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八年(720)正月,李隆基下诏:
罢宋璟为开府仪同三司。
罢苏颋为礼部尚书。
封京兆尹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并州长史张嘉贞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此时,距离宋璟为相只有三年时间。说起宋璟罢相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处理恶钱事件的失误,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同时,昔日被打压的政敌瞄准机会,趁机推了一把,李隆基只能让他体面地下台,维持这段君臣佳话。
要把恶钱事件说清楚,先介绍一下古代的钱币制度。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天然贝壳,因为出产在海边,数量稀少,被人们公认为价值交换的工具。随着经济活动频繁,天然贝壳供不应求,人工骨贝、玉贝、石贝逐渐被使用。后来,铜、金、铁等金属问世,金属货币成为主流,秦始皇一统江山后,实现了货币统一: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布帛菽粟为辅币。
西汉王朝基本延续了秦朝的货币制度。
东汉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国策,农民手中的布帛菽粟成为紧俏物资,而商业活动明显减少,黄金、铜钱等金属货币逐渐被替代。随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在战火的洗礼下,百业萧条,人口锐减,粮食布帛越来越珍贵,黄金和白银成了富豪们收藏的奢侈品,市面上仅有铜钱流转。不仅如此,因为政权更迭频繁,流通的钱币五花八门。
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后,下令铸造开皇五铢。
有隋一朝,一千个铜钱的总重量,必须达到四斤二两。
按照古代的重量制度,石、钧、斤、两、铢是五大基本单位,一石等于四钧,一钧等于三十斤,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那么一铢呢?老祖宗已经告诉我们了,选择北方所产饱满的黑色黍谷一百颗,它们的重量便是一铢。
隋文帝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市场流通的钱币分量充足,货币样式统一。然而,现实就是老百姓手中还有许多旧的货币,它们仍然被频繁使用,如果官府不采取措施,恐怕会一直流通下去。而且,除了旧钱之外,还有一批重量较轻,成色不足,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不是官府铸造的钱币在流通。
在那个年代,钱币没有防伪标识,政府可以铸钱,民间同样可以铸钱。讲究一点的不法商人,用官府的样钱铸造钱币,不讲究的直接用流通钱币为模板,利用铜水,掺杂廉价的铅、锡,就可以铸造开皇钱币。
当时,私铸钱币的商人主要集中在南方,隋文帝曾经派遣杨广南下治理,可收效甚微。隋末天下大乱,隋文帝的钱币制度形同虚设,旧钱、恶钱横行,物价腾飞,老百姓不堪其苦。
武德四年,李渊下诏:废除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钱。在洛州、并州、幽州、益州设置铸钱的基地,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各三炉,裴寂一炉。
开元通宝的发行,是中国货币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第一,唐朝以前的货币以重量或形式来称呼,比如刀币、五铢钱,而李渊之后,所有的钱币都被称为“宝”“通宝”“元宝”等。
第二,李渊用两、钱、分、厘替换了锱、铢的计量单位,中国的重量制度正式进入到十进制的时代。
据史料记载,开元通宝面值一文,重一钱,十个钱币重一两,一千个钱币重六斤四两,和隋朝的货币重量相差不多。开元通宝有它的历史意义,遗憾的是,并没有改变隋末唐初混乱的货币流通现实。说白了,劣币还是劣币,旧钱还是旧钱,至于私铸钱币的商人,依旧活得风生水起。
举个例子来说:百姓和商贾如果收到政府铸造的钱币,会把它们放在家里保存起来,然后把劣质的钱币优先花出去。这样一来,政府铸造的钱币全部消失不见,流通的还是劣质钱币。如果唐朝人善于总结,那么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理论将会提前数百年诞生,而不是等到16世纪的时候被欧洲人发现。
事实上,官府曾经稽查过劣币,可老百姓总能想到应对办法。比如把钱币埋到地下,或者沉到水底,等风声过了再拿出来使用。不管怎么说,只要没有新的劣币问世,政府迟早会搞定市场。然而,偏偏有一群实力雄厚、技术领先、背景复杂的商人,他们利用“以钱生钱”的方式,将钱币市场搅得乱七八糟。
还是举例来说,政府铸造一千文铜钱需要花六斤铜,江南的富商只用四斤铜就可以铸造一千文铜钱,他们将劣币拿到市场上使用,再将官府铸造的优质钱币回收再造,这一来一回,岂不是暴利的生意?
如果是私铸钱币,市面上好歹能看到钱币。可恨的是,这些人将钱币融化后重新铸成铜器,然后以铜的价格卖给别人。当时,一千文钱可以化为六斤重的铜器,而一斤铜器便可卖六千文钱!
唐高宗时期,货币危机已经非常严重,李治杀了不少人,可是在暴利面前,就算有抄家灭门的风险,商人也愿意去冒险。
显庆五年(660),李治下诏:官府以新币换老百姓的劣币,一个换五个!
李治的想法是好的,可就是不太重视市场规律。想想看,老百姓手里拿着五个铜板,就算是打折花出去,也可以当两个铜板来花,皇帝一句话就要收回去,凭什么?没过多久,李治再次下诏:新币换劣币,一个换两个!
可怜的高宗皇帝,屈身做了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大妈,只为求百姓上交劣币。这一次,部分人将手里最差的货币交了出来,赚了一笔小钱,可是政府的货币刚刚投放到市场,不法商人就将它们全部收缴,然后运到江南重新融化。
这一时期,唐朝对外战争非常频繁,尤其是高句丽战争,李治焦头烂额。打仗就是打钱,遗憾的是,李治确实没钱了。乾封元年(666),李治突然下诏:改铸新钱“乾封泉宝”,新钱宽一寸(之前是八分),重两铢六分(之前两铢四分)。
朝臣们蒙了,百姓也蒙了。只要向市场投放货真价实的钱币,立马就会被收藏起来,李治为何要一反常态,让货币更有“分量”?
数日之后,李治又发布了一道诏令:新钱一文抵旧钱十文!
消息一出,群臣哗然,皇帝的套路果然很深啊。
李治的如意算盘是钱的体积变大了,所以能够抵更多的旧钱!由于有朝廷诏令撑腰,商人无法拒绝新钱的流通。然而,老百姓不愿意和官府兑换新钱,李治为了将新钱投放到市场,只好在市面上购买商品,朝廷只需要花一文钱就可以买走原先十倍的东西,因此物价骤然飞涨,商人们叫苦连连。
事实证明,割韭菜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老祖宗早就会玩。数个月之后,老百姓没法再忍受,于是公开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面对老百姓的声讨,李治发布了新的诏书:自古以来,钱币就是关乎国家命脉的东西,朕只不过看到恶钱泛滥已久,这才改铸乾封泉宝。几个月来,朕想了又想,觉得还是有些不妥,想当年,高祖创立新的钱币制度,太宗皇帝大力改革,唯独没有改变钱币制度,如果朕改铸新钱,恐怕有违祖宗旧制。朕决定,还是以开元通宝作为大唐通行的货币吧,至于乾封泉宝,今后再也不要加铸了!
一钱换十钱,李治确实有割韭菜的嫌疑。不过,这也证明了一个事实:永徽一朝,恶钱横行的现象非常严重,李治只能出此下策。李隆基登基之后,朝廷几乎对钱币失去了控制,这才有了宋璟处理私钱一案。
开元六年(718)正月,在宋璟和苏颋的建议下,李隆基颁布敕命:官府铸造的开元通宝才是合法货币,禁止质量低劣的私钱继续流通,朝廷会派遣得力重臣收缴民间的私钱,经熔炼之后铸成符合规格的钱,再投放到市场流通。
只能说,这是正确的废话,具体实施策略呢?
换句话来说,宋璟懂经济吗?
有点懂,可是不精通。
宋璟做决策之前,调查过市场的情况吗?
可能调查过,但不深入。
事实就是,官府投放的好币很多都被利益集团收缴,真正流通的极少,如果禁止恶钱流通,直接后果就是市场流通的钱币越来越少。更何况,不管是真钱还是假钱,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挣来的,官府凭着一纸诏令就要收缴老百姓的钱财,这和抢劫有什么区别?
据史料记载,政策刚出台没多久,长安城的商业活动就陷入史无前例的低潮当中。想想看,商业市场一片萧条,就意味着商人的货物卖不出去;酒店不再人来人往,客店也没有人去住宿。老板赚不到钱,自然要开除员工,小老百姓没了生活保障,自然就会闹事,这是亘古不变的社会规律。
宋璟和苏颋看到市场低迷,内心十分着急,因此联名给李隆基上奏,希望能出一套组合拳,暂时减少老百姓的怨言。
第一,让太府拿出两万缗(mín)钱,在洛阳南、北两市平价收购百姓手中可供官府使用的滞销物品。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市场。
在唐朝,户部掌管全国的财政筹划和货币收支,太府负责进贡赋税、物品的收支,以及百官工资发放、长安和洛阳市场的管理等等。
第二,朝廷给长安、洛阳的官员提前发放工资,鼓励他们到民间去消费,以便让质量优良的官钱能够流通到市场。
第三,让太府和各地的府县拿出官仓的粮食出售,回收市场上的恶钱,然后再交给少府销毁重铸。
在宋璟的努力下,长安和洛阳的市场开始稳定下来。
就在此时,江南却传来了噩耗。
原来,李隆基下诏禁止恶钱流通之后,宋璟让监察御史萧隐之等人前往全国各地搜查恶钱,惩治不法分子。据史料记载,萧隐之做过刑部尚书,一身正气,办事雷厉风行。他刚到江南,就发布了一条公告,希望老百姓能老老实实把恶钱交出来,如果被官府查到,那就是私藏恶钱,罪大恶极。
从隋到唐,江南百姓见了多少大世面,对抗暴力和追求自由的思想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怎么会屈服于一纸文书!面对来势汹汹的萧隐之,百姓们纷纷选择待在家里,既不上街购物,也不上交恶钱,专心等待萧隐之回长安交旨。
萧隐之也不是吃素的,他见百姓不买账,于是开始派人搜家,凡是查出来私藏和使用恶钱的,一律严惩。想想看,老百姓赚点生活费不容易,凭什么要交给朝廷,再加上基层官员粗暴执法,江南的百姓怨声载道,几乎有了民变的迹象。
在李隆基的眼里,收缴恶钱是锦上添花的事儿,社稷安定才是王道。为了平息江南百姓的愤怒,李隆基最终做出决定:放弃收缴恶钱,贬黜萧隐之。
李隆基不想处理好私钱泛滥一事吗?
太想了!否则,他不会拿出巨款收购市面上的商品,更不会提前给官员们发工资。问题是,萧隐之做事太粗暴,功利心太强,毫无大局观可言。
恶钱一案,宋璟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更是萧隐之的推荐人,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全面复盘这件事,李隆基突然就明白了,宋璟虽然是一心为民的好官,可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再给他机会,恐怕会捅出天大的娄子!
不过,李隆基并没有撸掉宋璟,直到另外一件事情的发生。
据史料记载,宋璟疾恶如仇,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当时,有不少犯人明明有罪,却拒不认罪,还想方设法去上访。宋璟便给御史台放了狠话:把那些已经认罪不再上访的人释放,把那些拒不认罪,还不停上访的人抓起来!
面对宋璟的怒火,御史中丞李谨度什么也没说。不过,长安城的百姓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他们就一个感觉:宋璟这人,办事不讲究啊。
宋璟为相三年,确实干出了成绩。可作为政治家,宋璟显得不够圆滑,直接代价就是得罪了大批朝臣。如果李隆基还想力挺宋璟,他应该可以站稳脚跟,可李隆基对他已经有了不满,这也让某些朝臣有了可乘之机。
开元八年(720)正月,正值大旱,李隆基在宫中看了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
角色一:旱魃(bá),中国古代神话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角色二:小老百姓。
小老百姓:“旱魃,你为什么要给人间降下灾祸?”
旱魃:“我是奉了你们宰相的命令才来的!”
小老百姓:“这是为什么?”
旱魃:“你还不知道啊,你们宰相大兴牢狱,关押了三百多名无辜之人,所以我才来到人间,给他提个醒啊!”
看到这里,李隆基不禁陷入了沉思。戏剧虽然是编造出来的,又何尝不是宫内宫外的人对宋璟执政能力的质疑?
宋璟,你也该下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