟随他祭祀昊天大帝的臣子,全部升迁。官职不到五品的,一律破格提拔到五品。
事实上,张说是封禅大典的负责人,他早就知道,跟随皇帝上山的大臣会得到赏赐,因此在中书省、门下省挑选了不少亲信随行。不出意外,这帮人全都得到了赏赐,一时间,张说成了大臣心目中的超级英雄。
据史料记载,张说有个女婿叫郑镒,担任九品芝麻官,就因为张说把他加到封赏的大名单,郑镒轻轻松松捞了个五品的官职。事后,李隆基查看升迁官员的名单,觉得非常奇怪,因此将郑镒召进宫中询问。谁承想,郑镒支支吾吾,居然不知道如何回答李隆基的问题。
近侍黄幡绰插科打诨道:“陛下,此泰山之力也!”
李隆基恍然大悟,原来郑镒是沾了岳父张说的光。自此以后,朝野上下开始用“泰山”代替“岳父”,这也算是唐史的一段趣闻。
问题是,这样的现象是好事吗?
中书舍人张九龄,张说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为人正直可靠。当时,张九龄察觉到朝中的气氛有些不对,于是暗中找到张说,善意地提醒道:“大人,您如此大规模地提拔亲信官员,似乎有点不妥啊!”
张说不以为然:“这是皇帝提拔的,与我何干?”
张说可能没想到,泰山封禅本是举国同庆的美事,却因为赏罚不公而得罪了无数的朝臣!据史料记载,许多朝臣因为没机会上山祭祀,错过了升官的良机,还有一批军官的军衔提升了,却抱怨没有实物赏赐。一时间,群情激愤。
李隆基喜欢张说吗?
自然喜欢!然而,帝王的宠幸又能持续多久呢?姚崇、宋璟和张嘉贞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然而做宰相也不过三年时间。
客观地说,张说能做到宰相的高位,确实靠的真本事。然而,有真本事的人就一定能坐稳宰相吗?未必。就泰山封禅一件事,张说就得罪了一批朝臣,还给李隆基留下了结党营私、滥用职权的印象。更何况,身为首席宰相,身边有无数政敌盯着你的位置,时刻都想取而代之。
有的时候,不是自己想找麻烦,而是麻烦主动来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