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在位五年,没干过几件为人称道的事,若说起昏庸的施政举措,咱还是有点儿谈资的,比如政府机构的臃肿问题。通俗点说,政府机构臃肿就是公务员太多,拿着朝廷的俸禄不干正事,还到处为非作歹,欺压百姓。
隋唐以前,读书人想要做官,必须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要么是地方上有名望的士族,要么是朝廷现任官员,这种晋升制度几乎存在了数百年之久。隋朝的两任皇帝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力推科举制,决心改掉弊端。
隋末唐初,各地军阀混战,社会极其混乱,一些有志之士宁愿在家里务农,也不愿意入朝为官。李渊为了拉拢读书人,把自己当成了官凭印刷机,仅在河东就发了上千个官凭,以至于人人可以为官。登基之后,李渊依旧沿用这个套路,至于印了多少官凭,几乎就是个未知数。武德一朝,不少大臣都拿此事进谏过,可李渊也没办法,难道要把别人的官凭没收?
李世民延续了老爹的风格,喜欢搞大手笔。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洛州选官,参选者有七千人,其中得到官职的就有六千人。李世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决定效仿隋朝旧制,力推科举制度,大家凭本事来做官。
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举行一次,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进士是朝廷最主要的科目,而进士主要考察诗赋,录取难度又最高,因此贵为各科之首。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生徒和乡贡。
由京师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各地方州县学馆出身,通过学校的选拔考试合格后,由学校举荐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称作生徒。
有些学子没有通过学馆的学习和考试,只能通过州、县的考试,先获得举人身份,然后被送往尚书省应试,这批人叫作乡贡。
一般来说,州县的考试称为解试,礼部的考试称省试或礼部试(春闱)。礼部考试之后,吏部会再安排一次考试,只有通过吏部的考核,才能被授予官职,成为正式的国家公务员。据史料记载,大文豪柳宗元连续三次倒在了吏部组织的考试之下,最后只能做个地方节度使的幕僚,勉强获得一个事业编制。
连柳宗元这样的人都通不过吏部的考试,大家可以想象朝廷每年开科取士,通过正规途径做官的人能有多少?在这样的科举制度下,大批的学子不得不变相地投靠达官显贵,以此获得晋升之路。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某位国公爷或者公主找到了吏部侍郎,希望将某某考生录取为国家公务员,还得安排一个好的岗位。吏部侍郎刚刚送走了国公爷,某位驸马又找到了他,要求把他家的亲戚加塞到录取的名单之中。
唐太宗在世的时候,尚能压制长安城的达官贵人,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唐高宗时期,官员数量激增至一万四千三百余人,其中不少人都是走的后门。武则天统治时期,拥护武氏家族成了选官的重要标准,不过武则天在选拔官员的同时,也屠杀了不少反对她的人,因此官僚数量一直维持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然而,唐中宗李显登基之后,朝廷的科举制度几乎形同虚设。
按照制度,所有官员的任命,必须经过吏部的选拔和考核,然后经由皇帝面试(六品以上的官员),再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审核,由吏部下达最后的任命书。
李显却独创了自己的选官方法:墨敕斜封官。
这种封官方式不通过吏部考试,直接由李显亲自任命,至于任命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据史料记载,李显继承了李唐家族的浪漫主义基因,对文学、自由有着狂热的爱好,自从李重俊被杀之后,李显紧绷的神经开始得到放松,他经常邀约朝中的文武大臣一起吃喝玩乐。席间,李显会率先作一首诗词,然后由青年才俊们应景附和,谁要是能作出让他称快的诗文,他就会当场封官。
李显的行为明显不符合朝廷规制,但是他玩的就是这种洒脱和满足,至于朝廷是否有空闲的岗位来安置他们,那不是李显要考虑的问题,况且,李显当着众人的面给别人封官,有关部门就必须遵照执行,否则就是不给他面子。
于是,中书省官员就想了个办法:由皇帝亲笔赐官,敕书直接从中书省的侧门递进去,因此称为斜封。一般来说,中书省会用黄色的纸和红色的笔勾选,但是这种封官敕书,中书省一般用黑色的笔,因此称为墨敕。
这样一来,李显直接越过尚书省,把封官权力交给了听话的中书省官员。李显通过考诗文来选拔人才,虽然有些荒谬,但提拔的人数毕竟不多。
安乐公主、长宁公主及韦皇后的妹妹邺国夫人、上官婕妤、上官婕妤的母亲沛国夫人郑氏、尚宫柴氏、贺娄氏、女巫第五英儿、陇西夫人赵氏等人,为了搜刮钱财,竟然在洛阳城搞了个“人才交易市场”,你只要能拿出三十万贯钱,这些达官贵人直接将你的名字报给唐中宗李显,由他直接下亲笔敕书。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告密来求得官职,比如宋之问和宋之逊兄弟将恩人王同皎出卖给武三思,获得散朝大夫和京官之职。靠谎报祥瑞,拍皇帝马屁而得官者;靠诬陷官员,取悦皇帝而得官者,不一而足。
问题是,官员人数增多,朝廷编制有限啊。
武则天时期,为了安排正式编制之外的公务员,朝廷设置了员外官、试官等职。到了李显这里,官员人数激增,吏部为了落实李显的封官敕书,不得不设立同正、试、射、检校、判、知等岗位。很遗憾,这些岗位并不是职责上的创新,而是在原来的岗位上搞文字游戏。比如有吏部侍郎,李显就搞个检校;有工部郎中,就发明个检校工部郎中。
官吏管理制度的混乱,给李唐王朝的统治带来了不少麻烦。
第一,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买官的人虽然家财万贯,总不能自己给自己开工资吧,说出去多丢人!虽然没有统计这部分支出有多大,但韦嗣立、辛替否等大臣曾经说过,因为大肆选官导致国库枯竭(金银不供其印,束帛不充于锡)。
第二,影响官员办公和朝政处理。富豪们花钱买官,不仅为了光宗耀祖,还得有一定的政治参与度。然而,他们大多不懂政务,却经常在府衙指手画脚,严重影响了朝廷政令的执行。
第三,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改革。在唐朝,官员和他的家人不需要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还可以享受诸多福利,这些人一旦习惯了做官,就不想变回被统治者的身份。况且,花钱买官的人多少有几个后台,吏部官员轻易不敢得罪他们,如果要强制撸掉他们的官职,势必会引起社会的动**。
除了政务机构的紊乱,李唐高层还弥漫着一股奢靡之风。
怎么说呢,有唐三百年,如果把所有皇室、宗室、外戚、朝臣拉个微信群,然后问他们一句:你们觉得在哪个年代活得最滋润啊?恐怕答案无一例外:我们都想在唐中宗李显做皇帝的年代!
武则天统治时期,李唐宗室受到了无情的杀戮和打压,可谓子嗣凋敝,人丁不兴。李显称帝后,为了壮大李唐家族的实力,下诏将流放到边远地区的宗室后裔全部召回,对他们大肆封赏。和其他皇帝相比,李显的封赏来得更实在,因为全部是封户,而且是实封。也就是把农民直接划拨到封主的名下,每年的粮食、税赋不再上缴到国库,直接搬到封主的私人库房!
亲王级别:太宗朝一般是八百户,高宗朝加封到一千户,个别亲王,比如梁王李忠加封到两千户。然而到了唐中宗这里,亲王普遍加封到两千户以上,温王李重茂加封两千户,卫王李重俊加封三千户,相王李旦加封一万户!
王子级别:被封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的李姓宗室,大多有实封赏赐,比如李旦的儿子李成器实封七百户,雍王李守礼、衡阳郡王李成义、临淄郡王李隆基、巴陵郡王李隆范、中山郡王李隆业实封五百户。王子的实封虽然比亲王少,但是人数众多,总数加起来并不比亲王的少。
公主级别:太宗朝一般是三百户,长公主特例加封六百户,中宗朝安乐公主四千户、长宁公主三千五百户、太平公主一万户。
功臣级别:最高两千户,最低五十户。
外戚:皇帝随意。
唐朝的封邑制度,既不像汉代的封国,也不像魏晋时期专门享用某县或者某郡的封户。唐朝贵族的封邑,可以分散到不同的郡县,也就是说受封者可以挑选土地肥沃、赋税较高的区域,也可以选择人丁旺盛的家族作为自家的封户。
太宗和高宗时期,赋税征收的方式:封主先给州刺史、县令大人打好招呼,说要征收粮食和布帛了,获得官府的准许。随后,封主的奴仆直接前往封地,找名下的百姓征收。这样一来,没有朝廷的监督,这帮奴仆就会敲诈勒索,征收比标准更多的粮食和布帛。
武则天为百姓着想,改变了征收方式,由州、县官员代替贵族征收赋税,然后送到封主的家里,象征性收点运输费。这样一来,封主敲诈勒索百姓的现象就大大减少了。当然,封主和封主的家奴是非常不乐意的。
中宗时期,再次起用了先前的征收办法,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激起民变。受封的贵族们眼中只有钱财和粮食,从来不会顾及老百姓的感受,年成好的时候,他们大肆搜刮也就罢了,年成不好的时候,朝廷会统一减少赋税,可他们却不会因此减少。同时,贵族们的封户、封地大多都是从小地主阶层手里抢来的,自从朝廷大肆封赏贵族之后,地主阶层便怨声载道!
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李显推行的封户制度,至少让六十万成年男丁成为贵族的私人打工仔。韦嗣立曾经算过一笔账,说每个男丁每年向贵族缴纳两匹绢,总共加起来有一百二十万匹,而当年国库的总收入才一百万匹。
不到数年时间,大唐的亲王、王子、公主、外戚等贵族阶层积攒了无数的财富,而中央朝廷的实力却因此被削弱。
贵族阶层成了暴发户,自然开始想方设法地花钱。
长宁公主,李显的女儿,对投资房产特别感兴趣,为了在洛阳建造一座堪比皇宫的建筑,不惜花光了府中所有积蓄。洛阳的府邸刚刚竣工,长宁公主又开始在长安大兴土木,她旧宅的左边是贞观名臣高士廉的府邸,右边是左金吾卫的营地,为了扩建规模,长宁公主强行将这两块地方兼并过来。
据史料记载,新宅分为九进院落,中间矗立着一座主楼,雕金饰玉,彩梁画栋。建成之后,长宁公主经常邀请李显和韦后前来俯瞰长安,饮酒作乐,驸马杨慎交酷爱马球,于是又扩地修建了超大规模的球场。
安乐公主不乐意了,俺们可是老爹的掌上明珠,而且是要做皇帝的,怎么能被别人比下去呢?有一天,安乐公主前去给李显问安,看到父皇心情甚好,于是来了一句:老爹,把昆明池过户到我名下吧。
据史料记载,昆明池是汉武帝时期开凿的人工湖,位于长安城西的沣水、潏水之间,起初是西汉朝廷用来训练水师的地方,后来经过历代皇室的改造,变成了一座风景秀美绝伦的人工湖泊,面积大约十平方公里。
李显:“你怎么想一出是一出啊?”
安乐公主:“父皇,我就是喜欢嘛。”
李显:“昆明池是国家的财产,从来不曾赏赐给任何人使用,况且昆明池每年捕捞的鱼可值十万贯钱,宫中胭脂水粉的花销全靠它,不能给你!”
李显还是第一次拒绝安乐公主的请求,这让她很没面子。回府之后,安乐公主寻思:既然父皇不愿意过户昆明池,那就自己开凿一个人工湖。
说干就干。
很快,安乐公主就在长安城的西南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并派人强制拆迁了老百姓的民居,霸占了他们的田地,然后征调民夫开凿了一个绵延数里的大湖泊,并且取了个非常霸气的名字:定昆池。
定昆池的中央仿照华山堆起一座石山,从山巅飞下一股瀑布倒泻在池水里,景象极为壮观。安乐公主还在定昆池旁开辟了一湾清澈的溪水,两岸用玉石堆砌,溪底用珊瑚宝石筑成,每到夜晚的时候,水底就会散发五彩光芒。昆明池的沿岸建造了许多亭台,安乐公主还召集了许多猎户和渔户住在那里,她本人也经常打扮成渔婆猎户,在池上钓鱼或在山上打猎,极尽奢华之能事。
安乐公主还有一件百鸟裙,材料取自一百只颜色各异的鸟禽,裙身上还绣着一百只鸟的图案。更神奇的是,这件裙子从正面看是一种颜色,从旁边看是另一种颜色,在阳光下呈一种颜色,在阴影中又是另一种颜色。
安乐公主过着骄奢**逸的生活,可是她依旧不满足,因为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并不少见,她一直想拥有一件独一无二的东西。有一天,安乐公主眺望远方,看到一群鸟儿挥舞着漂亮的翅膀,于是灵光一现,想做一件“百毛裙”。
一时间,天下各州道的官员纷纷捕捉彩色的飞禽,然后送到京城,交给织造部门日夜加工,最后历时半年,终于做出了一件世间罕见的“百毛裙”。
中宗时期权贵们的奢侈生活,已经超越了凡夫俗子的想象力。碍于篇幅,这里只展示了其中一部分,写得越多,我们的悲伤越多,不写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