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虽然得到了太子之位,却并不意味着最终的胜利。武则天还在岗,凭她的乾纲独断,对任何事情,任何人的命运都有最终的裁决之权。
武则天答应让李显上位,可她有明确的前提:不能让武氏家族就此没落,更不允许在她去世之后,武氏家族被秋后算账。
彼时,武则天已经是75岁的高龄,繁杂的国事让她筋疲力尽,更要命的是,每到入睡之后,王皇后、萧淑妃这些昔日仇敌都会来梦中与她相会,所有的一切都已经预示着,这位千古一帝所剩的时日无多。
然而,还有许多事情等着她去解决:让太子顺利登基;为李显挑选几个信得过的顾命大臣;让李氏家族和武氏家族和平相处,最好可以永享富贵。
圣历二年(699)正月二十五日,武则天下诏:把李显的名字改为武显。
有一天,武则天把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暨、太平公主等人叫到了明堂,打算召开一次家族的例会。
武则天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都是朕的至亲,这些年为了家族利益,武氏和李氏争夺不休,然而在朕百年之后,终归会尘埃落定。太子李显是朕挑选的皇位继承人,朕希望武氏子弟不要再继续反对他,梁王更是朕的骨肉至亲,太子登基之后,更不要对他痛下杀手!”
“臣等谨遵陛下圣意!”
武则天:“那好!今日,你们当着朕的面,立下永不互相伤害的誓言,并将誓言刻于铁券之上,如违此誓,人神共弃!”
客观地说,武则天晚年最关心的事就是家族的和平,两边都是至亲骨肉,她却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以至于只能靠江湖规矩约束大家的行为。看着丹书铁券上的誓言,武则天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既然李显承诺不伤害武家的人,武则天就要为他铺平道路。
武周久视元年(700)正月二十八,武则天突然下了一道诏书:罢免武三思的中书令之职,加封为特进、太子少保,天官侍郎、同平章事吉顼降职为安固县尉。
局势很清楚,武三思和李显是死对头,一个做皇帝,一个做首辅,这样的搭配肯定会死人的。为了宽慰武三思,武则天提前做了准备,没过多久,武则天就让狄仁杰接替了武三思的位置。
至于吉顼,如果论辈分和资历,吉顼和狄仁杰是差不多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吉顼都是武则天的心腹,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在拥立谁为太子的事情上,吉顼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他没有找武则天直接表态,而是暗中威胁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借他们之口去说服武则天。
公开找皇帝进言,那是忠君为国。
背地里撺掇别人,那是心怀不轨。
更有甚者,吉顼为了打压武氏家族,屡次在公开场合羞辱武懿宗等人,这让武则天很没有没面子。据史料记载,武则天曾经在洛阳宫大为光火,愤怒地斥责道:吉顼在朕的面前都敢欺辱武氏家族,以后还不翻了天?
有一次,吉顼向武则天进言,言辞之中多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贱人标准要求自己,这让武则天极为反感。武则天暴怒道:“吉顼!你所说的,朕已经听够了,你不要再说了!”
吉顼:“陛下……”
武则天:“昔日,太宗皇帝有一匹烈马,名叫狮子骢,朝中没人能驯服它,可是朕却可以。当时朕对太宗皇帝说过,制服它只需要三样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先用铁鞭抽打它,如果搞不定,则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如果还是不行,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如今,你是想试一下朕的匕首吗?”
武则天的杀气让吉顼差点尿了裤子,他当即匍匐在地,大声告罪,这才捡回一条命。不管武则天是怎么想的,吉顼确实是为了大唐的社稷考虑,只不过走的野路子,这才遭到武则天的猜忌。
从正国级官员降到科级官员,这已经不是贬官的性质,而是一撸到底啊。临行之前,吉顼再次求见武则天:“陛下,臣这一次远离朝廷,恐怕再也没有侍奉陛下的机会,请准许臣再进一言!”
武则天不忍诘责,给他赐座,随后问道:“你想说什么?”
吉顼:“水和土合成泥,有争斗吗?”
武则天:“没有。”
吉顼:“陛下将恩宠分一半给佛家,一半给道教,他们会有争斗吗?”
武则天:“这个当然有!”
吉顼:“皇族和外戚各安天分,则天下安宁。如今,陛下已经册封太子,外戚却纷纷顶着王爷的头衔,这是驱使他们互相争斗,恐怕以后会永无宁日啊!”
武则天叹气道:“朕也知道,可事情已经这样,朕也无可奈何!”
客观地说,武则天执政后期,已经改变了用人的理念。她需要权力的平稳过渡,也希望社稷安定,如果朝臣当面劝谏,一心为公,武则天不会迁怒。如果朝臣首鼠两端,毫无政治立场,就算有能力也会被当作弃子。
吉顼不明其中至理,落得个被贬他乡的结局。
若要论政治智慧,狄仁杰才是武周时期当之无愧的怪才。据史料记载,狄仁杰被封为中书令不久,武则天提出到三阳宫避暑,临行之前,百官列队欢送,有个胡僧突然站了出来,盛情邀请武则天参加埋葬佛祖舍利的典礼。
武则天颇为心动,正准备答应呢,就在此时,狄仁杰跪在了御驾面前,劝谏道:“陛下,佛是戎狄的神祇,不值得让大周天子屈尊驾临。那胡僧向来诡计多端,邀请陛下前去,只不过想借陛下的龙威迷惑百姓而已。况且,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就算是侍卫也不一定能护您周全啊!”
武则天看了看狄仁杰,当即下令取消行程,并对百官言讲:“朕就是为了成全狄公的正气!”
在武则天的眼里,狄仁杰一心为国,拥护李唐的同时,从来不给武家找麻烦,李显被立太子之后,狄仁杰的政治才华得以施展,因此备受重用。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从来不直呼狄仁杰的名字,对外一直称呼“国老”,面对狄仁杰的劝谏,纵然是违背自己的意愿,她也会全部采纳。
遗憾的是,狄仁杰已经年逾七十,长年累月的国事让他不堪重负,感觉身体被掏空。然而,狄仁杰是武则天执政晚期的中流砥柱,朝廷清明政治的一面旗帜,武则天并不想让他退居幕后,她屡次下旨,严禁各部的同僚在没有紧急军国大事的情况下打扰狄仁杰,并免除了他熬夜值班的义务。
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国老啊,朕希望找到一位非常杰出的大臣,想对他委以重任,你看谁比较合适呢?”
皇帝信任大臣,才会让他推荐人才。然而,狄仁杰并没有欣喜若狂,得意扬扬,而是沉稳地问道:“不知陛下想让他担任什么职务?”
武则天:“朕想让他担任宰相!”
狄仁杰:“如果您要的是文采风流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就很合适;如果您要找出类拔萃的能臣,臣能想到的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他的年纪虽然老了些,却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之才。”
张柬之(625—706),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这位老兄算是博古通今的人才,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太学混过一段时间。在众多的学子中,国子祭酒令狐德棻格外看好张柬之的前途,还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华。
很遗憾,古代和现在一样,凡是被老师看好的学生,基本上不会顺风顺水,怎么也得经历几段人生起伏,到老的时候才能名震天下。
后来,张柬之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清源县丞。在这个岗位上,张柬之混了几十年的时间,始终没有出头之日。
载初元年(689),朝廷面向全国官员开科取士,在朝廷的对策问答中,张柬之排名第一,因此被授予监察御史之职,后来做到了中书舍人。事实证明,张柬之仕途原地踏步并非没有原因,主要是做人太固执,不懂得变通,不得武则天的欣赏。
当时,武则天想要和突厥和亲,让武延秀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儿为妻,张柬之极力反对,声称古往今来,还没有皇族迎娶异国公主的先例。武则天看着这个老顽固,心里大为光火,于是将他贬到荆州做了长史。
面对狄仁杰的举荐,武则天左右为难,她不想重用张柬之,却又不想让狄仁杰看出来,最后只得下了一道调令:任命张柬之为洛州司马。
数日之后,武则天让狄仁杰再次举荐贤能之才。
狄仁杰:“陛下,臣之前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呢!”
武则天:“朕已经给他升官了呀!”
狄仁杰:“陛下,张柬之是宰相人选,您却让他做一州司马,有点屈才!”
武则天算是看出来了,狄仁杰就是想力挺张柬之,于是妥协道:“那就依国老的意思,先让他做刑部侍郎吧!”
除了张柬之,狄仁杰还举荐了姚崇、桓彦范、敬晖、窦怀贞等人,这帮人无一例外,全都做到了宰相的级别,这说明狄仁杰确实有识人之明。狄仁杰的最大心愿就是看到李显登基称帝,可老天爷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武周久视元年(700)九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狄仁杰病入沉疴,最终撒手人寰。武则天得知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随后痛哭流涕道:“朝堂空矣!”自此以后,朝堂凡是有不决之事,武则天总会大发感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李唐经历了三百年,有过无数的宰相,也有许多名相,唯独狄仁杰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并非没有原因。狄仁杰历经宦海数十年,做过县令、刺史、都督,也做过中央大员,朝廷宰相,要说仕途的经历,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然而,狄仁杰的最大优点就是体察民情,尊重百姓,真正把百姓视为衣食父母。
武周一朝,人命贱如草芥,旁人都把百姓的性命作为仕途的垫脚石,唯独狄仁杰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停地为民请命。据史料记载,凡是狄仁杰主政的地方,百姓都为他立了生祠,而且四时祭祀。一位官员,能够得到万千百姓的称赞,这比史家的笔杆子更经得住考验,为世人所知也就不足为奇了。